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伟(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惠丰幼儿园):
只是,孩子们虽然兴趣浓厚,且分工合作默契,但是扮演宠物的角色只是一味地服从,不利于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展。面对孩子们的兴趣和社会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是支持幼儿的想法,让他们继续扮演下去,还是制止他们扮演宠物,建议用毛绒玩具代替宠物,改变自己的游戏角色呢?
魏文桢(山东省青岛市金钥匙幼儿园):
教师先不要制止扮演宠物的游戏,既然是孩子自发生成的活动,必然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题材。在兴趣这座矿山中,一定能挖掘出有价值的宝藏。
也请家中没有宠物的幼儿慎重思考,宠物在带来快乐的同时,会增加家务负担,减少孩子回家要求父母购买宠物的冲动;请家中已有宠物的幼儿参与宠物的日常照顾,提升责任感。
刘寅(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幼儿园):
孩子们大多都喜爱与小动物相伴,他们会把动物伴侣当做亲密的朋友,甚至视同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喜欢与小动物一起嬉戏,向它倾诉心声,摆脱孤独,获得心理安慰和安全感。与动物伴侣交流也是获得安慰和友情的一种源泉,常能听到小朋友说:“小动物是我最好的朋友。”现在,饲养宠物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孩子们也有机会和宠物亲密接触,这些生活经验也被带进游戏活动,比如“宠物店”“宠物医院”或者娃娃家里的新角色。
在小班的娃娃家游戏中,孩子通常是从独自抱着玩具娃娃喂饭的个人游戏,逐渐开始尝试分家庭成员的合作游戏,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不同,工作内容也不同,这也是孩子们社会性发展的表现。同样,新成员“宠物”角色的出现会带来新的游戏内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工作”也因为新成员的加入更加充实起来。这个“宠物”角色可不是毛绒玩具可以代替的。
这位老师困惑的问题不由让我想起一件事。一次带女儿去市场买土鸡,一个大大的笼子里塞满了有胖有瘦、或黑或白的鸡,我让老板帮忙选了一只收拾干净带走。一周后,帮女儿签字时无意看到她的一篇作文《我眼中的世界》,竟然是在描写一只鸡在笼子里看到外面世界的心理过程,看到走向笼子的人时的恐惧,害怕自己被选中的担心,看到同伴被选中的同情……虽然语言很稚嫩,但我完全被这个不一样的视角震撼了。同样这些“小猫”“小狗”的扮演者们也正在通过不一样的视角体会人类的世界,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小猫”“小狗”们会“汪汪汪”“喵喵喵”的和主人交流,用眼神、表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会蹭一蹭、挠一挠、甚至舔一舔亲爱的小主人,陶醉其中而其乐无穷。他们喜爱这个陪伴的过程,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睡觉,哪怕是依偎在一起什么也不干都好,就是这样。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感受,也是孩子们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过程,更是孩子学习情感迁移、换位思考的雏形。
因此,看似无所事事的“宠物”们正通过不一样的视角体验游戏的乐趣,生成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游戏线索——人和动物的嬉戏玩耍、喂养、训练和护理,了解了小动物的各种行为和表情的意义,从而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物种的多样性;还延伸出新的游戏区域,比如“宠物医院”“宠物美容院”等。角色扮演的游戏能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视角观察大千世界,体会百味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郭春洋(中国科学院幼儿园总园):
对此话题,我有不同的理解。
其次,文中老师曾向孩子们了解喜欢扮演小猫的原因,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其实孩子自身作为被照顾者,内心是很希望和父母、教师这些照顾者建立这种“因听话而被喜欢”的关系,所以在角色游戏中试图建立这种关系,并体验这种关系带给自身的愉悦,包括被照顾与照顾。小班的孩子对照顾者的依赖程度较高,出现争当宠物的情节很自然。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向孩子们示范照顾者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包括但不限于决定带宠物去哪里玩、如何装扮宠物,就能增强照顾者角色的吸引力,丰富孩子们的双向体验。
最后,回到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个问题。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一方面,宠物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尝试建立的宠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折射着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同时扮演者之间的互动也在丰富同伴交往。另一方面,宠物游戏会涉及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规则的渗透与相应的自我行为的规范。就个体而言,孩子们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表现为语言(包括汪汪声等)、行为。就群体而言,同伴之间的差异表现会引发相互模仿学习,双向促进幼儿逐步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
孩子们选择宠物游戏,总有其“深意”。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丰富角色互动、角色场景与角色表达,这样才能不负这份“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