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的产生还要从“摩擦起电”说起,
我们知道,
常见物质的基本结构是原子,
原子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
摩擦会改变原子里面的电子数目,
打破其正负平衡的状态,
得到电子的一方便带有了负电荷,
失去电子的一方便带有了正电荷。
电荷在我们的衣服和皮肤表面聚集,
就把我们变成了“静电侠”。
这时候,
当我们去开门时,
因为手与门把手之间接触面极小,
指尖儿会瞬间产生高压放电,
给我们“来上一吓”。
而头发立起来则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带有同种电荷的头发互相“推搡”,
相互间距离增大,
整个头就像爆炸了一般。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则相互吸引。
正是这种像极了爱情的引力,
使得裙、裤老爱粘在腿上。
一般来说,
材料的绝缘性越好越容易产生静电,
相反则越不容易产生静电。
裙子粘不粘腿还跟它的材质有关,
真丝和纯棉等天然材料能够有效防止静电的危害,
而腈纶、涤纶、人造丝等材质的衣服则是静电重灾区。
此外,带有静电的物体还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
轻小物体本身不带电,
但当它靠近带电体时,
会在带电体的电场中产生静电感应:
异种电荷在靠近带电体的一侧聚集
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在远离带电体的一侧聚集,
尽管集合的电量相等,
由于距离不同,
带电体对异种电荷的引力大于对同种电荷的斥力,
所以小物体会被带电体吸引。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毛衣老是会粘上一些白毛。
作为对静电危害的反击,
各路科普纷纷支招。
小编进行一番搜寻之后归纳出,
目前流行的招儿主要分两类:
“防”和“放”
增湿器、润肤乳、穿纯棉衣物等做法为“防”,
触摸导电物体如墙壁等方式为“放”。
更有文艺青年选择了迁徙:
其实“防”和“放”本质是相同的,
都是通过将摩擦产生的电荷导走来防止静电危害的。
“防”是防止电荷的聚集,
比如增湿器是通过增加空气湿度,
在皮肤、头发等的表面形成一层极微薄的水膜,
从而降低电阻率,
及时导走电荷以避免其聚集;
“放”是释放已经聚集的静电荷。
比如在开门之前通过摸墙体、握钥匙等方式,
在较大的接触面的情况下接触导体,
从而安全地导走电荷。
事物都有两面性,
静电也不例外,
虽然静电带给人们很多困扰,
但它同时也有好玩儿和实用的一面呢!
不信你看!
下面这些人就玩起了静电,
好嗨哟~~~
淘气的父母给女儿来了个“锡纸烫”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
这里用的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这个过程,
小编跑到中科馆的科学实验室(二层A厅),
对“头发大爆炸”进行了录影,
(中国科技馆二层科学实验室——电磁表演(含静电发生台)参观指数
互动指数:5颗星
好玩指数:4颗星
适合年龄:8岁以上
整体推荐指数:4颗星
孩子们看实验时候的反应有趣极了,
我真希望你也在那儿!
再看这个——
变身“静电侠”的猫咪不知从哪儿蹭来一身“铠甲”
一路走一路撒,
可见猫咪身上的静电对于泡沫小块儿吸力有限,
铲屎官去哪儿了?
快来撸猫“充电”!
静电不光能吸泡沫,
还能吸水,
“龙吸水”由龙卷风卷起,
静电吸水一个摩擦起电的气球就能搞定。
当然水流一定要细效果才明显,
图里的做法是在杯底用钉子钻了一个眼儿。
除了好玩之外,静电还很实用。
比如人们利用它发明的静电毛刷,
使原本困扰人们的静电“倒戈”,
变为人们手中的除尘利器。
看到这里,
你是否有一股发明创造的冲动?!
你还知道哪些消除静电的办法或者静电的玩法、用途呢?
快快留言告诉小编吧!
尊敬的用户,您未能注册“中国数字科技馆”账号,请重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