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TOP10
最佳图书奖
01.《朗读手册》(1-3册),[美]崔利斯著,沙永玲等译,南海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切莫忽视朗读的重要意义
孩子永远不会因为年龄太大而不适合听故事
吉姆·崔利斯(JimTrelease)是美国专业亲子阅读专家、两个孩子的父亲。在他看来,朗读是与孩子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他也一直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自己孩子最深沉的父爱。吉姆·崔利斯撰写的《朗读手册》,发行至今帮助了无数父母和孩子。幸运的是,这本书于2006年年底被介绍到中国,我们从这本书中摘选了下面几个父母们最关心的问题。
朗读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亲子共读对孩子的社会技能及情绪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吉姆·崔利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答案:一个叫珍尼弗的孩子,出生时即患有唐氏综合征,医生诊断她可能出现全盲、耳聋、严重智障等问题。所幸珍尼弗的父母并未放弃,抓住了所有可能的机会给她朗读。4岁时,经测试,珍尼弗的智商高达111。
可以说,孩子的命运会因拥有每天给自己读书的父母而改变。最新研究表明:不论性别、种族、国籍和社会背景,阅读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在未来获取更大的成功甚至拥有更幸福的生活。
应该给孩子读什么
对婴儿和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而言,好的朗读教材着重在朗读时的声音,即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大量使用重复句,充满好笑的、孩子熟悉的事物或极富戏剧性、刺激性。
在孩子两岁半到3岁半之间,他们喜欢一些有简单情节的故事,例如走失的小狗、小猫或寂寞的小孩。当孩子4岁的时候,故事情节开始变得重要了。故事是在说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此,孩子有着很大的好奇心。这个阶段也可以读些穿插着强烈叙述句的诗歌或韵文。可能会有一些父母担心:现在才意识到朗读对孩子的重要,是不是太晚了?切记:孩子永远不会因为年龄太大而不适合听故事,只是读书给较大的孩子听,不像读书给两岁或者6岁的孩子那样容易。
父亲为孩子朗读是必要的吗
我们必须说服父亲在体育与智育方面都进行亲子活动。由于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大多是女性,男孩子就会把阅读与女人、家庭作业画等号。因此,有许多爸爸宁可带儿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不愿意带儿子上图书馆。父亲在孩子年幼时进行亲子共读,可以让儿子认为书与运动同样重要。
朗读禁忌
■别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因为你的厌恶情绪会表现在朗读上,造成负面效果。
■不要让孩子的负担太重。选书时,考虑一下孩子的智能、社会背景与情感状况,不读超过孩子理解程度的书。
■别把书当成威胁。“如果不收拾房间,今晚就没故事听!”当孩子看见你把书当成武器时,对书的态度会由积极转向消极。
(本文摘编自《朗读手册》)
02.“这样读”系列,彭懿、徐鲁等著,接力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为读者阐释阅读经典作品的方法
该丛书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填补空白的一套作品。全书从具体的方法切入,与市面上那种阅读鉴赏类图书全然不同,主要为广大少年儿童读者阐释阅读经典作品的方法。此外,它不仅适合孩子阅读,适合老师做教学参考,也适合儿童文学爱好者做研究资料。
“这样读系列”分为彩图版和黑白版两个版本,是一个开放的系列。首批将推出《图画书应该这样读》、《童话应该这样读》、《散文应该这样读》、《科幻应该这样读》。第二批计划于2013年6月推出《小说应该这样读》、《童诗应该这样读》。每部作品大致分为“什么是童话(或小说等)”、“为什么要读童话(或小说等)”、“怎样读童话(或小说等)”、国内外经典作品推荐书目等几个部分,同时配有各领域名家的作者照片和作品封面,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1.《图画书应该这样读》
2.《童话应该这样读》
该书从“童话是什么”、“为什么要读童话”入手,进而讲到“如何读童话”(即读童话的各种方法和角度),包括童话的三种幻想类型、两大艺术流派、好童话的标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人难忘的童话人物等,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带读者走入童话的阅读世界,读出童话的趣味和智慧。正如作者所说,童话是上帝送给儿童的恩物,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推进器和心理健康的营养素。通过本书,孩子家长和老师能够发现童话的更多价值,学会读童话,从而让孩子的童年倍加受益。
3.《散文应该这样读》
该书告诉读者什么是散文,从散文让心灵得到升华,散文让人享受恬静之美,散文让人励志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要读散文。最后,作者用很多经典的散文案例,分析了如何读散文。最后,作者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向读者推荐了阅读书目。
4.《科幻应该这样读》
作者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什么是科幻文学,为什么要读科幻文学。在具体内容上,作者用几大科幻大师为主线,向读者介绍了各种科幻文体,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科幻的现实意义和写作手法。最后,作者向读者推荐了经典科幻文学书目,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科幻世界的门。
0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美]玛兹丽施著,安燕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当《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在1980年首次出版的时候,谁都不曾预料到,它不仅是最畅销的书之一,而且成为20多年来家长们的“育儿宝典”,销售量超过300万册,同时,还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球传播。谁也没有想到,经过这么多年,这本书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很有效。许多家长高兴地告诉她们,通过学习她们的经验,他们已经能够在家庭中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但是,更多的家长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期待,就是想看到这样一本书:最好能包含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原则、小贴示之类的内容,能帮助家长们循序渐进地学习。
于是有了这本帮助很多家长解决了很多问题的好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书中提供给家长们经验和方法,让他们能够自学这些技巧;给父母一个机会,让他们(或者和朋友一起)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实践,同时提供给家长们可以借鉴的众多事例,以便他们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另外,书中还配上了卡通漫画,生动展现每个技巧,好让性急的父母们可以看一眼漫画就能很快复习一遍。
在所有的来信中,多数是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许多读者详细描述了这本书是怎样触动和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希望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了解到他们做了哪些改变、哪些技巧对孩子有用、哪些没用。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父母,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育儿方面,都面对相似的问题,也都在寻找着解决方法。
现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被翻译成了中文,对中国的广大父母以及育儿专家来说是件好事,它使更多的中国父母学会了用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
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有一点必须相信,世界上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无论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角落,家长都对孩子拥有同样的爱,都愿意把最好的奉献给孩子,都希望能传承给孩子们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为大家提供一种建立在平等互爱、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
她们的这个“自主”计划果然见效了。家长们自行组织起来,按照她们所提供的讲座资料去操作,结果成功地运作起来了。目前,全球有超过20多万个组织和团体已经使用或者正在使用这套音像讲座资料。
虽然20多年过去了,虽然社会的家庭结构正发生着变化。更多的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继父继母的现象出现,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非传统型家庭、双职工父母、被送到托儿所的孩子们。但是,在这个更复杂、更困难、生活节奏更快的社会中,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所提倡的沟通方法依然适用,甚至比过去更加符合现实的需要,因为不管哪种类型的家庭,今天的父母都比以往任何时期承受更多的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工作中,他们必须强迫自己一天干两天的活,在家里,他们又要努力满足家人的期望和要求。同时,家长们还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新的消费理念、色情电视节目、网上交友、暴力游戏、凶杀电影。所有这一切,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天的父母比以往更感到恐慌和困惑。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不能提供所有的答案,有些问题单凭沟通技巧是不能解决的。但是,相信这本书会为父母们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以各种策略来应对在培养孩子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感;用明确的方法帮助孩子设立界限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提供实用的技巧来维系亲情,面对外部的负面影响,让父母用充满爱心的语言来管教孩子,和孩子一同成长。每一门艺术或者科学都有它自己的工具书,为什么不能有一本书告诉家长“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呢?
04.《笔记大自然—找寻一种探索周围世界的新途径》,[美]莱斯利、罗斯著,麦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找寻一种探索周围世界的新途径
该书是一本指导如何给大自然书写日记的入门书。作者用两种指尖艺术——书写与绘画,来传递大自然的色彩与神奇。在日记的字里行间,有流动的色彩。有疑固的字迹;有停驻的脚步,有飞枸的神思……其美感难以言喻,其宁静无以形容。似乎所有珍贵而不被注意的,都选择隐遁在这朴素的书里。
最具潜质奖
05.《男孩成长的秘密》(全2册),[美]迈克尔·汤普森著,卢春明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教育如何帮助男孩度过危机
男孩儿和女孩儿之间的一个差别就是,男孩儿不像女孩儿那样跟你讲很多心事。他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男孩成长到底需要什么?健康的男孩到底有什么特点?
该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对男孩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在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学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度解读。通过探讨男孩如何努力成长为男子汉,如何认同自我的过程,汤普森博士深刻的揭示了男孩成长过程中关键的几个转折期,这些转折期标志着男孩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和情感成熟的轨迹,以及在每一个阶段男孩和他们的父母所面临的挑战。
06.《善解童贞2—6~13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教育》,胡萍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从道德层面谴责孩子是性教育大忌
性教育关系到人的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的程度和社会文明的水平。怎样进行性教育?性教育的内容如何确定?为什么性教育在中国很难进入课堂?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萍在自己10余年的性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力求探索出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特征和中国儿童性心理发展的原则和方法,这种探求已经结出了有益的成果。
困惑从何而来
中国儿童的性教育一定要尊重中国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规律,要符合中国的文化习俗,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有报道称,从明年开始,美国纽约市所有公立中学近20年来首次将性教育课列为必修课。该课程的最小学龄儿童为11岁,内容也令人咋舌,比如要求11岁和12岁的学生判断性行为的风险等级,包括使用安全套和法式接吻等。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萍指出,这样的性教育内容可能适合美国当下的孩子,也与美国的文化相符,但肯定不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
为什么大众对性教育的认识大相径庭,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性教育的试验总像走迷宫一样?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把性教育同中国文化、中国青少年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胡萍说,中国儿童的性教育一定要尊重中国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规律,一定要符合中国的文化习俗,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有价值的理念和方法。胡萍的这些理念也体现在她的专著《善解童贞》中。
胡萍10年来对儿童性心理发展、儿童性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她认为,性教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只进行安全套如何使用的性教育,等于把人还原到动物层面。只进行性道德教育,就从根本上抛却了性教育的物质基础。围绕着性教育,记者与胡萍进行了对话。
07.《做适合人的教育:斯坦纳教育理论和实践》,[英]吉尔伯特·蔡尔兹著,王荣亨译,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斯坦纳教育理论和实践
该书对斯坦纳关于儿童及其成长过程的观点进行了透彻而详尽的描述。书中指出,斯坦纳(华德福)学校的教学实践是怎样牢固地建立在对儿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清楚了解的基础之上。为使儿童成长为优秀的、负责任的成年人,免受有害的影响,必须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包括人与社会之间)。
书中还讲解了斯坦纳—华德福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各种课程的教学方法。该书清晰阐明了鲁道夫·斯坦纳的教育理论,并强调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成功与否。
特别推荐奖
08.《我的母语课》,亲近母语研究院编著,青岛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让每一个文本都有光泽
这套教材以儿童的精神发展为"经",以文学体裁的阅读为"纬",设置主题单元和整本书阅读单元。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母语学习能力,取了童谣童诗、儿童故事、民间故事、童话、儿童散文、动物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科学文艺等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这些文学作品有些是我国作家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用母语翻译的国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和能够被孩子们阅读和理解的成人文学作品。
09.《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赵希斌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专家视角看教育
双方的争论趋于白热化,当主持人将话筒交给我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大家目光中的期待:大家希望我能一锤定音,化解争辩中产生的各种困惑。
我对大家说,学生的优秀表现可以赢得掌声与鲜花,这一点没有争议。那么面对问题学生或是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应当“亮剑”还是“献花”,是强调刚性的规则还是表现柔情的期待,这方面也许是见仁见智,但绝不是随心所欲,全无规律可循的。其实,无论是激励还是惩罚,都是教育的必要手段,目的都是让不良行为得到抑制、减少乃至消失,让优秀行为更为频繁或固化。如果使用的方法不当,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接下来,我结合动机作用、自我效能、个性差异等教育心理学原理,就学校生活中实施激励与惩罚的原则和策略提出了几点想法,如:奖励要出自真诚,要提升学生的内部动机;惩罚的手段要慎重,要公正体面,可以“恩威并施”;激励与惩罚需要选择最佳时机,采取的手段都要因人而异,等等。
我补充道,“作为学校生活的指导者仅凭借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授的专业理论似乎又过于抽象,我是借助这本书获得了一点专家视角。”
我提到的这本书就是“大夏书系”新推出的《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作者是发展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赵希斌。
为帮助一线教师应用教育心理学专业理论的能力,作者总结其教学、培训和科研经验,将教育管理的运作模式简化为目标、动力、方法这三类核心系统,尝试运用问题驱动,将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归类为“学生很聪明为什么却不爱学习”、“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等10个经典话题。并将学习动力与外部影响因素、多元智力及差异性、道德与社会性发展、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等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不断引导读者以“专家视角”结合目标、动力、方法三系统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其专业素养,以利于培养读者对日常问题进行专业思考的能力。建议大家读读,也可以推荐家长读读,因为我们都是教育者。([暑期征文·教育专业组])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7日第11版
10.《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演讲录》,陈勇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阅读散发着墨香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我备感亲切。看着书中的照片,身穿西装、脚穿白球鞋、笑脸盈盈的雷夫老师好像就站在我的面前。我好像穿越了时空,坐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会场上,幸福地聆听雷夫老师讲述他与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的精彩故事。
该书不仅记录了雷夫老师在中国讲演和对话的内容,而且收录了中国各大报刊对他的精彩报道。它可以让还不认识雷夫老师或者对雷夫老师知之甚少的同行们全面了解第56号教室的故事,了解雷夫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信任和他在教育管理上的智慧。
最早把雷夫老师介绍到中国来的李茂老师曾经问他:如果你是总统,你会怎样改革美国教育?他回答说,让每个孩子都学习演奏乐器。因为这种艺术修养能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无形的自信,能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满足的事情。
在书中,雷夫老师关于艺术教育的精彩阐释俯拾皆是: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艺术活动,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如果你想让你的学校与众不同,就让孩子们每天花一个小时练习一种乐器;我的秘诀是,把艺术教育带进课堂。在艺术教育中,不同个性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在艺术教育中获得成功之后,孩子们就有信心在其他学科里追求成功。
“假如你扫街,就要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这是雷夫老师最喜爱的一首诗,他以莎士比亚式的态度造就了一群小莎士比亚。深得艺术教育真谛的雷夫老师赢得了童心,艺术就像童话里神奇的魔法棒,将第56号教室里的孩子引向美妙的境界。
雷夫老师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丰富的教育智慧。真想坐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听他讲课。但是我也知道,由于国情不同,对于雷夫老师的做法,不能生搬硬套。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不能东施效颦,适得其反。我要学习雷夫老师教育理念的精髓,学习他对教育的奉献精神。
(第四届全国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大赛[暑期征文·教育专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