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编技艺传承人张璟(左三)正在为掌政镇的劳务移民传授麻编技艺。
编了一辈子背篓的马海东,两年前从固原市西吉县老家搬到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掌政村,住上新创家园的新家,成为一名劳务移民。5月6日,70岁的他再度拿起了麻绳,起因是镇上组织的手工麻编工坊培训班开班了。
致富手艺靠学
几根细麻绳,一搓一拧,沿顺时针穿插编织数圈后,一个圆底初现雏形。马海东娴熟的手艺让跟前拿着麻绳学诀窍的村民羡慕不已。教室另一边,17岁的马晓玲正跟父亲马不拉研究着老师张璟刚教授的麻编步骤。由于以前没有基础,手中不听话的麻绳让这对从零学起的父女有点吃力。
马不拉今年40岁,黝黑的脸上满是期待。去年4月,马不拉一家4口从海原县郑旗乡举家搬迁到掌政镇,成为4974名劳务移民中的一份子。新家环境不错,可没有什么技术的他在务工路上四处碰壁。
听人说镇上要组织劳务移民学习麻编技术后,马不拉急忙拉着女儿一起来当学生。“听说学成后,有人给我们提供原材料,编好成品他们再收购,按件算钱。”这样的好事让马不拉对麻编充满了热情,“只要认真学,我不信学不会这门手艺!”
和马不拉相比,王翠琴就显得轻松不少。她一边哄着不安分的小儿子,一边一板一眼地编着手中的麻绳。丈夫李建刚如今在宁东工地打工,一天收入180元。王翠琴一直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眼看大儿子今年下半年要上学,小儿子也要入幼儿园,王翠琴就寻思在家门口找个活干。“听说市场上麻编火得很,这次跟老师学会这门手艺,对俺们脱贫致富肯定有帮助。”王翠琴说。
就业路子靠找
看到移民们对麻编学习热情高涨,掌政村驻村第一书记华楠暗暗松了口气:“看样子,麻编这条路子是找对了。”
2017年12月起,海原县、西吉县、彭阳县的1095户、4974名劳务移民陆续搬到掌政镇掌政村。近5000人绝大多数为建档立卡户,仅有3户、11人属于脱贫户。华楠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帮助这些移民实现就业,尽快脱贫。
“如今,村里大部分中青年移民已外出务工。这次麻编培训,是专门为留守妇女、老人、残疾人‘量身定制’的。”华楠说,随着麻编制品越来越走俏,发展这项“村头经济”大有希望。
在掌政村南边,7栋温棚正在建设中。按照华楠的想法,温棚建成后承包给企业,不仅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可以解决村民就业,过上几年就能培养出一批农业技能人才,一举多得。
华楠还和负责春林村农村幸福院运行的宁夏朝阳社会组织创新服务中心协商,由后者提供6个岗位,就业者通过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擦玻璃等服务,每天可收入100元至120元。
这两天让华楠高兴的还有一件事。他联系到银川市区泰康街一家酒店,对方承诺提供就业岗位,每月底薪3000元至5000元,包食宿还缴纳五险一金。
如今,掌政镇劳务移民中已有70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灵活就业的也有300余人。“继续为移民挖掘各种就业路子,帮助他们早日脱贫,摘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华楠说。(宁夏日报记者张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