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对于不少学龄儿童来说,并不意味着放松,而是“隐藏的第三学期”。不同的是,这多出来的“第三学期”除了“格外累”之外,花费也“格外多”。
“第三学期”的学生们,奋斗的场所在校外培训机构。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或“贩卖焦虑”或通过竞赛与“招生考试挂钩”,早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从2018年2月开始,根据中央部署,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当成效初显的时候,一些新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一些培训机构从线下转战线上,或者线下线上“多点开花”。针对这些新问题,教育部7月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六部门刚刚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就如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给出破题思路。
线上培训机构曾“野蛮生长”
线上培训机构有多火?此前,记者曾采访多家线上培训机构,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当下,不少线下机构“业务收缩”,但线上机构却纷纷表示“没有遇冷”“资金链充足”“生源多”。
北京市朝阳区8岁女孩晓晓的语文作业是一款教学APP上的每日习题。从6岁入学开始,学校布置的作业都在这款APP上完成,由于马上要升入小学三年级,面临写作能力的提升,她的妈妈就在这款APP上为她报名了暑期线上培训。
但是在一遍一遍练习之下,晓晓明显很疲惫。
2018年年底,记者采访一家知名线上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参照线下机构监管,但实际上,真正的监管文件只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实施方案》规定了培训的时长。线上机构没有自己专属的文件。”于是,在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中,汪明形容,线上培训机构迎来了一拨“野蛮生长”。
“野蛮生长”之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告诉记者,当前校外线上培训存在四大突出问题:“一是有的培训平台存在低俗有害信息及与学习无关的游戏等内容;二是有的培训内容以应试为导向,超标超前,违背教育规律;三是学科类培训者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缺乏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四是有的培训预付费过高、合理退费难,用户消费风险大。”
线上培训机构规范的难点在哪里
今年开始,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法官李冬冬遇到了多起线上培训机构的纠纷问题。“有的是收取了高额费用之后,忽然线上培训软件无法登陆,或者线上培训教师更换频繁等等。”李冬冬告诉记者。
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线上培训活动依托互联网开展,有其自身特征,对传统监管机制带来不容小觑的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详解这项工作的难点:“一是在线教育内容更新快。在线教育服务的内容和形态变化非常快,传统以教材审批等实体内容的监管方式,往往不符合实际,需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二是跨区域监管困难。由于在线教育机构和服务对象一般不在同一行政区域,出现问题后,跨区域监管、处罚等涉及复杂的行政协调,难度较大。三是对信息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在线教育数据汇集便捷,数据量大,数据类型丰富。同时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他也表示,《实施意见》中提出采取“互联网+监管”新模式,改进监管技术手段,“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互联网的问题”,建设全国校外线上培训管理服务平台,为各地开展备案和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监管,将是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一把利剑。
而排查重点就更细了。《实施意见》提出了5个方面的规定,在培训内容方面,要求课程设置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学科类课程培训内容不得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须与招生对象所处年级相匹配。
在培训人员方面,要求培训机构具有完善的招聘、审查、管理培训人员的办法,从事学科知识培训的人员应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
在信息安全方面,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要求落实三项制度,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泄露学生隐私。在规范经营方面,要求在培训平台显著位置公示收费项目、标准及退费办法,不得收取超过60课时或3个月的费用,提供格式合同,降低群众消费风险。
在健全监管机制方面,《实施意见》还提出了“包括强化综合治理、建立黑白名单和加强行业自律三方面内容”。
最后,吕玉刚表示,除了规范校外机构,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方面,还应该做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校内就能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