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DragonBoat
Festival
01
端午吃粽子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
@小红书方白白
稻分早稻和晚稻,在平阳、瑞安,人们往往会用晚稻米做粽子。因为“晚米”和“猫咪”方言念起来十分相似,平阳人又可爱地把晚米粽叫做“猫咪粽”。
晚米粽的馅儿和浙江各地配方相似,也用到五花肉和咸蛋黄,还会加些葱和香菇来提味,肥肉相对少一些,吃起来也更加清爽。晚稻米不像糯米那么黏,也没有糯米那么高的热量,更容易消化,多吃几个也不觉得“罪恶”。
点
击
请
你
吃
粽
子
DRAGONBOATFESTIVAL
02
端午赛龙舟
划龙舟活动是一项集文化、体育、娱乐于一身的群众性运动,这项运动在温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且地域特色浓郁。
温州龙舟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温州地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在南宋时的盛行由此可见一斑了。到明清时期就更加流行了,而这时已慢慢演变为纪念屈原的活动。
温馨提醒
疫情期间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擅自组织和举办民间划龙舟活动(包括开龙舟鼓,建、修、借、租、买龙舟,组织龙舟上水,竞划民间龙舟等)。
03
端午习俗
卷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吃薄饼和大蒜的习俗。薄饼是将面粉调成糊状,用手抄起面糊,在滚烫的铁盘上直接铺成圆形烫成,取下饼皮后铺上炒好的肉丝、豆芽、香菇、鸡蛋等菜肴,卷成圆筒状,一口咬下,满嘴喷香。
玩“撞蛋”
端午节吃鸡蛋,如同吃粽子一样重要,“撞蛋”也成了孩子们在这个特殊节日里的“必备项目”。家长会给孩子编制彩色蛋袋,将鸡蛋放入蛋袋中,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还寓意“逢凶化吉”、“吉祥安康”。端午节的时候,蛋袋是可以拿出去吹嘘妈妈或者姐姐的手艺。
点雄黄酒,避毒邪
雄黄具有解虫蛇毒、燥温的功用,因为端午节在节气上来看已快夏至,而温州的气候潮湿,因而人们在酒中放少许雄黄,或以菖蒲末拌雄黄入酒,老人们总是把雄黄酒抹在孩子的额头、手心、肚脐眼的位置,据说可以杀菌;而家中阴暗、潮湿的角落也会撒上一些雄黄以防“五毒”滋生。不过可不要饮用哦。
悬蒲挂艾
端午节这天,家家取菖蒲、艾叶,做成蒲剑、艾旗,悬在门上。明《弘治温州府志》也载道:“是日,插菖蒲蒿艾于户,饮菖蒲酒”,旧时城区各户皆在自家门上、床头、窗前等处悬插菖蒲、艾叶。按照古俗,艾蒿和菖蒲经常是同时使用,即所谓“艾旗、蒲剑”。在温州双屿一带,端午节时,农家喜用硬小白纸,写上“白”字倒贴在中堂两边板壁,以及灶房、饭堂的墙上。俗语云:“白字一顶倒,苍蝇柏(粘)勿牢。”意思是说,端午节贴颠倒的“白”字,夏天能避蝇患。
吃午时茶
在端午节正午用陈皮、柴胡、藿香、连召等药材制成的中药,叫“午时茶”,药性平和,是治疗暑热的有效药。在瑞安、平阳等地,则取中草药和食盐及茶叶制之,所炒的盐曰“重午盐”,其茶则曰“天中茶”,也叫“重午盐茶”,遇风食诸疾煎服,能化食散风,十分有效。
划台阁
温州台阁,也叫作水上台阁、温州彩舫,是温州传统历史独特的一种供观赏用的龙舟,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之一。所谓台阁,即在龙舟基础上搭建亭台楼阁,一般设有三层,中亭高耸,用木材搭设,因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台阁上置有妆扮人物和秋千乐队,每临端午佳节,装饰簇新的台阁,缓缓游行于河面。《温州竹枝词》记载:“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
草药沐浴
在端午时有釆百药沐浴克毒之俗,草头汤其实是艾草、菖蒲、金银花等一些多味挥发性中草药混合煮成,俗称“草头汤”,此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尚存,中午时小孩皆沐浴更衣。据说端午时节洗了,可消毒去秽,使人不染痢疾。明《歧海琐谈》也载:“煎百草为汤,老幼毕浴。”
焚烟
端午节当日正午,在房间里焚起苍术、白芷、茴香之类药品,熏灭毒气,并用砺灰撒遍屋内外阴湿地方和角落,然后用雄黄烧酒,处处喷过,以避蛇蝎诸毒。在乐清,称“喷地”。乡间还在屋檐下以及多蜘蛛的地方,燃起麦秆,用烟熏过,也是解毒辟邪。在苍南,逢午时以山奈、甘粉等中药熏床下,以驱蚤虱。
佩挂香囊
用五彩布头缝成小袋,也有的用纸板包扎成形,再用彩色丝线精心缠成。内装苍术、雚香、佩兰、香附、细辛、白芷等药料,简单的则用樟脑丸代之,端午时有挂于床头或悬儿童的颈部,旧时妇女临近端午就会用五彩布头缝成小袋,或用纸板包扎成形,再用彩色丝线缠绕,随身携带,传说是有辟邪驱瘟之意。
系长命缕
“长命缕”也叫“续命线”、“五色线”等。明《弘治温州府志》云:“童子以五色线系臂,名曰长命缕”。它的来历非常古老,最初为避鬼兵瘟病,后则赠以延命、安康之意,用法则有系臂和挂于门户等。唐皇李隆基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一诗中曾写道:“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