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问诊、处方外配、在线医保报销……疫情期间“线上就医”走进了许多人的生活。网络问诊平台拉近了患者与医生间的距离。一方面便利了患者问诊,另一方面也为医生获得知识增值开辟了通道。然而,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满意的咨询与解答。
网上就诊方便快捷
近日,市民郑妮胃疼几天不愈,她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到医院就诊,于是就在网络平台上花了几十元咨询费,与正规医院的医生一对一咨询。“三天前因为吃了刺身,辛辣食品加上胃部着凉,当天晚上就呕吐和腹泻,并且伴有发热的症状。在那之后的几天到现在,每次吃饭胃部都会感到不适。”
15分钟后,她所选的主任医师对此进行了回复。在详细问了病情和服用药物后,这位医师建议,“服用:雷贝拉唑,蒙脱石散,左氧氟沙星,布洛芬。3-5天。同时需要大量喝水”。
“最近饮食方面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清淡饮食,尽量还是要吃点容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能量。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喝牛奶。这三天,您就吃些米汤,逐渐过渡到稀饭面条,同时注意休息和保暖。”
针对郑妮的问题,整个过程,这位主任医师回复了6次,咨询结束时不忘提醒,“症状仍没有好转,甚至出现腹痛加重,尤其出现转移性的右下腹部疼痛。那就需要去医院进一步诊治或者输液了。”
同一病例诊断结果却不同
然而,也有一些市民反映,在问诊平台上付费后却没有获得满意的答复。甚至同一病例在不同平台上问诊,却得出了众多不同的诊断。
去年11月,市民小李的母亲因“脚踝肿痛”问题受到困扰。由于老人家行动不便,自诩“见多识广”的年轻人小李,便决定通过网络问诊帮母亲看病。
最终,小李母亲不得不前往市中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病情和服用药物后怀疑“脚踝肿痛”的症状是服用降压药引起的副作用,并对小李母亲的降压药品种进行调整。在停药的几天后,小李母亲“脚踝肿痛”的症状也渐渐消失了。
“网上问诊”如何描述病情是关键
对此,我市一所公立医院资深医生坦言,之所以会发生这样大的偏差,主要在于诊断过程中,病情信息掌握不充分,导致判断误差。而这也是互联网问诊与实体就医最大的区别,不但常见的辅助检查无法进行,传统的“望、闻、问、切”因为“隔空”都会带来更大的偏差。
“往往再高明的医生也很难单凭患者一张病症的照片就可以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该名医生表示,网上问诊医生只能依靠患者提供的信息做出判断。这种情况下,对患者信息要求就会比较高。然而,又有不少患者无法正确表述自己的病情,从而使得网上咨询的过程漫长且无效,有的甚至有可能误导医生,造成判断错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