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
课程英文名
Creationofdigitalmultimediaworks
双语授课
£是R否
课程代码
27114056
课程学分
2
总学时数
48(含实践48)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程
R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其他
课程性质
R必修
£选修
£其他
课程形态
□线上
R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考核方式
□闭卷□开卷□课程论文R课程作品□汇报展示£报告
R课堂表现□阶段性测试R平时作业□其他(可多选)
开课学院
传媒学院
开课
系(教研室)
新闻传播
面向专业
网络与新媒体
开课学期
第6学期
课程负责人
张建雄
审核人
冉明仙
先修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网页交互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影视声音设计》《C4D实务》《音视频制作与传播》等
后续课程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选用教材
参考书目
[1]张文俊《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
[2]季铁/FrancescoGalli《数字传播—交互与影像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中国工业出版社,20周年纪念版.
[4]黄荣怀《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
[5]徐恒迦.《平面设计200年(第1版)》[M].上海:文汇出版社,2020.
课程资源
中国大学MOOC;学习强国APP;学习通
课程简介
该门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必修实践课程,采用各类软件、工具和器材综合进行实训教学和创作训练。教学内容主要在数字音频、网页设计、交互设计、UI设计、数字影视作品、数字游戏、数字动画和数字产品造型设计等模块进行创作训练,主要借助先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网页交互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影视声音设计》《C4D实务》《音视频制作与传播》的基础训练,再借助本门课程的实际展开思维创新设计训练、开发学生创作作品的创新思维和创意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分析、应用、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表1课程目标
序号
具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知识与能力训练:
学生能复述先修课程在这门课程实际运用中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举例说出创作过程中需要查找什么样的案例来分析和判断优秀创作具有的共性特征和个性表达。
学生能通过借鉴优秀案例作品来进行分析、思考、辩证,最终做出判断进行模仿性学习。
学生能模仿在实际创作专题训练中通过模仿来绘制、运用和训练来完成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
课程目标2
素质与育人思想:
学生结合命题和非命题的要求,考虑作品创作时所要反映社会现实的痛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辩证、判断和解决痛难点问题,团队创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责任和核心价值观,让作品具有社会认同和体现中国特色文化内涵。
课程目标3
艺术与素养熏陶:
学生团队在实际训练的创作过程中要具备基本的艺术感知、鉴赏能力,并具备高尚的审美能力。
课程目标4
综合素质提升:
能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能具备勤奋学习的态度和严谨求实学风、创新创业的意识。
课程目标5
沟通合作:
能养成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的好习惯。能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
表2-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9:创新创业【H】
9.2: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一定项目经费支持,孵化产品以及企业或公司。
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M】
8.3: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活动中能够游刃有余。
5
毕业要求3:艺术素养【M】
3.2:具备基本的艺术感知和鉴赏能力,具备高尚的审美能力。
3
毕业要求1:思想素养【M】
1.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
毕业要求4:学科素养【L】
4.3: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素养,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伦理与法规,具备健全的心理。
1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表3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应关系
项目名称
教学目标(观测点、重难点)
学时数
项目类型
要求
每组人数
教学方法
实验1:UI设计
大广赛
数艺赛
3C大赛
米兰设计周
什么是UI设计(重点)
UI图形设计、交互设计及其用户测试(观测点)
UI图标的设计(难点)
交互语言的运营(观测点)
16
演示性
必做
(3选2)
2-5人或1人
课堂讲授、
案例教学、实验指导、小组讨论
1、2、3、4
实验2:数字音频作品的制作
数字音频的基础知识及发展(重点)
数字音频作品的策划与创意(观测点)
数字音频软件AU等具体的软件操作(难点)
制作一期互联网数字音频栏目。(观测点)
1、2、3、4、5
实验3:数字影视作品创作
数字影视的行业动态及未来展望(观测点)
网络大电影与网络电视剧的策划与创意(观测点)
网络短视频的创意和制作(重点)
网络长视频的创意和制作(难点)
综合性
实验4:多媒体与网页设计
OFFICE软件的介绍与使用(观测点)
多媒体的理解及新型媒体融合(重点)
网站的建设与策划方法(难点)
网页制作软件的学习。(难点)
8
(2选1)
自学
1、2、4、5
实验5:交互设计与H5训练
传统媒体产品的交互方法设计(观测点)
H5传播的策划与设计(观测点)
数字传播时代的交互特征(重点)
H5的设计及交互方式植入(难点)
实验指导、小组讨论、调研、以赛代练
6
实验6:数字游戏
数字媒体科技作品竞赛
手机游戏新业态(观测点)
优秀数字的游戏案例的拆解(观测点)
数字游戏未来的发展前景(观测点)
数字游戏的创意与策划(难点)
(3选1)
7
实验7:数字动画设计
数字动画设计的软件介绍(观测点)
数字动画设计中的新技术(观测点)
数字动画的概念、类型等基础知识(重点)
数字动画产业的发展及未来展望(难点)
实验8:数字产品造型设计训练
什么是数字产品(观测点)
数字产品造型的设计方法(观测点)
可对标优秀数字产品的案例(重点)
数字产品造型设计方案的撰写(难点)
9
实验9:期末考核(命题+非命题)
3.作品集中汇报展示(综合评价=小组互评+小组自评+专家评价)。
(一)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表4-1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
课程
目标
考核内容
所属
学习项目
考核
占比
1.实验1-3创作与训练(3选2)
授课与练习
30%
平时成绩(3次平时作业)、期末成绩(1次结课作业)
2.实验4-5创作与训练(2选1)
3.实验6-8创作与训练(3选1)
1.固定命题创作
期末
综合考核
2.创作价值与意义
1.非固定命题创作
课程目标4/5
1.合作能力
学习态度
学习表现
10%
2.沟通能力
3.学习态度
4.学习表现
表4-2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关系
考核占比
平时成绩比例60%
期末成绩或学科比赛项目比例40%
30%=30%*60%+30%*40%
10%=10%*60%+10%*40%
(二)成绩评定
《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况、学习互动表现、实验作业质量的完成效果、实操能力运用、创作构思训练、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属专业能力实践课程,平时成绩完成3个作品创作训练(1-5人一组或个人一组),期末成绩完成1个作品(2-5人一组或个人一组)。平时训练和期末考核分别采取主题命题和非命题方式,需小组独立完成。
1.平时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100%)=学习态度情况(10%)+学习互动表现(20%)+实验作业质量(70%)
学习态度情况:平时考勤和课后学习自觉性
学习互动表现:它包含课堂参与度及积极性
实验作业质量:创作作品质量与团队合作性
2.期末成绩评定
期末成绩(100%)=命题作品设计1(100%)或自命题作品设计2(100%)
期末成绩通过综合考察小组学生团队意识和分工后独立完成创作的质量效果,来评判学生创作的综合能力。期末作业是否按要求及时上交,创作的立意度、表现力、传播力、细节处理、创作难易度以及艺术表达、是否围绕命题展开、创意价值和现实意义等因素,都是作为期末成绩的评定依据。
3.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
评分标准
表5评分标准(非试卷考核项目)
项目
优秀
(100>x≥90)
良好
(90>x≥80)
中等
(80>x≥70)
及格
(70>x≥60)
不及格
(x<60)
作品
创作
本课程大纲依据2023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系(教研室)讨论制定,传媒学院院(部)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自2023级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