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少患者喜欢通过手机社交APP,向医生咨询病情——
网上问诊,究竟靠谱不?
网上咨询节省了什么?
笔者下载了多个在线医疗平台,这些平台不仅能够提供全国各地各大医院医生的简历、出诊等信息,也提供包括特需号在内的一定的预约挂号服务。
不是每一种病都适合上网问
不同科室医生,因病症诊断方式不同,对互联网问诊的态度也不一样。有内科系统医生表示,一些内科科室问诊主要依据指标数据,比如血液科、内分泌科等,如果患者之前已经有检查数据,是有助于做出判断的,但外科系统则不然。“中医将就望闻问切,西医将就视触叩听,即便现在有了各种检测仪器,还是讲究和患者面对面交流、观察、触摸,外科系统还是不能简单通过患者描述来判断病情。比如患者说肚子疼,那么哪里疼,他根本说不准,不同的痛点、痛感意味着不同的病情可能。”有医生如是说,“有的病人是会上传之前拍的片子,数据等,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就足够了。”
医生做出病情判断和诊疗方案,不只依赖见面诊断,也依赖各种检测情况。“从表面上看他是哪里不舒服,但全面的检查有助于找出真正的病根在哪里,也有助于做出合适的诊疗方案。”在北京的一家三级医院心内科门诊室,医生向笔者展示如何操作诊疗所用的电脑系统。“除非重大疾病,病人通常都在定点医院看病,所以他之前的就诊记录是存在系统里的,他曾经得过什么病,对什么过敏,开过什么药,一览无余。但是,这些信息网上问诊的一方并不掌握。”
任何网上建议都不能代替见面诊断
根据原国家卫计委在2014年8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作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
但是,这样的远程医疗并非是“患者对接医生”,而是“医生对接医生”,即“一方医疗机构(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下简称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实施远程医疗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并且患者的医学处置权并未发生转移,还在“邀请方”手中,对于受邀方的意见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