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好的过滤,再好看的鱼缸也只是一种摆设。
很多成品缸和一些中看不中用的鱼缸,之所以养不好鱼养不好水,就是因为过滤系统太薄弱了。
确定养殖鱼种、密度、开缸尺寸及过滤系统:养殖的鱼种及密度是确定鱼缸尺寸及过滤系统的依据,与硝化系统的建立完善有着重要关系。
合理的养殖密度是养好水喝鱼的一个基础条件,怎么才算“合理”,有一个公式:“1升水养一厘米的鱼”。
例如:一个100升水鱼缸可以养10条10厘米以下长度的鱼,保持这个密度就不为过。这个养殖密度是指成鱼的体型,因此要考虑到鱼长大后所需的空间来确定鱼缸尺寸。
Part
1
鱼缸过滤系统&具备的两大功能
1、滤出水中的鱼便、残饵等各种有机物颗粒,以及纤维、尘埃、滤材脱落的粉末等各种无机物颗粒,使水体保持清洁透彻,减轻硝化系统的负担。
2、以生物滤材作为载体培养硝化菌,将水中的氨和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进行氧化分解,并最终将其转化为毒性很小的硝酸盐。
在配置过滤系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水循环次数,一般以每小时循环6-8次为佳。
2、一定要重视造流,好的造流可以提高过滤效率,使鱼便产生后立刻被造浪泵产生的水流带到水泵附近滤除掉,不给异养菌在缸里大量繁殖的机会,就不会产生大量的毒素,因此可以极大地减轻硝化系统的负担,同时还能保持水质的清澈,可谓一举两得。
3、生物滤材的使用至少要占鱼缸体积5-10%。
以一个500升水的鱼缸为例,至少要有25升水以上的滤槽空间来放置生物滤材,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地使用滤材,给硝化菌提供广阔的生长空间。生物滤材培养硝化菌的能力取决于其表面积和表面粗糙度,生物滤材的体积越小其表面积越大,表面越粗糙的其培养硝化菌的能力就越强。
做好以上的工作,就可以进入开缸程序了。
2
开缸程序
一般新缸没有太大必要对鱼缸和水泵消毒,因为我们要消毒的这些东西都有着干燥坚硬的表面。这些物品都不是细菌理想的繁殖场所,在没有合适的营养供给的条件下,细菌不会在这些物品上大量繁殖。
即便是有也是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对于这样的物品只需简单的冲洗擦拭干净鱼缸内残留的工业粉末化工试剂等化学污染物就可以,没有必要去消毒。
当然也有特例:如果是老缸,发现鱼缸或器材上有明显的菌落霉斑或者脏污严重就必须消毒后使用,这只是案例少部分。如果必须消毒,建议用二氧化氯,采用浓配稀释法,配10mg/L的二氧化氯水溶液10升,擦拭一遍被消毒物品即可,半个小时后用自来水一冲就可以了。
3
&困水
困水在这个阶段可有可无。根据当地的水质决定,现在城市自来水一般都是二氧化氯消毒的,所以没有氨气含量,二氧化氯不是制氯剂,在水里不产生氨气和次氯酸,所以非常安全。如果当地的自来水是用氯气消毒的,会有刺鼻的氯气味儿,就必须要困水了,困水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水中的氯气挥发,防止伤鱼。
鱼缸加水、开泵、加温、打氧:加水可以加热水器的水,这样可以迅速的把温度提高到设定值,减少加热棒的负担。
4
&闯缸鱼
闯缸鱼的作用是制造垃圾(鱼便)产生氨,为硝化细菌提供食物。与闯缸鱼开缸法对应的是死鱼开缸法,是把死鱼死虾放在过滤里,使其腐败产生“氨”,为硝化菌提供食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种开缸方法的优劣:
新开缸的水里各种菌的含量都比较少,此时如果放入死鱼极易引起暴菌混水,这是因为鱼死后体内的腐生菌开始大量繁殖引起鱼体的腐败,鱼体本身含蛋白质高达15-20%、含脂肪1-10%以及大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这些营养物质连同死鱼体内的大量腐生菌一起加到鱼缸里,如此大量有机物的加入必然引发鱼缸暴菌,使水质浑浊。
使用闯缸鱼开缸就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因为闯缸鱼产生的有机物废弃物主要是鱼便,而鱼便的营养成分极低,其中四分之三为水,仅存2-3%的蛋白质和极少的未消化的残存食物,所以不易引发暴菌混水,如果控制得当,闯缸鱼开缸过程中可以一直保持清水状态。
科学闯缸养菌的真谛是:“合理平衡的氨的供给,硝化菌则能更好的生存”。鱼缸里不要怕硝化菌没有食物,只要有鱼在硝化菌就会有充足的食物,只要还存在毒素指标,就说明硝化菌的粮食过剩了,这时候我们应该尽量的控制和压低毒素的含量,不给硝化菌造成过多的负担才对。而闯缸鱼开缸法氨指标一般会在1mg/L(1ppm)以下,这种合理平衡的氨的供给,更适合硝化菌生存,开缸速度快也容易保持水质清澈。
关于闯缸鱼的要求:健康、便宜、皮实、能吃能拉,鱼种不限。数量要求:60的鱼缸,10厘米的闯缸鱼1条,80的2条,1米的4条,1.2米的6条,1.5的8条,以此类推。
添加方式:80以下鱼缸一次到位,大缸应该慢慢添加,初期少加,中后期全部到位,还可以在毒素双零后再多加几条闯缸鱼,做一下压力测试,这样下主鱼的时候更有把握。
5
&硝化细菌
关于硝化菌制剂的使用:自然开缸法是不添加硝化菌的,完全依靠水体里自然存在的硝化菌慢慢繁殖。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硝化系统建立较慢,一般需要至少45-60天才可以完善。现在比较流行使用硝化菌来加速开缸,有研究资料表明使用硝化菌开缸比自然开缸法的速度要快很多,硝化菌的添加对于快速建立硝化系统是很有帮助的。
6
&喂食换水
关于喂食和换水:开缸养水期间应该正常喂食,以便使闯缸鱼产生足够的垃圾来培养硝化菌,每天1-2次的喂食频率,每次七分饱即可。开缸期间有人提出不换水或者尽量少换水,目的是怕换水后降低了氨的浓度,减少了硝化菌的口粮。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在开缸期间只要检测到有氨的存在,就说明硝化系统还没有完善,硝化菌还没有能力把所有的氨分解,因此不用担心硝化菌的食物问题。
7
&检测
关于水质毒素检测:传统的开缸方法主要以经验或闯缸鱼、试水鱼的表现来判断水质的好坏,开缸是否成功。很多人开缸一周看到水清了闯缸鱼也很活泼,就认为硝化系统完善了,下主鱼后不久就出现病患或者死亡,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究其原因是“新缸综合征”在作怪。在开缸一周至一个月这个期间内,由于硝化系统不完善,硝化菌的生长速度过慢,因此不能完全分解掉水中的毒素,所以会造成鱼的中毒死亡。如果开缸手法不正确,使氨毒积累过多,那么死鱼就更是家常便饭了。所以在开缸过程中必须要控制氨的含量,通过前面所述的各种方法尽量降低氨的含量才是关键。
以水清作为判断开缸成与否的标准,是目前存在的最大的误区。水清与硝化菌没有任何关系,开缸初期的水会变得浑浊是因为新水里突然有了大量的有机物(鱼便残饵)而造成异营菌的过度繁殖,暴菌的结果。暴菌后会改变水的折光度,所以看起来水雾蒙蒙的,这是典型的生物性浑浊。大量的试验证明在水很清的情况下,仍能检测到高浓度的氨和亚硝酸盐,因此不能以水清作为硝化系统建立的依据。使用氨和亚硝酸盐检测试剂进行水质毒素检测是非常科学直观的方法,可以让整个开缸过程变得透明和可控。
开缸成功下主鱼:科学的判断方法应该是以毒素检测指标为依据,以氨和亚硝酸盐含量双零为开缸成功的标志,一般我是在双零后不马上下主鱼,而是再等一周,这一周我会加几条闯缸鱼对系统做一下压力测试,如果系统仍然可以保持毒素双零,此时下主鱼可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