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Robot)是指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机器猫等),其特点是可编程性、灵活性、自动性。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服务人类生活,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
根据用途的不同,国际标准组织将其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将其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我国国家标准将其分为工业机器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其他应用领域机器人。
根据我国分类标准,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市场份额分别为41%、40%、19%;我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市场份额分别为53%、35%、13%。
②机器人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从全球范围来看,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在人工智能、硬件、网络、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发展下,机器人智能化、柔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场景的自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机器人在各领域加速渗透,“机器人+”大时代有望来临。
A、人口红利渐退,有望刺激机器人行业高速发展
a、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供给紧张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22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9.8%,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劳动力供给将进一步短缺;摩纳哥、日本、意大利老龄化居全球前三,分别为35.9%、29.9%、24.1%。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于2000年突破7%,进入老龄化社会,2022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4.9%,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3年占比进一步增加至15.4%。
b、人均工资逐年增加,用工成本高企
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用工成本逐年增加。根据美国劳工局数据,2022年美国私人非农企业全部员工平均时薪为32.35美元,10年复合增速约3%。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我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9.25万元,10年复合增速约7%,高于美国4个百分点,用工成本承压更重。
c、人口红利渐退,机器人市场迎来发展机遇
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刺激各行各业加速推进一二三产人工替代。根据中国计生协数据,2030年我国劳动力总数约9.58亿人。据《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数据,2025年中国劳动力替代率可达4.7%。据麦肯锡数据,2030年此数值约15%,复合增速26%。若以此增速估计,中国被替代劳动力数将从2021年的0.15亿人增加到2025年的1.2亿人。
B、政策加码,赋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机器人集现代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为一体,是智能制造的代表性产品,其研发、制造、应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引起了世界制造强国的高度重视。基本上,每个国家都计划和分配一些具体预算投资机器人技术以支持工业和社会的发展,因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体系,产生了一系列区域集群效应,有效地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美国:2021年宣布施行国家机器人计划(NRI),目标研究和提高机器人的性能。
日本:施行“新机器人战略”,旨在成为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创新中心。2022年提供了超过9.3亿美元的支持,重点领域是制造业、护理和医疗、基础设施和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行动计划包括自动驾驶、先进空中机动性或将成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核心的集成技术开发等项目。
德国:实施高科技战略2025(HTS),到2026年,德国政府每年将提供6,900万美元——五年的总预算为3.45亿美元;投向数字辅助系统,例如数据眼镜、人机协作、支持员工进行体力工作的外骨骼等课题研究。
韩国:第三次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正在推动将机器人技术发展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韩国政府为“智能机器人2022年实施计划”拨款1.722亿美元。
中国:机器人被列入未来5年的8个重点行业;2022年4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启动,资金为4,350万美元。2023年1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
2023年1月19日,我国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倍,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方案指出,将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1)经济发展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2)社会民生领域,包括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C、AI等领域持续投入,技术迭代突破
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主要以多模态交互为主(人形机器人),在生成式AI的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将从机器人的单一智能升级为融合智能,不仅能够完成上下文理解、语义识别等通用语言任务,以及拟合抓取、操作、避障、识别等人类生活场景,同时通过预训练大模型可以实现自动化决策。
如英国机器人厂商EngineeredArts推出的人形机器人Ameca接入了GPT-4,语言交流、情绪表达等能力进一步提升;挪威人形机器人公司1Xtechnologies研发的EVE实体机器人的部分软件功能由OpenAI的ChatGPT提供支持,增强EVE的自然语言、学习等能力,实现ChatGPT的“实体化”等。
D、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
为减轻就业人员工作负担,保障稳定产出水平,推进机器人应用尤为关键。机器人不但可以在恶劣环境下进行高精度、快速、重复的工作,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作效率也在不断的提升,“机器换人”的效用逐渐显现。
③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发展状况良好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与机器人技术加快融合,机器人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以美国、日本、德国以及中国为代表的机器人行业创新机构与企业围绕技术研发和场景开发不断探索,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仓储运输、医疗康复、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拓展,推动机器人产业持续蓬勃发展。
A、全球市场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金属制品、塑料及化工产品等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强劲反弹,市场规模为175亿美元,超过2018年达到的历史最高值165亿美元,安装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8.7万台,同比增长27%,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以及工业机器人的进一步普及,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持续增加,IFR预计2024年将有望达到230亿美元。
疫情催生了对专业服务应用的新需求,形成初具规模的行业新兴增长点。抗疫系列机器人成为疫情防控的新生力量,“无接触”的无人配送已成为新焦点,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正不断拓展,推动市场规模逆势增长,IFR预计02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增长到290亿美元。
近年来,全球特种机器人整机性能持续提升,在极端环境、危险作业等场景下的操作能力大幅增强,促进太空探测、深海探索、应急救援等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2017年以来,全球特种机器人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21.7%,预计2024年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140亿美元。
B、国内市场
在国内密集出台的政策和不断成熟的市场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工业机器人增长迅猛,除了汽车、3C电子两大需求最为旺盛的行业,化工、石油等应用市场逐步打开,中国作已成为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引擎。根据IFR统计数据,近五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始终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到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将超过110亿美元。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建筑、教育领域持续旺盛的需求牵引,中国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成为国内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IFR预计2024年,随着新兴场景的进一步拓展,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100亿美元。
当前,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各种类型产品不断出现,中国在应对地震、洪涝灾害、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预计2024年,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3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