关键词计算机插图工具,预置插图,知识建构。
分类号G442
1引言
基于计算机的插图工具可望克服这一不足之处。基于计算机的插图工具是一种特定的应用于科学说明文中的插图工具,它们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环境或载体,促使他们深刻思考所学的材料,建构其意义[6],并将某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结构或功能关系可视化,生成可以观察的产品[7]。由于计算机学习程序具有丰富视觉刺激、交互性、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即时反馈等潜力,可促进学习者的记忆、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8],学习者利用基于计算机的插图工具,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即时获得计算机的反馈和提示下,交互性地完成自己的整个插图[9]。因此,本研究假设,基于计算机的插图工具可促进学习者建构文本的意义、并反思自己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记忆、理解和应用水平。
2研究方法
2.1被试
48名英国曼彻斯特一所中学的八年级(13岁)中学生。
2.2实验设计
本实验假设有二:(1)插图工具的学习效果显著高于预置插图;(2)插图类型与学习能力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能力高者使用插图工具的效果更为明显。
2.3实验材料
所用题材为生物说明文“食物链”,由20个句子构成,约300字,文字的可读性适中(Microsoftword97中的Flesch-kincaid可读性水平为8.0,相当于八年级水平)。题材的选定、文本的撰写以及插图的选定是在1名生物学科专家、1名理科教师顾问以及4名理科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根据英国科学课教学大纲标准而完成的。所用文本及所配插图预先在两所非实验学校的6名八年级(13岁)学生中进行过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作过适当调整。
2.4测试工具
学习效果测试工具由18个多项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8分,涉及对题材的记忆、理解与应用。回答这些测试题所需的信息存在于文字和插图之中。值得说明的是,对于短短300字的文本出18道选择题,几乎穷尽了材料中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关系、推导和应用,其目的是要通过客观题的形式给被试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反应空间,尽可能多地引发被试所获得的知识,以便较为真实地反映出被试的学习程度和结果。
2.5实验程序
第一,两名主试向被试介绍程序的结构,回答被试提出的有关问题;
第二,被试学习一个与实验程序完全同构的演示程序,练习各种操作和交互方式;
第三,被试进入实验程序进行学习,学习前被告知学完后要进行测验;
第四,被试学完后就退出学习程序进行联机测验,计算机记录被试的反应。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学习效果的差异分析
对测验得分进行2(插图类型)×2(能力水平)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能力水平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高能力者的得分显著高于低能力者,F(1,47)=29.71,p<0.001;插图类型主效应也达到显著水平,插图工具下的得分显著高于预置插图,F(1,47)=4.84,p<0.05。但是,能力水平和插图类型之间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即无论能力高低组,插图工具的效果都显著高于预置插图。
插图工具为什么对能力高者和低者都有同样的效果呢?这可能是因为无论学习能力高低只要有策略性地利用插图,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对插图工具组被试在填充插图过程所作的尝试频次进行分析,结合对被试的访谈可知,尝试频次较少的被试倾向于获得较高的得分,他们在填充图片时可能做过精细加工和思考,将文本与图片之中的信息加以联系与综合,并利用这种联系,采用适当地策略来操作图片,而尝试频次较多的那些被试倾向于获得较低的得分,他们可能通过简单的尝试与错误来完成任务,没有思考和利用文本之中的信息,只是想尽快看到插图的完整样子。这说明,基于计算机的插图工具有助于策略性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加工。
4结论
(1)插图工具组的测验得分显著高于预置插图组。
(2)学习能力高者的测验得分显著高于学习能力低者。
(3)插图类型与学习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MayerRE,Gallini,JK.Whenisanillustrationworthtenthousandword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90,82(4):715~726
2KlieseT,OverR.DoessupplementingtextbyillustrationsenhancecomprehensionAustralianJournalofAdultandCommunityEducation,1993,33(3):180~186
3ReidDJ.Theroleofpicturesinlearningbiology:Part2,picture-textprocessing.JournalofBiologicalEducation,1990,24(4):251~258
4MoorePJ,ScevakJJ.Theeffectsofstrategytrainingonhighschoolstudents′learningfromsciencetext.Paperpresentedatthe5thEuropeanConferenceforResearchonLearningandInstruction,Aix-en-Province,France,August,1993
5ScevakJJ,MoorePJ.Levelsofprocessingeffectsonlearningfromtextswithmaps.EducationalPsychology,1998,18(2):133~155
6ChandlerP.Thecrucialroleofcognitiveprocessesinthedesignofdynamicvisualizations.LearningandInstruction,2004,14:353~357
7KommersPAM,JonassenDH,MayesJT.Cognitivetoolsforlearning.Berlin: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1992,19~76
基于本校实际,本人以为,农村中学校本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本人是个文史爱好者,几年来,本人对本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一直情有独钟,经常利用家访之机,与学生一道游山玩水,探访古民居,听当地老人讲传说,唱歌谣,了解当地风俗民情,手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材料,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这一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乐学、愿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农村中学比不上城市中学具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只有另辟蹊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小米加步枪,照样能使学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例如:有一个杨姓学生,平时厌学,语文成绩尤其糟糕。有一次语文考试该生作弊,被别的同学检举,该生仍拒不承认。针对这名学生姓杨,他们村杨姓宗庙的堂号叫“四知堂”的情况,我给他讲了杨氏祖先杨震当官时拒不接受贿金,并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劝诫行贿者,使行贿者无地自容的故事,劝导他应该勇于承认错误。该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果然有所悔悟,事后我还向他讲了杨震苦读诗书的故事,终于使这位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导学生,激发兴趣要善于从学生的具体特点,比如姓氏、村落出发,才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安区多名胜古迹,许多村子都有悠久的历史,我经常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探究家乡的历史。
比如探究“阳翟村”村名的来历和读音。启悟中学所在地为阳翟村,是在1913年陈延香先生创办的“阳翟学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阳翟”的“翟”是个多音字,有“zhaí”和“dí”两个音,当地大部分居民包括“阳翟小学”的师生用普通话读“阳翟”时都叫做“yángzhaí”,虽然陈延香的儿子陈笃豪及一部分村老认为普通话应读“yángdí”,但曲高和寡,接受的很少。
究竟是哪个读音,我们组织了班里的同学到学校旁的陈氏宗祠中了解到:同安区祥平街道的阳翟村,来自金门的阳翟。而金门的阳翟又是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之阳翟,同安区祥平街道的阳翟村再分支同安灌口,亦名阳翟。
金门阳翟社,日据时改为“洋宅”,日军撤退后改作“阳宅”,1996年参加同安阳翟陈氏宗祠奠安庆典时,发现同安族谱书写“阳翟”,终于1998年元月正式核定复名阳翟。由上看出,现在金门的阳翟,同安与灌口的阳翟,都是一脉相承的“浯阳”村名。
原本以为金门阳翟社知道村名的来历和读音,没想到他们反而是从同安阳翟族谱中才获知自己村名的正确写法的。
到底应读哪个音,我们上网一查,终于明白:河南光州固始县之阳翟,在嵩山之阳,原取名“阳城”,后受北方狄族入侵,村名改称“阳狄”,“狄”又通假为“翟”,故村名为
阳翟,读作“yángdí”。
这次村名探究,学生更加深了对文言文“通假”的理解,也纠正了谬误多年的读音。
通过对当地文化历史资源的探究,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探究所取得的成绩,更刺激了他们对语文的求知欲。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知识缺漏,并通过不断查找资料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快乐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过程中,语文综合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学生到村中采集了解乡土资源,必定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其中最多的是老人,与老人交谈,应注意什么礼节,采用什么口吻,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这些都有讲究。因此,那些对人有礼貌,说话得体,注意倾听记录的学生,总是满载而归。那些说话粗鲁,询问时东拉西扯,没有重点的学生总是收获不多。这就促使学生间互相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
学生采集到的乡土传说、民俗等还要在班级口头交流,如何在讲述中吊起同学的胃口,如何才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这也促使说话者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这样才能受到同学的欢迎。老师要求其他同学在听讲的同时必须把重点内容记下来,有时还要复述一遍,这又训练了其他学生的听记能力。
此外,我有时还利用语文活动课,举办唱念民间童谣比赛或说民间俏皮话、谚语、歇后语、答嘴鼓比赛。学生在比赛中既开拓了视野,传承了地方文化,更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几年来,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热情都很高,除了极少数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搜集到1个以上的传说或民俗、典故。即使是那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两个来,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事物,他们有话可说。我所教的两个班级120名的学生,共收到不同版本的传说50多种,习俗20多类,名人典故近十个。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写作中无米下炊的常见难题。在活动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同一种事物,有时有好几个版本的传说。比如莲花山山脚下的后埔村信奉“山神公”,山神公的来历,传说就有6种之多。
一说是:古代一烧炭工在莲花山上伐木烧炭,无意中砍了一棵千年檀香木放入炭窑,香气直薰天庭,玉皇大帝误以为是人间哪位善男善女如此虔诚,烧了许多的香,便派了神仙下凡来赐福。神仙循着香气来到莲花山上,恰巧烧炭工外出不在,只看见一条狗在看守炭窑,于是神仙就封这条狗为“山神公”。
一说是:古代一书生在山上读书,只有一条狗陪伴,半夜老虎来袭,义犬为救主人,与老虎搏斗而死,后人将它敬为“山神公”。
……。
由“山神公”的来历竟存有6种不同的版本这个事实,我告诉学生,传说都是人编出来的,并非事实。既是人编出来的,除了历史人物必须根据史实外,我们都可以加工润色,甚至还可以自编。
另外,我还根据莲花镇所特有的植被或土特产,让学生写观察说明文,如内田村的金光湖原始次森林中生长着罕见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据说这种植物曾是恐龙的食物。我就让该村的学生回去观察该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功用,写成说明文向全班同学介绍。军营、白交祠、西坑、淡溪盛产山茶,我就让这些村的学生写说明文介绍制茶的工艺流程及品茶的讲究。张厝村有一棵红豆树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厦门市最古老的红豆树,我就让学生采来红豆籽让大家观赏并介绍该树的习性和历史,并顺便教给学生王维的那首红豆诗。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设置悬念
“学而不思则罔”,“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谓设疑,就是教师通过对课文的透彻理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把握住文中能够产生变异的方面,并转换为正常的提问方式,从而吸引学生注意,促使他们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不悱不发,不愤不言”的状态,并经过深入的思索,通过比较、辨析,最终全面正确理解课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点体会。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人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例如,进行《变色龙》一课的“人物形象分析”这一环节时,我故意作了如下结语:“奥楚蔑洛夫先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人物采取不同的态度,说出不同的话语,真是一个‘随机应变’的人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听后,互相张望,一脸迷惑,我见机而行,让他们发表见解,学生一致指出我的评语错误:应该用“见风使舵”而不能用“随机应变”。在这里,我巧用词语感彩的差别给了学生一次生疑,敢于指正的机会,使学生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柏林之围》一文塑造了儒夫上校这一人物形象。教课时,我设疑:“儒夫上校是一位爱国主义的将领,还是一个军国主义的走卒”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执己见,争论激烈,提出了三种看法:1.儒夫上校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主义将领;2.儒夫上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国主义走卒;3.在儒夫上校身上,既有爱国主义的精神,又有军国主义的臭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故事情节、题材选择、作品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有了基本一致的理解。
三、示“错”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混淆、不易辨别的内容,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教授《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设疑:判断图中的桥梁构造设计是否同实际情况一致。学生兴趣盎然,经过反复阅读后踊跃发言,指出图中桥面坡度太大,与文中“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说法相违背,桥孔的形态与文中“桥孔半圆形”不一样,桥孔的长度与文中所说的“每个桥孔长度不一”产生对立等错误之处。这样的形式使得原本枯燥的说明文阅读一下子柳暗花明,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四、设“障”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增长点,利用材料内容内部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这一歇后语为材料作文,我这样设疑指导:1.消灭耗子算不算闲事2.咬耗子有悖于狗的本职吗3.分内与分外一定水火不容吗4.该不该为狗鸣不平借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能选择最佳角度,立意谋篇。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留“味”
翻译;异化;归化;策略;文化差异
如果我们把语言比作是一块织物的话,文化便是这块织物的部分经线或纬线,它已巧妙地融入语言中。语言各不相同,文化各有特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外显形式。无论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生存发展,于是在各个民族需要交流的前提下便有了翻译活动。翻译绝非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甚至也不是语言、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的简单相加,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必然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对这些文化因素作何处理呢尤其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之下,在文化方面人们提倡文化多元化,追求文化平等,交际与文化都具有以人为本的特质,人文关怀在翻译界已经赢得高度的重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适当传达显得更为重要。对于一个译者而言,不但要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更要了解语言背后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在翻译活动别是在文化因素的转换中选择有效的转换手法,促进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1.文化与语言及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传达
2.归化策略
从语言文化共核来看,人类语言有90%是相通的,这就为归化翻译奠定了基础。归化作为一种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原文的自由处理上,要求译文通顺,以符合目的语读者兴趣。“归化”的一般做法是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也就是说“归化”法是将原文独具特征的东西采取“入乡随俗”的方法融化到目的语中的转换方法。归化是语言形式上或者语言形式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倾向于目的语的翻译策略。总的说来,就是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使语言本土化。例如:(1)“煞风景”若译成“Killthescenery”将无人理解。最好还是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成“beawetblank”更能为人接受。(2)“拍马屁”译为“licksb’sboots”比“packthehorse’sbuttock”更妥当。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归化更为读者考虑,从目的语出发。其长处就是能使译文读上去或听上去更通顺地道,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
2.1意译法
当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相对应的词语,且用异化策略中诸法均译不通时,译者可不拘泥于原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意义,用跨文化的“对等”词来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
请看例句:
Mr.Brownisaverywhiteman.Hewaslookingrathergreentheotherday.Hehasbeenfeelingbluelately.WhenIsawhimhewasinabrownstudy.Ihopehewillsoonbeinthepinkagain.
布朗先生是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上颇有病容。近来他闷闷不乐,我看到他时他在沉思之中。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
颜色词语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也折射着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英语的颜色词通常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上例中的颜色词就无法通过直译来达意。又如“Youarealuckydog.”“Loveme,lovemydog.”“Everydoghashisday.”通常译为“你是个幸运儿”、“爱屋及乌”、“凡人皆有得意日”。此处若把“dog”直译为“狗”就很不合适了。因为dog(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内涵相差甚远。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以狗喻人则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贴切;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则是“势利”的代称,具有明显的贬义,把人比做狗,更是骂人的脏话。若此处“dog”译为“狗”,不能体现源语的幽默,反被误认为是骂人之语。
2.2替代法
将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这种用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如: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Asiantigers,asstrongasahorse译为:力大如牛。前例的译法除了考虑到英、汉语两种文化中“dragon”(龙)的不同的文化象征外,还考虑了两种文化中的“tiger”和“龙”的相同的文化象征后例则说明了两种文化中“horse”与“牛”在文化意义上是对等的。因为英国古代以马耕为主,英国人对马有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与此相反,在汉语民族的文化心理上,牛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是很通人性的动物。中国自古以来主要靠牛耕,且牛秉性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
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许多共性,但个性的存在也不能忽视。民族间的差异及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决定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符号的差异。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不同历史进程中会选择各自独特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不同文化下的语际交流,被某一文化所确认的语言符号移植到另一文化环境中,如果仍采用“异化”译法,就必然不能被人理解,从而使交际中止或失败,也达不到翻译的主要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以目的语为归宿的方法,即“归化”的方法来传递源语信息,这样才能使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
归化的译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译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译就是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取得“文化对等”。通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方法,译者就可能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译文,理解原文作者的意思,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目的。
转贴于3.异化策略
在西方,对异化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韦努蒂认为,异化就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化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韦努蒂提出“阻抗”式翻译,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语读者和译者在阅读和写作上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文化限制。
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将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一般认为,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原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充满异国情调。
异化翻译能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译文的表达力,而且人们更能通过译文了解他国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和认识异国他乡,从而实现翻译的本质。具体地说,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source-oriented)。
3.1直译法
用译语中的“对应”词译出原语中文化信息。这个“对应”词的语义及社会语用价值必须与原文的一致,这样译语才能与原语做到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等值,并尽可能多的保留原语文化特征,开阔译语读者的文化视野,促进两种文化间的交流。
请看译例:
以出自《红楼梦》的译文为例:
原文:只因薛蟠是天性得陇望蜀的,如今娶了金桂,见金桂的丫头宝蟾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她。
杨译:NowHsuehPanwasalivingexampleofthesaying“tocovetthelandofShuaftergettingtheregionofLung.”AftermarryingChin-kuei,hewasstuckbyhermaidPao-chan’scharms.Assheseemedapproachableaswellasalluring,heoftenflirtedwithherwhenaskingtofetchhimteaorwater.
“得陇望蜀”比喻人心不足,欲望难平,国人熟悉,但国外读者并不知晓。杨宪益夫妇在此采取了异化方法直译而未加脚注,有其原因:1)这段话后半截正是对“得陇望蜀”的诠释,即使目的语读者不懂“得陇望蜀”的意思,也能从后文猜出它的含义;2)直译法能体现原文的民族风格,同时也使英语国家了解东方文化,且没有引起岐义,一回生、二回熟,下次再见到这样的词语也就一目了然了。
3.2移植法
3.3音译法
音译法常常用于英、汉语的人名和地名,但一些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汇也需要如此处理。如下列词汇:“Litchi”(荔枝),“kowtow”(磕头),“wonton”(馄饨),“toufu”(豆腐),“Kongfu”(功夫)等等。“逻辑”(logic),“引擎”(engine),“马达”(Motor),“巧克力”(Chocolate),“高尔夫”(Golf),“黑色幽默”(Blackhumor),“肥皂剧”(soapopera),“白色谎言”(whitelie),“香槟”(champagne)等已经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3.4译注法
原文中的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典故等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译者可先直译,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增词和加注等方法予以解释或说明文化背景。这样既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也有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有这么一段话:“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是更是可厌。
”“CanthisbesomesillymaidcomeheretoburyflowerslikeFrowner!”Hewondered.ThisremindedhimofZhuangzi’sstoryofthebeautifulXi-shi’suglyneighbor,whoseendeavorstoimitatethelittlefrownthatmadeXi-shicaptivatingproducedanaspecttohideousthatpeopleranfromherinterror.Therecollectionofitmadehimsmile.“Thisisimitatingthefrownerwithavengeance”,hethought,“—ifthatisreallywhatsheisdoing.Notmerelyunoriginal,butdown-rightdisgusting!”
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的一个句子选自杨宪益夫妇译本的译文。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译:ShelookedmoresensitivethanPiKan,①moredelicatethanHisShih.②
注:①AprincenotedforhisgreatintelligenceattheendoftheShangDynasty.
②AfamousbeautyoftheancientKingdomofYueh.
总之,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方法即异化法,能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心信息以几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和语言,丰富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这也正是翻译的重要目的。
因此,不论是“异化”还是“归化”,它们在语言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当今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各国交往日益密切。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提倡文化多元论,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和合理依据,在翻译中我们就应该以文化平等为指导,要通过翻译来加快文化的交流,要充分发挥翻译维护并促进文化多元发展的作用。而作为翻译手段的归化和异化的取舍,就应该在我们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哪一种更能促进文化交流为选择标准。两者的关系决不是矛与盾的关系,而是各有所长,相互弥补。关键是译者要把握适当的分寸,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考虑语义对应、社会语用价值、译入语的民族文化心理、两种语言的文化互动等问题。
[1]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Nida,Eugene.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顾宪才.语义、语用与翻译[J].现代汉语,1993,(1).
[6]徐丹.文化融合中的语言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8,(3):2-5.
关键词思维;主体性思维;武术思维;武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审视、思考、认识和理解他们生存于世界的习惯方法、定式和特定的倾向,是影响一个民族发展的心理深层结构。由于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通过思维方式能够说明文化现象的许多内在联系。因此,民族文化影响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就体育的表现形式来讲,西方体育表现为体操、田径、球类,中国体育则表现为气功、武术、导引。由于西方体育文化对竞赛和教育思想理解为“竞争,是强者文化,强者得胜,强者得利,强者才能够飞黄腾达;培养运动员怎样取得胜利,怎样赢得对手,只要能够拿到冠军可以不惜使用一切手段,道德教育不在体育教育内容”。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则理解为“参加竞赛不是为了输赢、争当冠军、强者,而是通过竞赛锻炼身体,交流技艺,完成礼仪规定的要求。竞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体育教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加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从以上体育的理解不同看出,西方体育比较注重工具思维,而中国则更加注重主体性思维。代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项目武术,无论是创拳、练拳还是拳理、拳法的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
1思维方式解读
1.1思维方式的概念
“思维方式,即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思维模式、样式的总和。它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的认识成果的内化。”从哲学上理解,“思维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实践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目的和可能,使用思维工具,反映、理解和把握客体的思维活动样式”。思维方式是人的活动方式的内化和理性积淀,是主体掌握世界的特有方式,它不仅是观念地再现出来的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而且是主体在观念中改造客体的过程,这种改造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立性。正如张岱年先生说:“思维方式是指在民族文化行为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偏向,进而形成本民族的思维类型。
1.2偏重主体性思维是中西方体育差异的原因
西方哲学史上,从亚里斯多德提出“存在之存在”作为研究的第一原理,奠定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基础。“存在”是超越现象的绝对本体,作为认识“对象”,可以而且必须像科学一样,用逻辑范畴去把握,由逻辑思维所获得哲学便是知识性的形而上学。思维追求理性与逻辑,只有符合逻辑规则的思想才是真的思想,才符合真理。
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道、理、太极、气并不独立于现象之外,中国哲人立足于现象世界无限流变的过程本身来说明本体的存在及其作用,在他们眼中“一切本体都是现象,一切现象都是本体”,本体与现象无法以思辨的逻辑范畴给予分割和解剖,主张主客体的统一,在这样的统一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它要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客观对象的问题,关于人的认识,有关自然界和客体的问题,最后都要落到人的存在和人生意义的问题上来,带有典型的主体性特征。
与西方的分析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倾向于对认识对象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追求某种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式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直觉,表现出典型的主体性特征。而“文化问题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不同的文明形态其实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凝结”。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西方人把握主客的方式偏主客体的分离和对立,而中国人把握客观事物的方式偏向主客体的统一或合一。在这样的统一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换句话说,它要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客观对象的问题。所以,西方人对体育技术的认识就是无限制地追求高、难、新,而中国传统体育对技术的追求更注重动作的和谐,强调动作的气、力、意的统一。
2主体性思维与武术的表达
中国武术是较为完整的拳学体系,博大精深,门派繁多,拳种套路更是数不胜数,正是因为武术受传统主体性思维方式的影响较深,才形成了以套路为主要形式的特色项目。就太极拳来说,虽形成较晚,发展速度却是最快的,而且国际化传播更是迅猛,不少国家相继成立太极拳研究中心,从生理学、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等科学视角来解读太极拳的科学依据。可以说太极拳运动使人的身心处于一种积极的健康状态之中,彰显“养乎吾生,乐乎吾心”的健康理念。不少文化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也从不同侧面对太极拳的文化、哲学特征进行详细的阐释,将被称为“哲拳”、“文化拳”的太极拳推向体育研究的前沿,透过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透视未来体育的发展理念。武术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从深层次揭示古人如何理解生命和运动、如何把握人与自然界、社会以及人自身的问题。武术人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社会的把握,来理解人自身若干问题,将从劳动实践中获取的生存技能,逐渐演变为使用的技击方法,进而形成程式化的套路,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需要呈现不同的形态,始终把防身、健身和愉乐融为一体,不但具有体育的价值,更具有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2.1先民的主体性思维与表达
2.1.1先民的“天人合一”思维
2.1.2先民的思维表达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尤为重视人的主观感受和自身体验,利用合理外推和取象比类,由人及物,去阐释自然现象,带有主体性强烈的主观意识。就思维广度上,涉猎自然、人文、社会、技术、意识、建筑、医学、艺术等领域;就思维方法上,强调使用,重视技艺,迷恋经验方法;就思维结果而言,观天文、察人文,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思维涵盖万事万物中。经常自我反思、反求诸己、穷理尽性、察己以知、躬行践履并加以感情体验,形成主体性思维。“直觉与体悟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传统思维始终,直觉是主体自身通过潜意识的活动对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并跃过严格逻辑证明而产生的突发式直接把握客体对象的思维过程。”
2.2主体性思维下武术的表达
2.2.1武术价值表达
“一个民族的价值不是它创造了文化,而是创造了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智慧,以及它的智慧对于其他民族、人类的贡献。”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中,在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生存和发展的民族智慧。作为一种实践智慧的文化,中国武术的价值指向是“内圣外王”,强调内在的道德精神的修养修炼乃成人(仁)之道。凸显智慧的中国武术将生态思维拓展到生态智慧的新的理念,体现了中国武术“生态精神”的人类终极追求。从需求上讲:“中国人希冀从体育活动中找寻到心灵的慰藉,西方则通过体育活动来表现人格意识的欢乐。”中国武术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习练过程中把人体的活动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对应起来,注意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忘却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自如,身心兼修。正是武术习练过程中的这种修为,使人的人生观念、处世态度、社会道德等得到提升,在内修外炼的体悟中身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应,回归自然,消除人的紧张和压力,彰显中国武术生态精神与和谐意蕴。
2.2.2武术“劲”和“方法”的表达
“武术长期积淀产生的武术格斗技艺,将演变成一种智慧,成了‘两两相当’,却没有一点伤,人们在玩‘劲,和用‘法’中回味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财富。人们在兴致的演练与对抗的玩味中体验武术的延年益寿之功效。”中国武术技术、技法的内涵,常常需要反复体悟方得其要领和真谛。武术技法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的。手、眼、身、步的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内气、内在意境令人体味不尽、玩味无穷,成为习武者体悟不止的智慧追求。即使在比武中,也由原来纯粹的血腥嗜血的格斗进化为一种力量、速度、智慧的较量,“较艺”超越“较技”,通过彼此演练或“试手”“拆招”的交流来显示彼此的功力、道德和智慧。
2.2.3武术套路动作的表达
武术套路通过假想、假设各种攻防的形态变化出无穷无尽的招数和凸显神通的劲力,以巧制胜,以奇制胜,显示出人类在攻防能力上的卓越智慧。正是通过人类智慧对招法劲力的钻研磨砺,中国武术带给人们一种人生无尽追求的乐趣和享受,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和身心修炼体现了中国武术生态精神的人生追求。恰像戴国斌博士认为:“中国武术是文明化的产物,体现了人类格斗由野蛮到文明的转化;中国武术是伦理化的产物,由制人到制己,讲究‘仁’和‘礼’;中国武术是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种种假设创造出奇妙多变的攻防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灵便的智慧。”武术本身的内倾性体现了中华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使得中国武术更加注重文明的格斗,在规则约束下避免伤害对手。因此,生态文明的未来社会必然要求中国武术要摆脱工业文明时代激烈竞争的搏斗格杀,追求一种充满艺术、情境和意境的艺术化格斗去表现人类的格斗生活。通过对武术技击的抽象与概括,艺术性地展现具有武术特色的人类技击本原的能力,这是人类生态文明时代对武术提出的主流要求。
3武术主体性思维方式
武术主体性思维方式指的是武术人在生产实践中对于身体攻防动作的认识和把握,包括武术技术本身,也包括人自身的主观认识。在传统主体性思维的影响下,表现为意象思维、主观思维、整体思维和诗性思维。
3.1武术的意象思维
武术人在对身体动作的理解上很大程度上渗透了情感因素,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观察客观世界,模拟具体事物而获得象,借以此象即意象概念和符号概念作为对象世界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身体动作的能量,进行类比和联想,这种思维方式成为“意象思维”。通过意象思维来创编的太极拳动作,不像西方体育那样具有完整的分解和动作属性,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身体符号动作,蕴含丰富的攻防含义和信息内容,就某一太极拳动作来讲,不同的武术家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功夫不同,对动作的理解和解释也会不同。
3.2武术的直觉思维
3.3武术的整体思维
“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在武术的各个方面,丰富了武术的理论和内容,主要表现在习武者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把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作为学武的原则,作为拳道之理。中国武术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众多拳种和流派,此为重要原因之一。因师法自然,从大自然生态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动作、姿势,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创造了许多以动物名称而命名的拳种,丰富了武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天人合一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点,启迪了武术追求动作的“合”,“合”即是指动作和谐、协调。典型的有所谓“内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要求由内在的心、意、气到外在的四肢、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互协调。“合”成为武术特有的技术要求和独具特色的理论。
自古习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使人体和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静的自然环境作为练功修身养性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若逆天时地利而动,则不利于健康。
3.4武术的诗性思维
4武术理论中主体性思维的表达实践
4.1动作名称命名
武术中的八式“猫窜、狗闪、兔滚、鹰翻、鸡伸、龟缩、鼠钻、蛇缠”正是通过模仿动物的本能来开创的。在武术中,尤其是象形武术中的描述如:龙之深、虎之威、猴智巧、鹰之力、鹤之精、蛇之柔、鸭之趣、螳螂之猛等,充分反映了我国的传统思维的主体性思想。如猴拳通过出洞、窥望、藏桃、惊窜、入洞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猴子般的机敏和灵巧;鹰爪拳中的展翅、伺机、捕食、卧沙等,表现了鹰一般的机警和勇猛;蛇拳中的陆起、吐信、绕树、盘石等,表现了蛇的刚柔相济;以“醉八仙”、“太白醉酒”、“鲁智深醉打山门”、“武松醉酒”、“燕青醉跌”等,则将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众多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武术人巧妙运用主体性思维,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移情到身体的攻防动作中,使动作的命名具有浓厚的意象思维、直观思维、诗性思维的特征。
4.2动作劲力的运用
通过意象思维和整体思维的结合,武术动作的劲力特点是以气催力,以意导气,力、气、意的整体配合,身体多杠杆的协调配合,起于根,顺于腰,形于手指。西方讲究肌肉的物理性原理和骨骼杠杆的力学原理,运用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来阐释体育动作的发力。
八卦掌运动起来要求行如游龙、动转若猴、虎坐鹰翻、狮子滚球,走圈时“周身拧成一根绳”。劈挂拳要求以腰为轴,全身螺旋拧裹。太极拳要求“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形如搏兔之鸽,神似扑鼠之猫”,“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虎形拳则是仿效猛虎扑食、跳跃、奔串等动作结合武术中的技击攻防创编而成,其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发劲时怒目强项,虎视眈眈,有怒虎出林,两爪拔山之势。
鱼,要求“摇头和摆尾”,以加强头、肩、肘、胯、膝的撞击力量。主要讲究“摇与撞”。摇,是柔化之意,也就是化法:人来随他来,人去随他去,见力化力、见力得力,像钢球一样圆溜溜的,但又极其坚硬。撞,这里指的是在技击时用身体各关节部位撞击对手。
蟹,要求“钳与抹”,“钳”,指的是手指功,也就是说在技击中,若我出手擒住对方的某一部位时,手指就要像蟹的两支大脚钳住猎物那样刚强有力使其无法脱身。“抹”是福州一带的方言,它指的是蟹在水中吃食时用嘴来舔东西的动作,有柔化之意。
虾,主要是“退”。“退如虾”,步法,南拳里有“虾退狗宗身”的说法。虾法是仿效虾在水中后退时的动作,运动迅速而左顾右盼,退中有守,退守之中又可兼进攻。
鳖,是腿法的应用。腿法要象鳖脚一样灵活多变。它要求在技击时腿法要灵活多变,使对手感觉我的步法如鳖脚一样多而变化莫测。
4.3动作方法的解释
依靠阴阳、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相生相克的辩证思维,通过直觉和意象来判断对手攻防,同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攻防的解释、运用依靠自身主体性思维来做出判断,重点是过程,而不追求结果;而西方攻防讲究结果,不偏重过程。讲方法,轻竞争。尤其是象形取义在武术中表现普遍。
4.4健身理念
早期儒家就提出养心和养身两方面的理论,将健身与养心结合起来,修身养性、内外兼修。提出“中庸”原则,要保持心态平衡;掌握“无怨”原则,培养宽广的胸怀;强调“三戒”,将养身与养心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受儒家养生思想影响,《黄帝内经》延续“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创造性提出养生辩证理念,提出养心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的身体保健,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进行养生,就可以长寿,就能更好地驾驭自然。武术同样汲取传统养生思想,张扬“内外兼修”、“动静相生”、“刚柔相补”、“快慢相间”的健身思想。而西方的健身则更偏重身体形态的运动,虽身心并养,但更重外在形态的锻炼。
4.5传承原则
受“天人合一”以及儒家道德哲学影响,中国武术要求“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学艺先学礼,立木顶千斤”,“人品不端者不传”。师徒制单一传承,集体传授。“中国武术不是纯体育,不是纯运动,也不是纯技术术。中国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上,通过体现技击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理想化的技击艺术。”所以“武术传统传承不仅是一种教化,更是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延续”。
4.6功夫境界
受整体性思维的影响,武术功夫的境界可以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来形容,功夫境界追求成为了武术人的一种精神信仰,追求“内外兼修、形神共养”与“修身养性、尚武崇德”的理念。整体性思维在把握自然界、社会以及个人的问题上,坚守“形神共养,性命双修”,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上来,讲究“精气神”的高度统一。中国武术和其它传统文化形式(如书法、艺术、中医、古建筑等)一样,不是用西方的客观标准如高度、长度、力量、旋转的度数等来衡量,而是主观的感觉、体验为标准,重视“内外合一”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