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各大博物馆的馆藏中,以“狗”为创作主题或者出现其形象的陶瓷、书画、雕刻等文物不胜枚举。从这些文物中既折射出当时的时代思潮、工艺特征等,同时又是创作者深入生活,通过不断地观察、认识“狗”,理解“狗与人关系”创新的艺术结果。
●清高其佩《狗》轴
此图为高其佩指画作品。此幅作品以简洁的指法,勾勒出一坐狗扭头乖巧的姿态。左上款:山海关外人指头画生活。下钤白文印“且园”“其佩”。
高其佩(1660~1734年),字韦之,号且园,铁岭人,隶汉军镶黄旗,以荫官至刑部侍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各科,墨法得力于吴镇,形象近于吴伟,以减笔写意法见长,尤喜画钟馗。
●清郎世宁《竹荫西狑图》轴
乾隆时期,清宫画家以郎世宁为代表的翎毛类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本幅图描绘翠竹两竿,交错曲上,竹枝间缠绕苦瓜之藤,绿叶青青,瓜瓞相望;竹枝苦瓜之下立黑白相间的西狑猎犬一只,体修肢健,小首长吻,目光炯炯,神态悠然宁静。图右下侧斜坡上楷书小字题写:“臣郎世宁恭画”,下钤一印。图右上角钤“怡亲王宝”朱文方玺。
郎世宁用精细之笔刻画动、植物明暗向背,阴阳凸凹,画面整体立体感很强,为郎世宁的代表作品,也是沈阳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宝之一。
●清任颐《花荫小犬图》轴
本幅自题“光绪壬午冬十月拟元人设色,山阴任颐伯年甫”。钤白文印“任颐印”。壬午为光绪八年(1882年),任颐时年43岁。此图用小写意笔法画海棠数株,枝叶繁茂,布满画面。树下一白毛犬呈蜷缩状伏地而卧,神情慵懒,其态悠闲。海棠花用没骨法,设色艳丽,枝干用笔粗放,率意潇洒。坡石以浓淡墨相参皴染,略施花青色,成功地表现了石质的坚硬与立体效果,为任氏中年花卉走兽画佳作。
任颐(1839~1895年),原名润,字伯年,后更名。曾随任薰学画,又一同离开宁波到苏州,后寓居上海近30年,以鬻画为生,颇负声誉。人物画题材广泛,尤善写真之法,被誉之为“曾波臣后第一手”。他的花鸟画、山水画也别具丘壑,不落时流畦径。兼善塑像。其创作植根于民间艺术,又适当吸取西洋画成分,勇于创新,成为海上画派的主将,被徐悲鸿称为“仇十洲(仇英)后国画家第一人”。
●齐白石《墨狗》立幅
此幅作品构图新颖,绘半扇门,门外立一黑斑白底狗,做摇尾欢愉之态。画面简练生动,寥寥几笔勾勒出小狗活泼的姿态。右边款篆书“守门不易”,钤朱文印“悔乌堂”。下款“八十六岁白石老人并篆”,下钤白文印“白石”一方。
齐璜(1863~1957年),原名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诗、书、画、印皆有所长,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出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洋溢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民间绘画、书法、篆刻艺术大师。
●近代程璋
《设色花卉小狗》图轴
本幅图描绘了一阵大风吹过茂密的枝叶、花朵左右摇摆,岩石旁俯卧两只小狗正在避风,一只大狗立于石上似迎风守候。画面铺陈笔墨以写意手法,处理大胆,色彩浓艳,山石及狗的造型参素描技法,充满生活情趣。
程璋(1869~1938年),字瑶笙,安徽休宁人。工花鸟画,亦能山水、人物,略参西洋画透视法,于阴阳向背,颇注意,为沪商所喜爱,享年七十岁左右。
●东汉
陶绿釉狗
犬头大而身子略短,两耳向前弯曲,目视前方,张嘴摆尾。四肢短小矫健,陶犬整体充满力的美感。
●三国越窑
青釉菱格纹镂洞双狗狗圈
●西夏石狗
该石雕狗于1973年西夏陵区102号陪葬墓出土,呈趴卧状,圆眼,小耳,尖嘴,脖颈粗壮,四肢健壮,狗尾自然盘卷于背上。雕刻处理手法简练,整体给人以生动质朴之感。
●清素三彩狗形瓷塑
瓷塑整体造型为狗,作蹲伏回首状。睁目龇牙,两耳下垂。脖子上可见系有铃铛。四肢蜷缩置于身体之下,卷尾上翘。身体和前胸等处刻划纹路展现小狗毛发。瓷塑胎色土黄,胎质较为稀松。整体施釉,釉不及底,饰褐蓝白三彩。
此物灰胎青釉,施釉不及底。浅圆盘形狗圈,侈沿,腹饰弦纹,两排镂孔间杂斜线交叉纹,平底。狗圈内底饰菱形纹,置两条一大一小的狗,栩栩如生。为随葬明器。青瓷狗圈与猪圈都是陪葬品。
(本文根据沈阳/杜恒伟《博物馆里的名犬》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8年0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