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图腾崇拜。土家族的白虎图腾崇拜,历史久远,文献资料有诸多的记载,民间有许多关于白虎与土家先民血缘关系的传说,至今民间延续着白虎崇拜的习俗。形成了从远古社会至今的白虎崇拜的完整习俗信仰。
土家图腾——白虎
以上所列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出土文物,足以知道土家先民巴人对白虎的虔诚崇拜。
在日常生活中,土家人也十分注意得到图腾白虎神的保护,从而求得安宁无灾祸。土家人建房讲究“虎坐屋”,把房屋造得似老虎坐的式样。房屋不仅建有正房,还必须在两侧建有厢房,土家人称这种房屋为“虎坐屋”,并深信这种“虎坐屋”能驱鬼避邪,野兽虫蛇不敢入宅。修造新房时,还要在堂屋中柱上贴红纸写的“白虎镇乾坤”字样,也是希望得到白虎神灵的保佑。当地土家同胞在庄稼地里搭建临时看守棚,也讲究“虎坐棚”,其形状是以三根棒搭建。认为虎是百兽之王,有虎镇守,各种野兽不敢来破坏庄稼。土家人还用白虎来命地名,以求平安吉利,或者对形势险要的山势、隘口、急流险滩,也以白虎来命名,以求对其险恶的镇抚,化险为夷。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有白虎溪,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白虎塘,思南县有白虎嘴、白虎岩,等等。就连婚姻中决定嫁娶的《算命歌》,都要请白虎来作证,歌中曰:“不查财来不查喜,白虎当堂我先坐,就是奴生庚;五庚八字来排定,白虎当堂我姑娘,还有二三春……”可见,土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借助图腾白虎神的威力来决定大事,求得保护,避免各种灾祸。
此外,在“冲傩还愿”中,更能看到祈求图腾白虎神的保护。土家族地区民间也不乏对白虎实行“人祭”的传说。相传田姓土家族在100多年前还曾给白虎神举行过“人祭”,“由于主持还‘人愿’的族长错杀了自己的独生子,从此改为‘牲祭’,还‘牛愿’。还牛愿时,全族人饮牛血,吃牛肉。江口县早年也行过杀人祭白虎神的习俗。关于由“人祭”演变为“开红山”或“茅草人”代替的祭祀方法各地土家族说法大致相同。人祭是用族内不满12岁的童子祭,后改买叫花子代替,因主祭的梯玛(土老师)在半夜里错杀了土王的独生子,土王在万分悲痛的情况下,才改为在梯玛额头上用刀子划一口子,用人血代替了杀人祭,民间称为“开红山”,或者用茅草扎一草人代替活人进行祭祀。
可见,土家族现行供敬和驱赶的白虎是有区别的,所指的白虎完全是两种性质,这与土家族先民——巴人敬的白虎和打的白虎是一致的。土家族供敬的白虎神,是由祖先廪君变成的,是土家人心目中的不可动摇的正神,他能保佑人畜平安无灾,延续数千年都还未改变。而五方白虎则不同,他是大自然中的野兽,不属于正神,是坏神,一旦入宅,便会给人畜带来灾难。表面看来很难理解,都是当堂坐的白虎,为什么一个成了“家神”,而另一个便要带来灾祸呢?结合上面对两类白虎的分析,既好理解,也更能说明两种相悖行为并存的现象了。
二、自然崇拜
土家族先民在原始社会初期,同世界各地的人类一样,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条件下,对自然物的强烈依赖和无法认识、理解自然界所产生各种自然现象,特别是“怪异”现象,因而产生的恐惧与崇敬心理,便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土家族的自然崇拜,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其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更具有土家族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供祭风神、土地神、洞神、山神、雷电神、火神、井神、岩石神、树神等等,其中以供祭风神、土地神和洞神的特色更为突出。
(一)风神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民族,古文献中就有土家族先民居住地“土宜五谷”的记载。土家先民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认为“风”与农作物生长和收成的好坏都有直接的关系,风可以带来雨水,雨水可以促进庄稼生长,可以带来气候的变化,可以带来农业的丰收。因此,土家先民对风有特别的认识,并赋予各式各样名称,有按时令的,如春天称为和风,夏天称为熏风,秋天称为金风,冬天称为朔风。还有从宗教意义上的,有血风、腥风、雾风、洞风等等。还认为不同时令、不同神灵所产生的风都归风神管理。土家族至今还保留着对风神的崇拜,以及十分古老的祭祀仪式。
祭风神
土家族对风神的崇拜仪式,称为“祭风神”,有的地方又称“敬风神”。据民族学实地调查,土家族分布的印江、铜仁、江口、德江等地还保留有敬风神的习俗。在铜仁市川硐地区,土家族居住比较大的村寨都有专门供祭风神的“硐塘”,如龙凤场有王硐塘,新寨有红毛硐,如果没有“硐塘”,可以在井边供祭。这里的敬风神大都以血缘家族为单位进行,有的村寨住有其他姓氏者也一起参加。祭风神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举行,这时正是农忙时节,水稻、包谷生长旺盛期。届时用猪头或一只羊供祭,烧香化纸,先许上愿,再打卦,如果如愿,则说明今年风调雨顺,庄稼生长良好,能获得丰收;若卦不如愿,则说明今年将要出现天干、水灾,或风虫灾害,收成不好,农业歉收。
在土家族的祭风神活动中,尤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的祭风神更为完整、隆重,场面更大,文化内涵更丰富。
板溪祭风神是以家族宗派为单位进行的。任子元有四个儿子,长子任文富,住下洞;次子任文贵,住上洞;三子任文仁,住高林(即现印江峨岭区凯塘);四子任文义,住天堂岩底寨。按祭风神的习惯,六年一小祭,十二年一大祭。板溪地区有三个风神堡,上洞和下洞共一个,岩底寨一个,天堂区坪底乡有一个,而且,上下洞这个风神堡处还有一座风神庙,该庙一直保留着,直到1988年下洞小学修教室才将风神庙撤去。原来庙里供有风神、雷公电母等神像十多个,在神像前挂有“风调雨顺”四个大字的木匾。按祭风神的习惯,小祭按支系分别进行供祭,即坪底为一处,岩底为一处,因上下洞相距较近,两支合为一起进行。小祭三处同时进行,大祭则群体集中到下洞的风神庙进行,以农历六月选一吉日举行。小祭和大祭在祭祀方法上都一样,只是场面和供祭品有所不同而已。
从板溪上下洞地区关于祭风神的传说和活动中,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我们可以知道在最初的祭风神中要使用人祭,只是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菩萨都不忍心用人祭”,才改茅草人来代替。反映了土家族由人祭变为草人祭的转变过程。其活动不仅表现在场面大,大祭活动参加者千人以上,更为突出是必须备办“七十二牲”,特别是大祭,要“白人”和白牯牛。有生命的动物要72种,不能不算是“动物大宴”了。供祭由“过生”到“过熟”,正好反映了土家族先民由生食到熟食的转变过程。整个祭风神的活动都是在土老师的主持下进行的,几乎敬祭活动的每一步都有土老师念咒作法。可见土老师在祭风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缺少的作用。此外,还需要“揣神”的协助,揣神即是跳的一种傩舞,所跳的12坛舞表现出来的严肃和认真态度,可见祭风神在那时土家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舞蹈动作的古朴,反映了祭风神活动的原始性和古老性,是对风神崇拜的极为突出的表现。
(二)土地神
(三)洞神
生活在喀斯特地理环境中的土家族,对环境中诸多的各种神秘洞穴有着特殊的认识。土家族相信洞穴有灵,凡有崖洞的地方,每个洞内都住着一个鬼(按:这与祭风神中的硐神不同,是两回事),专门抢人的灵魂。所以,人们对洞神十分惧怕,平日凡经过崖洞时都特别小心,唯恐惊动洞神,灵魂被抢。特是娶亲队伍经过崖洞时,也必须偃旗息鼓,稍稍通过,以免惊动洞神。一旦惊动,必须打洞府(俗称“打锣鼓”)以解脱。人的灵魂一旦被洞鬼抢走,就显得迷迷糊糊,昏迷不醒,群众认为患了“邪病”。打锣鼓一般要进行一整夜,于吃完晚饭后开始,直到第二天天明才结束。土老师做法事主要是请神,另外还有打宝卦、看病、请兵、差兵点将、收兵交魂、酿星翻案、退神等诸仪式。假如打卦不顺利,洞府鬼神拒不交魂,那么土老师就得出山洞。打洞时,土老师必须先降童子,即由一个没有结过婚的男子,给土老师作法后,变成癫狂大力士,似神灵附体。土老师亦披挂法装,带着童子和一帮执事帮手上山打进所谓鬼神居住的洞府,迫使鬼神交出他摄去的人的灵魂。如果法事不灵,洞神不肯交出被摄去的人的灵魂,据说此人只有坐以待毙了。因此,洞神对土家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四)药王菩萨
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一方由于认识的局限和科学水平的低下,“万物有灵”的认识困扰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人类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汉民族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之说。土家人民也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对于误食中毒、意外受伤、感染山风瘴气、各种疾病不断地探索,在植物、动物、矿物寻找治疗方法,产生“土药匠”、“土老师”、“土医生”。由于历史条件所决定,还处于神药两解的状态,神的作用力在人们心目中,往往超过了药的功能,便产生了药神的概念——药王菩萨。土家人把药王菩萨作为医药的始祖,是五千年前玉皇大帝指示太白金星派仙人到民间为土家同胞解除疾病痛苦、驱逐瘟疫鬼怪的“药神”,土家民间的土老师、土药匠都是他的弟子。在土家民间还流传“药王菩萨为老虎治病”的故事。
土老师
(五)雨神
每到岁末就开始扎龙灯,农历正月逢水的庚甲日开始耍龙敬雨神。在龙灯的牌灯两侧写有敬雨神的目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般从正月初四玩到正月十五至二十。但也需在逢水的日子接龙和送龙。送龙时敲锣打鼓将龙神送到江边火化之,以示龙归大海。
(六)雷电神
雷电神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雷电神是一尊形象高大、正直、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善神。相传,雷公电母是老两口,所以一起敬供。每年春天惊蛰之前一天,家家将房屋周围撒上石灰,同时用石灰粉在堂院里画上雷神锤、电母铲,以及刀、剑、枪、戟之类武器。民谚说:“惊蛰到,春雷动,蛇虫窜,万物生。”人仍凭借雷电神的威力,使妖魔鬼怪不敢侵犯。石灰表示土家人洁白的心灵,又是雷电神灵的象征。惊蛰的当天人们在各自的房屋外以酒、肉、香纸在地上祭祀雷公电母,同时用锄头挖一个坑,表示请雷电神动土,今后随便怎么挖都不会挖到蛇虫蚂蚁,不然家里屋内将会有蚂蚁虫蛇为害。然后将香纸烧在坑里,用土垒之。
平时,土老师在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如还愿、打洞、打保福等活动中差兵驱神捉鬼时,也要专门请雷公电母神协助,以五雷诀、五百蛮雷诀等法术斩妖除鬼驱邪。同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视雷电神为正直善良之神。如某人做了亏心事,坏事,欺男霸女,偷盗扒窃,欺老凌幼,特别是对父母忤逆不道等,众人就会骂他要遭雷打,“五雷劈”。又如,人们最恨者,莫过于蛇虫蚂蚁。当人们见到蛇被雷击,有蚂蚁的古树被电烧时,都认为是雷电神痛恨邪恶,匡扶善良的反应。所以,雷电神在土家人们心中一直受到尊重。
(七)山神
山神,主要在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的土家人中流行。这里的人把山王神看成当地开天辟地者,是所有神中最早出现的一个。其职能是管理豺狼虎豹等凶猛野兽,保护庄稼不被野兽损害糟蹋。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村寨都建有山王庙,里面供有山王神,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用大公鸡在山王庙或山野田园供祭,以求庄稼生长良好,免遭野兽病虫伤害,求得丰收。
(八)树神
树神。山海经曰:“树大干围,无神不灵,树长千年,无精不怪。”土家族认为,凡是古树,历经日月光华的磨炼,都具有灵气。有的家庭小孩体弱多病,常请土老师推算,是否也需拜古树为寄父,若需要,就得备办三牲酒礼,缝鞋制袜,背上小孩到古树前参拜,以求保佑小孩易长成人。对有的古树,人们但凡生病就到树前烧香化纸,向树神祈讨灵药,在树上摘几片树叶或剥点树皮捣碎吞服治病。如江口县快场水单屯坳一棵千年古树就有不少人前往朝拜讨药,舀树洞里的水用来治疯气。梵净山鱼坳的“怀胎树”,曾被来自湖南、四川、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香客称为“送子树神”,顶礼膜拜,祈求得子。在土家族居住的山村小寨里,都有古树、庙树,被人们信奉为神,经常祭祀。
(九)岩石神
岩石神。土家族以奇异的岩山、石头为崇拜对象的一种神灵崇拜。认为凡奇必有灵,所以把奇异的山峰、灵怪的石头都当成神,梵净山的金顶,每到六月观音菩萨得道日,前来朝拜的人们络绎不绝,声势浩大,不下数千人。如江口县快场乡与怒溪乡的三角岩,系三块石头形成的三角形岩石,便是人们祭祀的神灵。又如该县官和乡的观音岩,山顶上草木不生,独有一亭亭玉立的石柱,前面有一株青翠墨绿的万年松,好像观音与净瓶杨柳一样,被人们称为观音岩而顶礼膜拜。
(十)火神
“火”,在原始社会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民族都有崇拜火的信仰习俗。土家族对火的崇拜源远流长。相传于原始时代“钻木取火”时期,梵净山下的土家族民,家家设有火塘,每天十二时辰经常有火,夜晚人睡尽时无人生火,也要将一根大木柴埋于火灰中,第二天早上只要刨开灰,火势便能熊熊燃烧。其意是有火则表示他家还有香烟,以求吉利。每年腊月三十日夜,家家火塘大火熊熊,表示“兴旺发达”。全家人围坐火塘周围守岁,一直要把火烧到半夜后,人们才睡。年初一早上起床,不准吹火,不准用火柴引火,不然就是对火神不敬。只能把火灰刨开,放上柴将其引燃,常年上山做工之人,必须使火昼夜不灭。据说火可防百邪,火可驱魔逐蚊,给人增加胆量。所以每到除夕家家为火神上供烧香,开光、放炮、迎归,祈求火神保佑全家康乐。同时每年都要在逢“火”逢“金”之日,供祭火神。全寨户户捐钱献米,请土老师敬火神。用一个大瓷罐装上法水,每家每户夹一块火红的炭丢在瓷罐里,然后由土老师密封,盖印画符将罐埋于土中,以示封灭火灾。
(十一)水井神
土家族的每一个自然村寨共用或独用若干大大小小的水井,土家族同胞认为有水井就有神灵,有神灵就必须敬供。一般每年腊月三十日下午,家家户户提着酒肉,拿着香纸到水井边谢神,然后把家里大小水缸、坛子都装满水。传说这种水称“神水”或称“腊水”,用这种水泡糍粑、酢菜不臭不秽。正月初一凌晨三点,人们就要起床到水神处“请早安”、“迎神”、烧纸、放火炮、“抢银水”,这叫“向水神买水”,这种水又称“吉利水”。挑回后先将此水烧茶敬祖宗,然后敬土地神、四官财神及观音菩萨,再用洗脸,表示洗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最后把剩余的“银水”倒在水缸、坛子里,以及洒在房屋四周和祖先神龛脚下,意为“银水满宅流,吉祥处处有”。如有的家庭小孩体弱多病,便由小孩母亲一手抱鸡,一手牵小孩到水井边叫魂,说“娃啊,快回来,妈喊你来了,水井菩萨保佑你大吉大利,易长成人”。土家人的种种行为都表现了对水神崇敬和祈求水神的保护。
(十二)灶王菩萨
三、祖先崇拜
土家族的祖先崇拜是多方面的,包括有始祖崇拜和家族祖先崇拜。
土家族地区的祖先崇拜中,既有对始祖的崇拜,也有家族祖先的崇拜。土家族在祖先崇拜的祭祀活动中有“祭祖”和“朝祖”之分。所谓“祭祖”是指在本姓的祖祠中进行供祭,内有从入黔始祖起及以后历代有名望而又在祖祠中立有神祖牌位者。“朝祖”又称叫“清明朝祖”,指清明节在祖先坟墓前进行的供祭祖先活动。祭祖和朝祖都是土家族很隆重的庆典活动。
土家族的祭祖活动,主要是祭祀本氏族的“入黔始祖”和及以后历代有名望而又在祖祠中立有神祖牌位者,这些被供祭者在当时多为“土王”,故有的地方也称为“拜土王”或“祭土王”。在沿河、德江、思南、印江等地的田氏土家族数百年来仍保留有祭祖的习俗,每年都要举行隆重举行供祭活动。
据民族学实地调查,客田地区朝拜土王(又称“土主”),主要以客田坝的复兴寺为中心。复兴寺是田氏的祖祠,祠内供有田氏入黔始祖田宗显的木雕像和石雕像,每尊雕像的两旁都有护将数人。据实地调查和历史文献的记载,田宗显隋朝人,奉王朝令率兵逆乌江入黔,在沿河与重庆交界的洪渡登岸,徒步驻于客田。又据客田乡花莲坝的田兴安、田兴德等介绍说,在新中国成立前,前来朝拜的有德江县泉口乡马喇村、四川田家寨、印江、思南、江口等地的田姓土家族。每年冬至以后,这些地方的田氏后裔纷纷来到复兴寺朝拜,少则几十人,多则两三百人。有的用人挑,有的用马驮着各种供祭品,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来的人中有一般平民,也有做官者和读书人。
年祭需供猪、羊、鸡“三牲”。将活三牲抬至祖祠,杀死煺毛后开始第一次供祭,称为“供生”。将猪、羊、鸡摆于土王前,再供上糯米粑、豆腐、酒等。供毕,又将猪脚砍下,剖开成八块,连同猪、羊、鸡、粑、豆腐等再供,称“合同”。供毕,将三牲煮熟,猪头割下,再割下一圈颈肉,套在猪头上,进行第三次供祭,烧“檀香”。檀香是土家族供祭土王中十分讲究的供祭品之一,将剖成小丝状的檀香木摆好点燃,再撒上干柏枝叶粉末,喷出白色浓烟,散发出檀香木的香气,给人以舒适爽心的感觉。还要放鞭炮、烧板子钱等。参加供祭者还要饮酒会餐。这种年祭一般都以房族为单位,除来自省内的供祭者外,还有远者有来自重庆、湖北等地的,往往一行数十人,甚至两三百人,近者则是全家老少前往参加。猪、羊、鸡三牲也多至几头、十几头,所以前来祭祖者不仅用人抬供品,还要用马驮,前呼后拥,热闹异常。月祭比较简单,用刀头肉、糯米粑、豆腐、酒等即可。“还愿”一般是许下什么就供什么,鸡、羊、猪、肉都有,若是许下羊、猪等供祭还愿,那场面也比较盛大壮观。
土家族在“祭祖”活动中,给土王的祭品由生到熟,从民族学的角度看,用生牲供祭土王,正好说明土家族历史上有过生食的阶段,祭祖活动历史的久远,在祭祖程序上体现了土家先民在原始社会初期,还没有学会怎么利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才逐渐掌握了这一技能。之后的“合同”和第三次供祭的熟品正好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反映。
在江口、印江等地的杨氏土家族中,祭祖表现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崇拜。杨氏土家族每一个村寨都有飞山庙,敬供飞山公杨再思。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杨再思系唐宋初湘黔边地区的“洞蛮”首领。《贵州通志》云:“杨再思据诚州称刺史,然有功于民,土人立庙祀之。”他在梵净山一带杨氏土家族中的崇高威望,是杨氏土家族先民的部落首领,每逢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到飞山庙去祭祀,祈求飞山公保佑。在每年腊月二十八至除夕的3天中,最为隆重,家家背着猪头、猪脑髓、猪舌,提着酒、肉、香纸、蜡烛,带着炮火到飞山庙敬奉飞山公。同时,飞山公还是当地土家人民评判是非曲直的神,凡是有人偷了别人东西或干了亏心的事情时,大家就组织起来到庙上去跪“黄钱金纸”。做了亏心事的人,黄纸就会贴在身上,反之则不会。每年元宵灯会,龙灯队伍都要先去参拜飞山公,土老师举行法事,如“还愿”打“平安福”等必须供祭飞山公广惠威远应杨再思公之神位。“文化大革命”中,当地不少飞山庙遭到破坏,目前又陆续恢复。
杨氏土家族还有叫做“杨公忌”的供祭活动。每年到杨再思的忌日,杨氏土家族群众便不妄动。忌日每月有一天,而七月却是两天。依次是正月十三日、二月十一日、三月初九日、四月初七日、五月初五日、六月初三日、七月初一日和二十九日、八月二十七日、九月二十五日、十月二十三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十二月十九日。每月往下推两天,即为杨公忌日。此日,凡婚娶、外出、播种、造屋等活动,均视为不利。“杨公忌”除杨氏本族人祭祀外,当地其他姓氏也一样祭祀,“杨公忌”逐渐由氏族性的神发展成地域性的神了。杨氏族人祭祀,地点不一定非要定在飞山庙,但作为供品的猪、牛、羊三牲必须俱全。祭祀时,在宽敞处竖立一木桩,围一大圈,禁闲人进,中搭一蓬为祭台,明烛高烧,香烟缭绕,土老师在台上念咒作法。主人长跪于台下,祭物三牲活口系于祭台之下,闲人只能远观,不能近看,恐冲撞神祇,吃罪不起。前两日土老师请神,第三日神祇来临,三“屠人”各就牲口处,祭台上土老师铃声响动,台下屠人就挥刀斩牲,以同时倒地为吉,土老师便向主人祝贺,主人则向杨公神灵叩谢,以求得飞山公的保佑。
江口、印江等县的杨氏土家族除了供祭飞山公外,还要供祭“青草大王”杨政韬。杨政韬系杨再思次子、省溪司的开辟者和第一任长官司长官。据《酉阳州志》记载,杨政韬系铜仁省溪司,大小两江乌罗司及蜀之平茶、邑梅、石耶、溶溪、地坝各司的始祖。曾受封为麻城湖耳土主助顺大王,当地群众又称为“青草大王”。他不仅是杨姓的始祖崇拜对象,由于是“各司之祖”,故也是梵净山一带土家人民供祭崇拜的土王。
在祖先崇拜中,土家族中还有对土老师先师的崇拜,土老师大凡请神作法都要请自己的历代祖师到场,一是敬请历代祖师到场来帮助指导,保证作法镇邪驱鬼的成功和灵验,二是不忘历代祖师的教诲,对他们的尊敬。相传江口县省溪司的土家族土老师彭法虎,本领高强,名声很大,学徒众多,他曾带三个徒弟(他的外甥)为皇帝求雨。求雨之前彭法虎与皇帝相约,求得雨,皇帝便封彭法虎为法师,如果求不得雨,皇帝就用火烧死彭法虎4人。于是彭法虎就设坛作法求雨,至第三日,果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于是皇帝就封赠彭法虎为法师。彭法虎死后,被他的3个外甥奉为祖神,并立庙四时祭祀。以后相沿,每到逢年过节,当地群众便要带上猪头等物,到庙里烧香祭祀,以求祖神在天之灵,继续保佑年岁平安。
“朝祖”,就是供敬祖先,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挑着供品在祖坟前祈祭,朗诵家谱和子孙名字,并在坟前大摆酒食。凡过路人都要请他们参与共食,表示祖宗与儿孙同堂共饮共食。新祖坟则要抬着为近祖打的石碑和供祭品,前往坟地,进行供祭。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的任氏土家族对其祖先的朝供更为隆重。任氏的朝祖活动主要是祭拜任子元的坟墓及其二妻杨氏、柳氏的合葬墓。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朝祖活动规模是很大的,凡任子元的后裔前往参加,有数千人。经费由会田支付,新中国成立后集体摊凑。1987年,这里的清明朝祖活动仍很隆重,有1000多人参加,除板溪地区外,木黄的木社寨,松桃县的乌罗、冰水,本县等地的任氏后裔也前来参加。
土老师作法事差兵抓魂也要请主人家的近祖亲自前往洞府为儿孙夺魂。如祖宗不去,则兵也不行,魂就抓不回来。
崇拜川主和土主是土家族的特点之一,供祭时都用猪、羊、鸡“三牲”,使用“三牲”在土家族的供祭仪式中是很盛大的,且同样是生、熟供祭三次。这说明川主在贵州土家族中历史悠久,与土主一样在土家族同胞心目中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鬼神崇拜
土家族的鬼神崇拜,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样,充满着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梅山神
梅山姑娘正要跨过三头死猪向前走,发现从山洞里又跳出来一头母野猪,凶得很,只要是吃得的东西,见啥咬啥,碗大的松树,只要身子一挨上去就断,它钻出芭茅丛,直接向山下奔去,又要去害人糟蹋庄稼了。梅山拉弓就是一箭,没想到箭头次次击中,但都无济于事,像给它搔痒一般,她仔细一看,原来这是一头百年老母猪,皮子又厚又粗,身上还裹着许多泥巴。这时,梅山急中生智举起铜叉猛力向野猪掷去,由于用力过猛,铜叉栽进一棵树里,树折倒了,可连野猪皮也没碰到。野猪一步蹿上前,把梅山摔出了几丈远,梅山一看,离悬崖只有几尺了,她忍住全身疼痛,爬起来。这时野猪发怒了,狂吼一声,拱了过来。梅山向侧边一滚,野猪的后腿挂住了梅山的衣服。“吱”的一声,梅山的衣服被撕破了。梅山什么也不顾了,死死抓住野猪的后腿,向悬崖边拖。到了悬崖边,梅山倏地一下站起来,用肩膀撞野猪,可她自己也没站稳,和野猪一起跌下了万丈深崖。
次日,寨里人听闻香妹除害之事,成群结队上山去找香妹,连周围的村寨群众也被惊动。但最终没有找到香妹,只找到被香妹打死的那六只野猪。土家人认为香妹具有“仙胎”,是天上下来的“仙人”,梅山的死是玉皇大帝把她收回去,封为“猎神”。从此后,土家猎人敬“梅山神”成为习俗。每逢打猎,出发前后,都要敬“梅山神”。因为,当地人传说,百兽都要听梅山神传令调遣,所以猎人要敬“梅山神”。“梅山神”是在很古时期产生的,当时还没有供设专门的神位或修造专门的庙宇。但土家猎人为了祭祀,只在自己屋后或左右侧的僻静处,或者离家近的岩洞里,或在经常进山方位立牌塑像安神,以便在出发前和胜利归来时,以及逢年过节好祭祀。
土家族传统狩猎技艺和对梅山神的崇拜中,历来是由师父秘传徒弟,经历师父的3年教导、观察、考验,神力(即神)的帮助,系认为确实忠诚可靠,临出师前才秘传绝技。据说这是猎手必不可少的技艺,学得此艺才属真传。专狩猎豹者,无此真传,决不敢从业。投师者均另有“法名”,出师后,必须在自家堂屋神龛的右下角设“法坛”,供奉“下洞梅山傅大王”,供桌上置一头朝下行走的木刻人。据说打虎匠在猎区设置猎具打伤老虎后,供桌上的木头人会自行倒伏,倒向前方,预示上山寻虎有危险,必须万分警惕,向后和左右倒,则预示虎已不能伤人。其他普通猎手出师后,也要在自家屋外一侧设“梅山坛”,供奉“三洞梅山王”,上洞为“赵大王”,中洞为“李大王”,下洞为“傅大王”。传说三洞梅山王均系“飞山王”部下。凡上山行猎必须首先在“梅山坛”烧香化纸叩拜,否则一是很难打到猎物,二是可能有危险,称为“翻山”。叩拜“梅山坛”时,念颂敬请“梅山王”帮助狩猎的咒语。猎后回家还要“回草”,即将猎获物的头及内脏煮熟置盒内,端到“梅山坛”前祭奠,烧香化纸,并念请所有帮助狩猎的诸神前来领受祭品,以示酬谢。其余生肉则由参加狩猎者平均分配。
(二)傩神:傩神公公、傩神娘娘
“傩”本是古代中原地区腊月从事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在《吕氏春秋·季冬》中也有“命有司大傩”的记载。土家族的“傩”源于中原,对傩祭活动中的安神役鬼称为“冲傩”。因冲傩活动都是以坛为单位进行,每个坛都有一掌坛师,一坛少则三四人,多则十数人。从事冲傩活动者称“土老师”,土家语称“梯玛”,也有称“土司子”的。现土家族民间所说的傩坛戏,应包括傩祭、傩舞和傩戏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个内容按其发展序列,傩祭为较原始、较低层次的一种,同时,在傩舞和傩戏中为了加强活动的“力度”和神秘感还必须有各种傩祭仪式贯穿其中,具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性。在摆设的“案子”和各种活动所请诸神中,最为重要的神是傩神公公和傩神娘娘两个神,俗称“头子”,是用木雕刻的两个头像,均为“红脸”。
在傩祭活动中,土老师供祭的“案子”和供祭品是十分严格的,讲究供“三牲”。还“傩愿”供的是白猪、白羊、白鸡;还“宵愿”则供的是黑猪、青羊、乌鸡。还愿少则一天一夜,多则十天半月不等。一日一夜通称跳“大神”,三日以上者通称“打太保”,五日以上者通称“大宵大愿”或“半傩半宵大愿”。“还愿”时,首先在主人家祖先神龛前设坛台,坛台上悬挂“三清天尊图”,两侧悬挂“马元帅”、“王灵官”神图,在坛台正中用两根木杆竖立两个木偶,、一为“傩娘”,一为“傩爷”。据说土家族原始时代最早的祖先是“傩娘”,敬供的猪不剥皮,羊、鸡不拔毛,而是用手生撕生吃,称为“上生”;而“傩爷”则是后期以火烧野兽熟吃时的祖先,敬供的猪、羊、鸡都必须去毛煮成熟食,又叫“上熟”,所以在“还愿”的前半部仪程中,供品为“上生”,后半部仪程的供品则改为“上熟”,这也许是象征土家族早期母系氏族及早期父系氏族的原始生活。
(三)四官神
凡上山狩猎,出外做生意,都要在四官大神牌位前烧纸、许愿,以求生财有道,纳福有门。回家如满载而归,发了财还要买猪头在四官大神前敬供,表示谢神。现梵净山下的江口县一带,每逢杀肥猪,不管什么时辰,都要烧香化钱,以求四官大神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四)五皇瘟神
(五)血光冤鬼
血光冤鬼即民间说的“送血光冤”,凡家中大人、小孩生病,经梯玛测示后判为被××鬼缠身,此鬼系为不吉利死去者,如被枪打死、野兽咬死等,就必须进行“送血光冤”。其做法是准备四封未写字的“白伏包”,用肉、豆腐、饭混合成一碗,送到十字路口,烧香化纸,将碗反扣于路边地上。土家族同胞认为,这样做就可以把死者的幽灵送走,家中病人方能康复。
(六)天地菩萨
天地菩萨。土家人过年杀猪皆要供奉天地菩萨。即在大门外的右侧用晒席围一圆蓬,上面用一把布伞盖着,屠户用一叠纸钱包好二炷香,作为神位,用半截萝卜插在蓬内,点燃香烛,主人则在蓬外向蓬内虔诚行礼,拜毕,屠户将猪宰杀。然后剖开猪堂,将猪头、尾、脚及五脏各割下一点放入锅内煮熟,然后捞出切碎,献给天地菩萨,剩下的则拿给围观的人分食,名日“破福”。天地菩萨都供奉于室外,是祈求神灵保护六畜兴旺的意思。
(七)三官菩萨
民间称“太上三元三品三官菩萨”,即天官、地官、水官三神。这也是土家人民供奉在神龛上的大神。上元天官姓陈,主赐福,家住连州龙阳县,生于甲子年,死于甲戌年,埋在乾坤山巽向上,封官戊午年丁卯日,共封四十八名赐福纳吉官员。中元地官姓潘,主敕罪,家住江州卫阳县,生于甲辰年,死于甲午年,埋在巽山前,受封丙寅年七月癸卯日,共封三十六名敕罪官员。下元水官姓邓,主解危,家住建州建阳县,生于丙午年,死于甲乙年,埋于艮山乾向,受封庚子年冬月丁未日,共封解危官员二十四名。传说陈、潘、邓三人原是太上老君炼丹八卦炉的童子,陈是扇扇童子,潘是生火童子,邓是开炉童子,后因在八卦炉锻炼孙悟空时,开炉放走了孙大圣,太上老君为此生气,便将三童子贬下凡尘,流放邛水三十六洞,三人投在陈、潘、邓家长大成人,结拜弟兄一百零八个,专管人间不平事,为民除妖灭害,死后众人供奉为神。据说事后太上老君下令敕封为:“三元大帝神,不回天上享仙禄,享受人间烟火神。”所以土家人四时祭祀,消灾求福。
(八)扛神
扛神,又称“磨子纸”、“隔门”。一般是因为“一梦不祥”、“鼠人家宅”、“宅内不清”,具体地说,做噩梦、呓语、野兽进家,或家中发生不好的事件,才需要扛神。犯事主家,备一只母鸡、一块刀头肉、三杯酒,请来梯玛,念咒作法,请金、银、铁三个“将军”。梯玛用左手的中指和食指把鸡头卡住,再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鸡头砍去,然后把鸡头放在纸钱上,把鸡放手,看鸡头和鸡挣扎的情况,来判断是什么鬼作祟,然后把鬼驱赶出门。若是鸡毛脱落,犯了阴伤,还要再用刀头肉、两只鸡、三杯酒,才能将鬼送出门外。土家族认为,有了不祥之兆,必须进行扛神,把鬼驱赶出门,才能确保平安。
(九)赎魂
(十)追魂打锣鼓
(十一)砍羊子
砍羊子,又称“打替身”。尚寨土家人认为,凡人死于“不净”,如被枪打死、淹死、跌崖死、野兽咬死、孕妇难产死等,他们死于非命的魂魄必然要危害活人,引起家中人员生病,家庭不吉。为了免遭祸殃,必须请土老师作法。到坟前将活羊宰杀,煺毛修净后,全羊供祭一次,称“上白”。再加工煮熟后,又供祭一次,称“上熟”。其意思是让羊去替死者在阴问受罪坐牢。
(十二)忏悔
忏悔。这是道士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病患者,念经解罪的仪式,即所谓“三经三忏”,求神减轻罪愆,以求早愈或快死,以免病人受折磨。
(十三)做斋
(十四)打皇谯
打皇谯。这是土家族为祈求上天神灵为下界降福,如天久旱不雨,禾苗枯焦,就请道士来念经酬神,烧沉香做善事,促使上天命西神普降甘露,拯救黎民。
(十五)打清谯
打清谯。这是土家族为祈求神灵驱瘟逐疫而进行的仪式,如瘟疫流行,人畜不安,则请道士念经求神,烧香化纸,以求仙佛赐福人间,消除百病。道士用神水发给患病者,患者吃后就会慢慢好起来。
(十六)观音菩萨
元宵灯会时,无论何地的人都要敲锣打鼓前往观音庙向菩萨参拜,为其挂彩。不生小孩的妇女要用红绸绣花为观音菩萨做鞋,表示送给菩萨一双鞋,菩萨会送给信士一个孩(本地土语“鞋”“孩”同音),总之,土家人民对观音菩萨的敬仰极为普遍。
土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历史悠久,民间信仰浓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来实现这些信仰的不脱产的“神职人员”,各类原始宗教的活动都是通过他们来完成的。主要有土老师和巫婆神汉。
土老师,民间用土家语称“梯玛”,在一些地方称“老司子”。土老师在贵州土家族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影响。“土老师”还分两种,一种称“娘娘教”,法衣是圆襟,敬奉三清大帝与皇母娘娘,先锋小姐,一般称“原始皇启教”,供品摆右边,在还愿合标中的二十四标旗大将军称为陈小姐;另一种称“爷教”,法衣高领襟,四摆开襟,敬奉三清大帝、玉皇大帝与五灵官、马元帅,一般称“玉皇教”、“麻阳教”,供品摆左边,在还愿合标中的二十四标旗大将军则姓祝。在贵州土家族后一种影响颇大,传承历史悠久,有的已传承了中30多代。
在土家族民间,土老师是威望最高影响面最大的巫师,具有通往“阴间”的功能,为人神所“公认”,实际上具有土家族原始宗教领袖的职能,是为人们驱瘟逐疫为目的而与鬼神打交道的组织者,他们跳神唱戏,问卦占卜,驱神捉鬼,逐瘟抢魂,为祈求者预测福祸、传达神灵旨意,从而达到消灾去邪的目的。在鬼神观念与“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的土家同胞,无不对此笃信无疑。凡遇瘟疫疾病,遭灾受劫等不幸事件,均认为是冒犯神灵或冤魂鬼怪缠身所致,因而必须请土老师给予解救。在他们的心目中,土老师不仅能上通天庭,下通地府,遨游四海,驱疫夺魂,而且还能为人们预测吉凶,为受屈者鸣冤断案。能做到“牛角一叫千兵动,令牌一响鬼神惊,起掌能测祸与福,求卦先知百病因”。土家人民无论是阳间判冤测屈,调解民事纠纷或是阴间夺魂求解、驱瘟逐疫都要土老师出面维持或主持各种宗教仪式,以求解脱。由于他们的各种仪式是以跳、唱、打、杀为主,故被人们称之为“武教”,因穿红甲、戴红冠、挂红巾,故也称为“红教”,又因为是为生者求魂驱疫,又被称为“阴教”。
土家族民间土老师分两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土老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三代祖传;二是从事法事三年无间断;三是有一定文化,能看经念咒画符,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等。在三年学业期满后,经过隆重的“牵街”仪式,取得众多土老师的签名文书,掌坛传教师才盖上珠符大印,将文书授予接法人(即相当毕业证书),接法人才取得自己单独“设坛”、收徒主持有关的各种宗教仪式的资格。基本上为脱产或半脱产的专业半专业神职人员。非正式者,虽经学徒,但未经“牵街”仪式,即未取得独立“设坛”和主持“大型的”祭祀驱邪活动,即使自己设坛社会也不予承认,“出事”自己负责,这类人只能参具有正式“资格”的掌坛师的活动,成为帮手,民间称为“赶脚老师”,只能进行一些小的宗教仪式,如打锣鼓、祭平安福、赎魂、送隔角、亮水、安宅、收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