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采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说明。
技法引导
有了写作内容,就可以着手写作了。写作事理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事理说明文常常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的顺序,这样才符合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才显得自然合理。如你要介绍猫走路为什么没有声音这个事理,就要先说明猫走路不出声的现象,然后才能去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灵活运用说明方法。在说明现象时,可以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可以使行文生动形象一些,以便更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在说明事理时,可以采用分类别、作诠释等方法,使行文富有条理性,便于读者把握要点。
三、科学的说明内容。写事理说明文切忌胡编乱造,要用通俗的语言传达出科学的道理。准确地引用数字和引文,没有可信的依据,可以适当“模糊”一点。如那些一时还没弄清楚的内容,可以使用“可能”“通常情况下”“一般说”等词语来表述,显得客观实际,令人信服。
误区警示
写事理说明文常会出现以下错误:
一是把说明文误写成记叙文。如《水饺浮起来的奥秘》,应该从水饺煮熟后就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入手,然后重点说明其中的道理,告诉读者一种事理。而有的同学会过多地去叙述煮水饺吃水饺的过程,还生发出煮水饺的感悟,这就变成记叙文了。
三是内容不实。在自己并未掌握说明事理的情况下就匆忙下笔,连自己都没有理解的东西,怎能把它介绍明白?怎能让别人读懂呢?
范文示例
话说“长生果”
刘欢
在我们这里把花生称做“长生果”,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炒上一袋花生,以备节日里招待客人或家人享用。
其实花生是我们当地很常见的农作物。它春天下种,夏天开花,一朵朵小黄花藏在碧绿的花生棵里,直到花谢了也不见有果实结出。其实它的果实在土里,像两节手指一样大小。有则谜语说得好:“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这说的就是花生。
秋天,花生收上来了,晒干了,用机器磕出花生米,成袋成袋地送到油坊里去榨油,每家都榨一两桶,够一年吃的。新榨的花生油香飘四溢,远远地就能闻到,炒菜吃非常香。除了榨油,花生还可以不剥壳炒熟了吃。不过一般都是在过年或结婚的时候,炒出来的花生就换了个名称,叫做“长生果”,黄灿灿的,剥开壳后,里面的花生米圆滑诱人,嚼在嘴里满口生香,确实是一种享受。
人们不禁要问,“长生果”的名字是不是只表示吉利?后来才知道,这个名字还确有科学依据呢。
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品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适宜制作各种营养食品。
看来,花生被称为“长生果”,真的名不虚传!
点评
片段演练
1.下面是一段介绍蝉的文字,想想这段文字为什么介绍得会这么生动。
我从坚硬的外壳里艰难地爬出来,尽情呼吸着夏季夜晚清新的空气,不一会儿,我就换上了一身薄薄的轻纱。我从一个佝偻的丑八怪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引来了许多追求我的帅哥。它们在高高的树梢上拼命地唱着情歌,表达自己的求爱之情,一唱就是大半天。正像朱熹赞道:“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听着它们的情歌,我真的心动了……
它的主人是一个学生。
开始,它的体内被充满各种零食,还有两本薄薄的小学课本以及一个铝制算盘。小主人花在吃上的心思明显比正事要多,书包里的零食就像一个磁场一样,吸引着他的手不断在里边进进出出、进进出出…到了晚上,书包的负担明显地变轻,它体内的吃食在小主人的张罗下大多只剩皮囊,在一天的战争后只剩下外壳孽障。这片狼藉的惨状,就是书包里一天发生的故事。
后来,小学生成长为中学生,儿童也变成了少年,书包同志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体内发生的故事也越来越丰富了。
再后来,因为主人想在一条仄径上飞奔,书包的负担就更重了。它黑瘦的脸庞形容枯槁,但身躯浮肿不堪,它枯黄的面皮下是溢出的满脑肥肠。为了求学之路,主人在书包里塞入了厚厚的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与不计其数与教育局纠缠不清的教辅资料,还有巨细靡遗的诸类讲义。书包的体内就是如此精彩:书与书、卷与卷,为了主人探颐索隐的需求,彼此占据彼此的位置,彼此发生纠纷。这就是书包里精彩纷纭的故事。
1.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涕———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汤———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身体———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形容———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大家———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
8.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二、通假字。
1.被发文身被通披
2.厉兵袜马厉通砺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拨乱反正反通返
5.厝火积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三、虚词用法。
1.“之”的用法。(1)无稽之谈:助词,的。(2)等闲视之:代词,它。(3)之死靡它:动词,到。(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1)以貌取人:介词,凭。(2)拭目以待:连词,而。(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5)以理服人:介词,用。(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2)侃侃而谈:助词,地。(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四、文言固定结构。
1为我所用:为……所,表被动。
2.其奈我何:奈……何,对……怎么样。
1.讲解说明文的基础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中所涉题型有效进行说明文阅读实际训练
2.3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一、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教学生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三、运用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我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我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五、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我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我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