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宝宝就是喜欢闹脾气,如果一直是妈妈抱着哄,习惯了妈妈怀抱就变得不容易哄了。在这个时候可以换上爸爸来抱,也许爸爸上场就管用了。变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宝宝是出于好奇或者是害怕的原因,渐渐的会变得安分起来,哭闹也会随之消失。
宝宝都喜欢新鲜的事物,当有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就会分散注意了,爸爸的臂弯更加结实,是避风的港湾,换个人手可以让宝宝有新的感受。
方法二:用鼻子触摸宝宝的脖子
有的时候,宝宝一直哭闹,哭得妈妈都没法子了,抱也不行,背也不对的时候,妈妈可以尝试用自己的鼻子触摸一下宝宝的脖子。脖子是宝宝比较敏感的位置,这么做可以让宝宝有瘙痒的感觉。同时燃起宝宝的好奇心,就会忘却哭闹,咯咯地大笑了。
宝宝都喜欢爸爸妈妈给自己爱的抚摸。用鼻子的触摸,不仅可以让宝宝有新鲜感,而且也是宝宝与父母亲密交流的渠道之一,宝宝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深深的爱意。
方法三:换一个奇怪的姿势
也可以尝试让宝宝脸朝下趴在妈妈的手臂上,然后妈妈用手掌托起宝宝的脸,注意手不可以太用力弄宝宝的脸,不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然后用左手轻轻地晃荡,右手轻轻抚摩宝宝的背。当视野突然改变了,会使宝宝感觉很新奇,从而就会忘了哭闹。
面对新的体验,宝宝总会兴奋不已。平常躺卧的宝宝,脸蛋和双眼都朝上看着,不知道地面的世界如何,不知道俯视的感觉是怎样的。换一个奇怪的姿势,可以让宝宝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你会发现有些人和宝宝玩的时候,喜欢把宝宝举得高高的,宝宝不仅没有害怕反而很开心的大笑。那是因为宝宝觉得自己有了新的体验。
1、躲猫猫
大人在孩子面前用双手遮住自己的脸,然后突然把手拿开,并发出“喵--”的一声,孩子会很惊奇,接着便会发出笑声。
2、做鬼脸
尽可能的给孩子做可爱、有趣的鬼脸,孩子看见爸爸妈妈做的鬼脸后,就会开怀大笑了。要是能加上各种有趣的动作,效果就更好了。
3、怪腔调
说话时故意拿腔拿调,动作夸张,表情丰富,会让孩子一直盯着你看,说不定就会露出一个小笑脸。妈妈弹舌头发声,爸爸吹口哨或打响指等声音都会让孩子很喜欢。
4、斗牛士
和孩子头对头,轻轻地顶来顶去,然后嘴里说:哞哞。..。。假装是两头牛在打架,孩子会觉得很有趣。
5、骑大马
坐在沙发上,让孩子坐在自己大腿上玩骑大马的游戏。上上下下的小颠簸会让孩子笑出声。
6、抓手帕
用手帕或者毛巾举到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来回摇晃,吸引孩子来抓,就要抓到时妈妈赶快抽离。如果一旦孩子抓住了,就会“咯咯咯”地笑出声。
提示:逗孩子笑的时候,千万不要在孩子刚吃完奶以后,否则孩子太兴奋,会吐奶的。
1、心理性需求
不要以为刚出生的宝宝就像一个小动物那样只有生理需求,其实他已经是一个活泼的小人了,自然有着自己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当他身体上感觉很舒服的时候,他的心理却还有可能闹别扭,例如睡觉前哭闹一会儿,这样能让妈妈多抱一会儿;自己躺在小床上有一阵子了,妈妈怎么还不来呀,用哭声喊两嗓子吧;我不要阿姨陪我玩,妈妈呢我就要妈妈!妈妈在抱别的小宝宝,这样绝对不行,妈妈再不过来,我的哭声就要划破长空了……
2、生理性需求
这是宝宝表达哭闹心思的常见情况,饿了、渴了、热了、冷了、尿布脏了或湿了、周围太吵了、光线太亮了、蚊虫叮咬了……这些外在因素都可能造成宝宝的身体感觉不舒服,他需要妈妈帮助自己做出调整,所以他用哭闹呼唤妈妈的到来。
3、病理性状况
桑德兰研究了几百份有关压力与大脑发育的论文后,得出结论:“大约20分钟就足以引起脑损伤。”
“如果这是真的,一定会令人震惊。”儿童健康研究所认知发展学教授安妮特-卡米洛夫-史密斯博士面对这一结论,如是说。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发育神经科学专家马克-约翰逊也说:“对我来说这还是新闻。”
但沃尔克坚持自己的论点,“婴儿啼哭多半是对身体感到不适。不满6个月的婴儿,啼哭大体上属于纯粹地请求帮助,而不仅仅是一种吸引大人注意的方式。平均起来,不满3个月的婴儿,每天会哭两个半小时,而1岁大的婴儿每次会哭到1个小时。
但他认为,“在孩子还不到6个月大的时候,千万不要任其哭泣而置之不理,因为不满6个月大的时候,他们还不具备仅仅为了吸引注意而哭泣的能力,他们哭泣一定是有原因的。”
孩子感冒是比较容易出现的病症,天气变化,病毒感染,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感冒。宝宝感冒时容易出现发烧,盗汗的现象,此时的父母总是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那小孩感冒出虚汗怎么办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婴儿本身由于消化系统不完善,容易积食发热上火,所以婴儿上火有眼屎很常见。专家指出,春天多风,天气干燥,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及时为宝宝补充水分,根据季节变化对宝宝的饮食、生活习惯等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