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会摸鱼的猫,跟广州的暴雨有什么关系?
民间野生猫科动物保护联盟
最爱水、最神秘的猫
生活在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和泰国南部边缘的扁头猫Prionailurusplaniceps,可能是最爱水的猫,也是最神秘的猫。
扁头猫高度适应湿地生活,河边、沼泽、红树林和洪水淹没的地区,都可以成为它的家园。与痛恨洗澡的主子不一样,扁头猫热爱游泳,会潜水、会摸鱼,小猫崽就敢跳进水里扎猛子捞取食物。在圈养条件下,没有河湖可供游泳,它们就会玩冲洗笼舍的水管里喷出的水。
扁头猫主要吃鱼、甲壳动物、青蛙等水生动物,偶尔也吃鼠类。它的第二个前臼齿又大又尖,能像鱼叉一样固定猎物。扁头猫的两眼笔直向前,提供了很强的立体视觉,可以判断水中猎物的远近。它的嘴比一般的猫要尖,齿列也更长,这让它紧紧咬住滑溜溜的鱼。这也让它的脸有一种“怔怔的”的古怪样子。
关于扁头猫最重要的一条知识,就是关于它的知识实在太少。2009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召开的云豹和小型猫科动物峰会(CloudedLeopardandSmallCatSummit)上,来自各国的猫科动物专家,满打满算只找出了14条扁头猫的记录。
没有人对扁头猫做过无线电追踪,也没有比较深入的野外生态调查,关于它的信息大多得自红外相机的影像、偶然的目击,还有被猎杀或死于意外的标本。近年来不时会有“在某地首次发现扁头猫”的学术新闻,并不是因为扁头猫很多,而是因为我们对它的分布了解得太少。
扁头猫命运多舛
我们对扁头猫的了解如此不充分,一个原因是红外相机信息的局限性。在扁头猫栖息地设置的红外相机,一般是用来拍摄老虎等大型猫科的,因此大都放在道路或者山脊上。而扁头猫偏爱的是海拔低于100米的低洼地,而且要在水边,水体越大越好(不容易干涸)。这使扁头猫成为东南亚最难被红外相机拍到的猫。
扁头猫的生活习惯,也为它们带来了另一个灾祸。地势低平,靠近河水的地方,不仅扁头猫喜欢,人也喜欢。这种地方适宜耕种和开发,往往是首当其冲被人类改造的环境。因为开发有利可图,即使这里的生态价值很大(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价值最大的,生物生产力也是第一流的),也很难被划定为保护区。
东南亚是世界上森林砍伐率最高的地区。虽然有22~24%的森林被划为保护区,但大型保护区多为山区,作为人类“不好啃的骨头”才得以保留下来。所以大部分保护区和扁头猫的栖息地重叠相当小,对于保护这个物种收效甚微。
2009年发表在PLOSONE上的一项研究,模拟计算了扁头猫的分布区域,发现54~68%的扁头猫历史栖息地,都已经被改造得不适宜生存(比如,被用来种植油棕园)。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只有10~20%扁头猫的栖息地得到了充分保护。
除了开发活动对栖息地的破坏,开采金矿和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污染,过度捕捞造成生态破坏,也在威胁着这种奇特的猫的生存。200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扁头猫的保护级别定为濒危级。
扁头猫危机意味着什么?
扁头猫的处境是一个透镜。它见微知著,折射出两方面的坏消息。
一个是物种的危机。根据迪克曼(AmyJ.Dickman)团队的计算,扁头猫位列伞护种效应最强的六种猫科动物之一,因为它的分布范围虽小,却与众多物种重叠。东南亚是生物多样性宝库,这里有十一种猫科动物,只比中国少一种。
湿地为我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渔业资源、农业和养殖业资源、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此外湿地还积蓄碳,缓解气候变化。所以它还在帮助我们对抗另一个极端天气问题——酷热。
然而宝贵的湿地生态环境正在遭受重创。1970至2015年间,内陆湿地和海洋、滨海湿地都减少了约35%,是森林削减速度的三倍。除了被开发成农田或工厂,湿地还面临着其他危机。滥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增加泥沙淤积。而大量的抽水、引水当然会使湿地干涸。1万9千多种依赖湿地生存的物种,其中25%面临灭绝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