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家长不太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认为数数,数得越多越好,能数一百一千都行,但孩子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就不管了,因而造成该子只会抽象的口头的数,如果单提出一个3或6的数问孩子是什么意思,就不知所以了,使孩子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幼儿数数必须注意年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1如何正确教导孩子数数
人们的习惯往往是从孩子会说话就开始教孩子数数,实际上应先从教数的形成开始,在此基础上教数数是比较科学的。
1、让孩子从掌握1个童开始,一般2.5-3岁的孩子,知道一个东西用1表示,反过来1就是表示1个东西,2就是表示2个东西,3就是表示3个东西。要让孩子在家里会看、会说、会用,如我家有1个漂亮的娃娃,1台电视机,1个大皮球等,自己手里拿的是1个苹果,1块糖等。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认识和知道2个是什么意思,如宝宝手里拿着1个红苹果,再给宝宝添上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人有2只手,2只眼睛,2只耳朵等。然后让孩子用右手食指从左至右一个一个点数,数完能说出是多少,数到3能说出是3个,数到5能说这一共是5个。3岁到4岁时可由5数到10,要求同前。
这样不仅会数数,还能理解这个数是怎样形成的。接着可让孩子按物体分类,如妈妈给星星买了很多好看的玩具、画书,请小星星帮助妈妈把画书挑出来,帮助妈妈数一数是几本呢还可按颜色,大小让孩子分类,如从一堆东西里(是同类或是不同类),让孩子把红的挑出来放在一起,或是把大的挑出来放在一起,数数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等。这都可以培养孩子辨别的能力,目侧的能力,发展孩子的智力。
平时就可用实物、吃的、用的东西来让孩子练习数数,如咱家养了几只鸡几盆花妈妈买了几条鱼快看看哪条大哪条小哪条长哪条短在数实物的基础上,让孩子抽象地数数,按物品多少说出数量,按数量取实物,如勤勤快帮助妈妈数数买了几个大红枣请给妈妈拿出2个大红枣等。
2、4.5岁:孩子到4-5岁时,可数1-50个数,不仅会手口一致地点数,而且会从任何数接下去数,如23接24,25…数到50,还可以5个数到50,10个10个数到50。在此基础上,可让孩子学会按实物多少去取数字,如看看自己手里拿的是几本画书请把这个代号给找出来〔必须在认读数目字后);会按数字去取实物,如把数字卡片给孩子,让按卡片数字去取东西,也可口说:请红红给妈妈拿来2个西红柿,拿来2个饭碗。在比实物的基础上,可让孩子以抽象的数字比较,如3个苹果多还是2个苹果多一般不要求在这个年龄间的孩子回答为什么。
2爸妈当着孩子面吵架有多不好
强烈的不安全感
“别看我平时挺乐观积极向上的,其实只要涉及婚姻,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悲观和恐惧······”
这是一个25岁的,平时超级阳光的女孩芳芳说的。她说小时候,可能三四岁的时候吧,他爸妈经常在家里上演“世界大战”。更可怜的是,他爸妈都是喜欢一生气就摔东西的人,所以对于年幼的芳芳来说,那更是更加具有杀伤力的吵架画面,让她倍感恐惧、无助。
她常常躲在桌子底下,假装自己不在那里,或者欺骗自己说,那两个恶语相向的人并不是自己的爸爸妈妈。然而,就算不需要睁开眼睛,那种压抑的家庭氛围就已经让幼小的芳芳想要离家出走。不过就算是这样,她还是没有勇气地走出这个家门,只能绝望地放声大哭,可是她的爸妈都在气头上,根本就没有空管她。
后来她甚至开始生病,因为她发现,当她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停止争吵,专心照顾她。于是她开始很频繁地生病,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每次生病就会有窃喜的感觉。
烦躁和愤怒芳芳说,十一二岁的时候,她策划并实施了一次离家出走。因为前一天父母又是摔碗又是摔盘的激烈争吵让她很烦躁和愤怒!为什么不可以有话好好说,为什么不能多尊重一些对方,为什么总是这样无休无止地争吵!她无法理解这些,只是当时内心就是很强烈地想要快速离开那里!
于是,她在周一本该上学的时候,搭上一辆公交车。她本来是想去爷爷奶奶家的,结果坐过了终点站,直接在总站被工作人员抱去工作室“保护起来”,最后就是她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接她,回家还免不了一顿胖揍。
自怨自艾
芳芳说她妈妈吵架的时候喜欢说,要不是为了小芳和这个家,我早就不想和你过了!
小时候,她常常因为妈妈的这句话,憎恨自己的爸爸,但是却又很纠结、很为难。因为小小的她无法否认和爸爸之间的感情,却又因为这样的话语,隐约觉得爸爸是坏人,爸爸欺负了妈妈。而自己呢是家里最没有用的拖油瓶。她开始责怪自己,自怨自艾。她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希望自己的乖巧可以让爸爸妈妈少一些争吵。
爸妈应该怎样处理夫妻争吵呢夫妻争吵无法避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适合的时候和孩子进行交流。一定要明确和孩子表明,爸爸妈妈偶尔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有所争执,但是爸爸妈妈是相爱的,同时也是爱你的。
吵架的时候要改掉摔东西,恶语相向的恶劣行为。不要因为情绪一时控制不住,就说“我要离开这个家,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不过了”之类的话。如果家里有家暴现象的,一定一定不要忍了,一定要勇敢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你自己!
每次争吵之后,两个人都要进行检讨,分析你们发生争执的原因。这是力求在根源上避免以后还有这样多次的争吵,也有利于夫妻关系的和谐。但是姿态一定要平和,多为对方着想。记住,你们的最终目的是维持美好的婚姻关系,而不是在问题中一决雌雄,一分胜负的!如果失去了你爱的,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输给爱的人,让她开心开心,输了又何妨呢
爱是一种遗传基因如果让一个年幼的孩子把这些不安全感、怨恨和悲观在心中深种,就容易造成孩子在成年后有一定的性格缺陷,不自信,遇事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在择偶和婚姻上,都会比较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不到婚姻的幸福。
有人说,我们都没有好看的皮囊和容貌遗传给孩子,所以我们的孩子没有别人的孩子那么好看。可是你并没有想过,幸运和幸福同样也是可以遗传的。那是比面容更加珍贵的东西,那将影响你孩子的一生!
和谐的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氛围就是给一个孩子最好的遗传基因。爸爸看妈妈的一个眼神,妈妈看爸爸的一个微笑,这是最真实又美好的“爱的教育”。于女孩,她大概会想,我长大以后要找一个像爸爸一定对妈妈的丈夫,于男孩,他大概会找一个和妈妈一样对爸爸的妻子。
他们都见过婚姻最美好的样子,那两个人就是他们最亲近的爸爸妈妈,他们会觉得婚姻可怕,爱情无存吗不会,爱的基因已经深埋他们内心,从你们开始停止争吵的那一天起。
3孩子晚睡晚起过年惹的祸怎救
你是不是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不能自拔!
你是不是还回味着满桌的美味不愿面对!
开工了!我不想说无心干活的心情,不想谈家里堆放的乱七八糟。因为娃的睡眠节奏已经彻底把人整疯了。
也许是习惯了热闹宽松的假期节奏,孩子每晚睡觉前,各种谈条件、迟迟都不愿意上床;又因为晚上睡不好,早上又起不来,整个人烦躁哭闹,食欲也不好了。
说起来内心忧桑,在过年之前我也曾暗暗发誓,一定要保证好孩子原来的生活规律。可最终的结果是——
丝瓜每天早上10点左右起床,不吃早餐。
丝瓜中午不睡午觉,到了下午5点吵着要睡。
晚上7点我温柔叫醒,他还各种烦躁拒绝起来吃饭。
晚上8点终于哄着吃完了,到10点还是充满电的状态。
晚上11点好不容易躺下,又嚷着说听到有烟花,重新穿戴去看。
就以上这样的情况,也不能完全保证,大人们放松玩耍,孩子更是肆无忌惮,睡眠规律、饮食规律全都没有了。该怎么调节呢
起床-要是孩子起床时脾气很坏,一被叫醒就大哭大闹,那就先让他发泄一顿再说。也不用念叨等他闹够了,再安抚他,再去做出门前的准备工作。
哄睡觉、叫起床,游戏来帮忙
睡前-说到故事和小游戏,各种睡前故事可以讲起来了。适合晚上睡前的游戏可以玩起来了,比如弄个手电筒玩“手影”游戏,拿个公仔玩“今天选择谁陪睡”的游戏。
起床-发现一个最适合起床的游戏,放点儿欢乐的音乐,跟孩子一起顶着被子“舞狮子”,瞬间全身活动起来,再多的犯困,舞动几下也完全清醒了。
允许孩子慢慢调整生物钟
不要指望孩子能够从早上九点立马就转为早上七点就准时起床,允许孩子慢慢地调整生物钟。为了保证晚上9点上床睡觉,午睡最好在1-3点之间,下午尽可能外出活动。每天调整一点点,慢慢地就恢复原来的规律了。
做好了以上三个准备工作,接下来就是把原有日常的规律,不着痕迹的实施起来。
关于不肯睡
每晚坚持睡前程序。唱歌、讲故事,抱着安抚玩具,孩子习惯的那一套晚安程序,一定坚持好,千万别懈怠。
白天的活动量要够多。不肯睡说明精力太过充沛,白天就应该可劲儿去撒野,带出去跑跳、玩耍,爬上爬下,保证足够的运动量。
关于不肯起床
睡眠好是关键。按时睡眠,睡得香甜才是愿意起床的关键因素。
起床氛围很重要。有趣的闹铃、温柔的声音,问问孩子喜欢哪一种。
美食吸引很有效。宝宝爱吃的食物、厨房飘来的香味,会催促孩子的脚步。
4当孩子成为父母床上第三者
而医学科学专家安娜·戈留诺娃的意见是:对儿科医生和心理医生来说,三分之一的2-3岁的孩子喜欢在夜里找父母,这不是什么秘密,但让医生们不安的不是让不让孩子呆在父母床上,而是孩子夜里意外惊醒的原因。做母亲的应该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孩子会在睡眠中受到惊吓
有以下几种可能:
1.白天生活规律失常
上述情况很容易得到纠正。孩子还是得回到自己的小床上,不过你把孩子放回小床时,要按通常的“仪式”再来一遍:放上一只玩具熊,唱一支摇篮曲,克制一下自己的睡意在孩子身边坐一坐,这样,孩子就会安静下来。
2.经常是由于害怕而意外地醒来
2-3岁的孩子在黑暗之中会对周围的物体感到害怕,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某个发光点或马路上的反光却会在孩子头脑中变成可怕的野兽或凶狠的童话人物。面对父母,孩子很可能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感到害怕,他们通常会想出一些托词:头痛、脚痛等等。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最好也在孩子身边坐一坐,直到他安静地入睡。如果孩子又哭又闹,那么这一夜就把他留在身边。
3.神经官能症影响睡眠
高度紧张或惊吓会破坏儿童的神经系统。你的孩子是不是好动感情比如刚刚还在笑,不一会儿又哭了起来。如果孩子白天遇到一堆无次序的难忘的事情,那么到了夜里做梦时他会再次经历的。
如果你已看出孩子夜里跑来找你正是白天紧张激动的反映,那么,最好把孩子留在身边,让孩子与父母一起睡,这样孩子会平静一些,舒适一些。当然,仅仅在一起睡还不够,父母一定要弄明白孩子紧张或害怕的原因是什么要尽力帮助孩子去消除,同时告诉孩子,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没什么可害怕的。当然,家长还可以向心理医生咨询一下,医生会提出必要的建议或进行药物治疗的。
4.有时,孩子睡在父母的床上是妈妈的错。
当孩子生病时,妈妈出于担心和不安,会把孩子放在自己床上;有时,父母之间发生了冲突,妈妈会以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再就是妈妈孤独一人时,想让孩子补偿失去的温暖。孩子只要几天跟妈妈一起睡,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自然,他再也不想回自己的小床上去了。
孩子跟妈妈一起睡,也有眼前的好处:妈妈的体温、均匀的呼吸,以及孩子在胎儿期就已熟悉的妈妈的心跳……所有这些,都在吸引和安抚着孩子。但更多的是潜在的害处:如果孩子整个童年都这样度过,他长大后很可能是个消极、被动、缺乏独立性的人,成年后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会习惯于看妈妈的脸色行事。
5亲人去世如何向孩子解释
亲人的去世,会给家庭中的成员带来哀伤,尤其是对孩子。孩子的心智尚未健全,人格尚未定型,对亲人去世的理解与成人不同,如果解释不当,就可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那么——
“奶奶死了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
5岁的童童从小由奶奶带大,所以与奶奶的感情很深,这次奶奶生病住院,童童一直情绪低落,看着奶奶不会说话,不会自己吃饭,只是不停地输着液体,童童很害怕,问妈妈:“奶奶会不会死”妈妈告诉他,医生阿姨会有办法给奶奶治好病的,奶奶会慢慢恢复健康。
可妈妈的这些话并没有消除童童内心的疑问和恐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童童每天晚上都会从梦中惊醒,哭着喊“害怕害怕”,问怎么回事,他却不说,只说害怕。童童变得不像以前那样开朗了,经常会问妈妈:“奶奶死了怎么办,妈妈死了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
一次在幼儿园,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老师告诉小朋友“地球绕太阳一圈,大家就会长大一岁”。可童童却躲在墙角哭,老师问他原因,他说:“我不想长大,奶奶长大了会死,我长大也会死的。”老师告诉他:“人长大了不会那么容易死,你看,小动物要长大,小树苗也会长成大树,小孩子总是要长成大人的。但是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小草到冬天就会枯死;冬天树上的树叶是要掉光的。”童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是幼儿园孙园园老师亲历的一件事情。后来,童童妈告诉园园老师,她现在跟孩子沟通时都把他当作一个大人来沟通,因为有些事情是瞒不住孩子的。
园园老师说,如果孩子经历了亲人的死亡事件,作为家长害怕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可能会有意回避或美化事件,但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要脱离事实,否则很难让孩子相信你,你也很难解开孩子心头的疑云,反而易让孩子产生更多其他的想法。不如正视现实,给孩子以科学合理的解释。
对儿童解释死亡诚实为上策
许慧认为,比较恰当的做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你心里的感受,鼓励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泄情绪,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和亲人留下的纪念品。
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解释
当然,对儿童解释死亡,抚慰哀伤,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异,在使用有关死亡概念及哀伤抚慰技巧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人格及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许慧建议:
(一)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或动物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孩子说,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发生,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狗、小兔子,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
(二)对于3~6岁的儿童: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家长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最好用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因为有时孩子并不是被“死亡”吓着了,而是被成年人对“死亡”的反应吓着了。成人要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要表现得比较平静、自然,切不可悲痛欲绝,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觉得死是可怕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充满着死亡和疾病。这样,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三)对于小学生: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人死了,生命没有了,心脏不跳了,也不呼吸了。”鼓励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焦虑以及问题,孩子会用简单的词句描述情绪反应,例如,伤心、害怕等。家长不要用“惊骇的”极端词语,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悲痛。为确保你能理解孩子,你需要认真倾听,并和孩子建立友情。
(四)对于中学生:该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明白什么是死亡。以成人的方式和他们交谈,传达你的信息,表明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孩子出现不良反应要接纳他并解释事实
如果孩子在亲人去世后出现了一些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家长应妥善处理,郑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二级心理咨询师岳晓亮建议:
1。如果出现哭泣、伤心等情绪时,千万不要说“别哭了!哭有什么用!”等诸如此类的话,不要责怪他暂时的哭闹,而要让孩子适当地发泄,允许一些幼稚表现,接纳他的任何反应。
2。有些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归罪自己的倾向,特别是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乖、做错了事,才使亲人离开了他,这时一定要向孩子做出澄清和解释。
3。不要让孩子总是接触关于灾难和伤害等信息。在家里,家长最好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家庭整天总是处于灾难和死亡的极度悲伤情绪中,对孩子必然会有影响,尤其会让孩子感觉到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的丧失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4。可以用一些具体行为来缓和孩子内心的伤痛,例如,和孩子一起种一棵树来表达怀念,也可以让孩子画一幅画,或写一封信表达他对亲人或小动物的爱和悲伤。此外,还要注意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小的时候的行为和语言,如吮吸大拇指、小题大做、抱着大人不放等。要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可用“团体减压”的方式,即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最好是和有过同样经历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发生的事,通过相互倾听别人的经历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