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猫,作为我国独特的屋脊兽之一,已经在云南人的屋顶上守护了数百年。瓦猫作为云南传统民居中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通常放置在正门头的瓦脊上、屋檐、屋顶等处,是用来镇宅、装饰房屋的神兽。
人们放置瓦猫目的在于他能够威慑一切冲犯本宅的灾害疾疫和四方鬼怪,以保得镇宅安家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他张开的大嘴,吞纳八方的财富,通过中空的肚子,流入自己的家。即俗谓“吞金屯银,招财进宝”,广纳八方好运与财气,类似我们今天说的招财猫,以此来寄托人们对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美好希望。
因此瓦猫对于当地居民而言不仅具有简单的装饰房屋建筑的作用,他承载更多的,是百年来人们赋予的守护家宅安宁、生活顺遂的美好希冀。
古时昆明民间有老虎吃鬼的传说,门神捉到鬼都是投喂老虎,且云南地处山区,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在不发达的古代极易遭受老虎的袭击,百姓门对这些凶禽猛兽既充满恐惧和害怕,又希望能够得借助他们的力量、得到他们的庇佑。
在我国的台湾省、福建闽南地区,也有着和瓦猫相类似的屋脊兽,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作“风狮爷”,因其大多放置在屋顶瓦片上,当地人又称其为“瓦将军”、又或是“镇煞将军”。
瓦猫和风狮爷两者相比较而言,风狮爷的造型更为具象,贴合狮子的外观,地区之间也并没有较大的造型差异,除体积的大小不同外,外观趋于统一。
在民间,劳动人民在屋脊兽的选择上也有他们自己的情感表达,并且通过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与创造,也能赋予他生动的造型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和代表的优秀文化遗产。
人因为未知而恐惧,因为欲望而崇拜,他们崇拜自然的强大力量,从而产生了“慕强”的心理,人们希望通过借助来自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为自己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与难题。
有这样“慕强”的世界观,随之产生的就是因慕强而创造出的各类信仰和神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信仰逐渐演变为更成熟的精神、宗教和文化,不断丰富着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瓦猫的诞生亦是如此,人们由于慕强的心里,产生了对虎的崇拜,由此也就诞生了云南当地丰富多彩的瓦猫文化。
人的生死如同昼夜交替一般,只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但是人在世间,由于不懂得与物为一的道理,便总会和纷繁复杂的人事纠缠在一起,因此历史上衍生出了“厚葬”的风俗,期望在死后继续享受生前的美好。
但是从瓦猫所守护的“阳宅”,以及瓦猫招财、辟邪的寓意,我们可以看到云南地区的人们面对生死,他们更加注重当下,注重生前的美满和幸福,他们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群居生活,赋予瓦猫深厚的寓意以求得家庭的富饶和安宁。
如今,纷繁迷乱的社会现状,充实优渥的物质生活,让我们在面对生存时总会感到迷茫与焦虑,当想到死亡问题时,又会陷入不安与恐惧之中,云南瓦猫的生死观更为豁达现实,启示人们要寻求精神的独立自由以此来摆脱生死对人的桎梏,启发人们参悟死亡的真切含义,缓解当下生死焦虑的现状。
生态哲学指用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普遍规律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认为人的道德、思想、素养在生态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云南瓦猫的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在当今原本注重文化传承的社会大环境下,本应该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东风迈上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他的发展又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牵制。
好在,新兴科技下的电窑、汽窑逐渐开始普及,尤其是接受新事物较快的新一代瓦猫传承人,如玉溪王子强夫妇等,他们就结合运用小巧、精确的电窑、汽窑进行瓦猫的烧制,完美解决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在今天,很多瓦猫手工艺者仍旧坚持手工制作瓦猫,他们认为,每一只瓦猫都是有自己的灵魂和精气神的,大批量的模具复制和工厂流水线生产会使瓦猫失去这一特色,人们在制作时亦是和瓦猫的“对话”,经过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了瓦猫别样的生命力。
除了瓦猫的制作坚持传统的手工之外,他们的制作场地、制作工具也是极其的简洁、朴素,只需一张桌子,一团泥,几支不起眼的竹签和木棍,就能完成对瓦猫的塑造。
除传统制作工艺和朴素的制作工具外,瓦猫在造型上用极度夸张、怪诞、甚至是抽象的面貌特征,给人奇妙且极具原始情趣的视觉感受,展现出浑厚、稚拙的原始美。
他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猫或虎那样写实,也不同于那些商店中摆放有序的工艺品那样的精巧华丽,他素色的外表和夸张的造型给人留下返璞归真的印象。
瓦猫在造型上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他一改往日里人们所见到的家猫、老虎的形象,突出表现瓦猫的凶猛和威慑力,其造型、姿态并不追求形似与逼真,反而更加的简洁、直接,舍去了那些没有必要存在的细节。
在造型塑造上,重点刻画瓦猫的头部的五官和神态,辅以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个性特征,整体显得夸张、大胆,生动有趣又不失创造力。用极度夸张怪诞的面貌特征,给人奇妙且极具原始情趣的视觉感受,展现出浑厚、稚拙的原始美。
同时,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通常会加入一些其他的元素,如瓦猫头上的独角,有手工艺者解释到他来自于犀牛头上的角,虽然现实生活中的虎并没有角,但是人们希望将犀牛角与瓦猫相结合,借助角给予瓦猫更多的辟邪、驱鬼的力量。
当人们在看到这些瓦猫极其装饰的时候,体验到的美不再是来自他原型的魅力和意义,也不是印刻上面的花纹的装饰美,而是组合后形成的虚幻性的神秘、未知之美。
瓦猫在造型上具有和谐的对称之美。生活中的常见的动物,包括我们自己,无不有着对称之美。作为一尊受人崇拜、信仰的屋脊兽,只是拥有神秘和夸张的造型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他也要具备作为“神像”的庄重感。
从美学的角度上来看,对称是形式美的要求,他意味着平稳、庄重、圆满、匀称、沉静、圆满和吉祥,给人一种和谐的静态美,对称的美,是从心底生出的庄重与大气。
除对称以外,瓦猫造型的节奏感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瓦猫在造型上注重主次,重点表现虎的头部刻画,对五官进行深入、细致的制作。
根据比例来看,通常一只瓦猫的头的大小,占据整个身体的一半左右,剩下的皆是四肢与身体,在这有限的范围里,是整只瓦猫的精气神所在。因此,瓦猫的造型富有节奏感,上紧下松,不会给人过于拥挤的感觉,也不会让人觉得空旷而没有语言内容,上下松弛有度,相得益彰。
瓦猫作为一种独特的云南民俗文化现象,创新更是对传统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更高追求。物质文化研究的核心,就在于人如何通过对“物”表达来再现文化,即向研究物背后的人的行为及发起这些行为的社会成员所共享的价值、信仰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