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时投射到文化领域,一批陌生的观念迅速卷入雅俗之辩。“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代表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精英。脱离阶级形成的文化对立之后,雅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畴开始重新组织。
通俗文化可以追溯至工业化与都市化,二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劳动的基础,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以及机械化与异化的工厂劳动动摇和侵蚀了古老的社会结构与价值结构,心理与道德的认同感正在消失,这时的“个体就很容易受大众媒介和通俗文化这样的核心公共机构的操纵和利用。”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异于古典社会,而且,市场经济将向文化消费提供发达的商业网络。这个意义上,一些批评家力图更为严格地区分“通俗”与“民间”——譬如“通俗文学”之中再度派生出“民间文学”概念。现代性降临对于文化生产与消费形成不可忽略的后果。一种观点认为,“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别的标志是生产者。“通俗文学”生产者是作家个体——他们同时享受知识产权获取的经济报酬;“民间文学”多半是民间无名氏的集体创作,并且按照传统的民间社会脉络传播,诸如瓦舍勾栏的说书演唱、乡村祭祀之际的社戏以及市井之间的道听途说。
围绕大众、启蒙、阶级、市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同时表明,20世纪之后的雅俗之辩远比古典社会激烈。不同的审美趣味不仅带动强大的文化风尚,而且内在地嵌入社会组织,深刻地影响社会阶层的互动。所以,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并不是逐渐统一于某种理论规范,而是与社会背景紧密互动,波谲云诡。约翰·斯道雷发现:“那些想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区别辩解的人,一般来说总会坚持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绝对清楚的”,“而且,这种区别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俗之辩。每一个历史阶段对于雅俗的重新理解,往往表明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正在重新建立联系。这个意义上,雅俗之辩始终是文化参与历史的见证。
雅俗概念之所以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由于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A.阶级概念的相互关联与市场经济促使“新时期”文学领域发生了激烈的雅俗之辩。
B.工业化与都市化是通俗文化产生的两个重要因素,至今对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影响。
C.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受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两种美学的影响。
D.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虽然存在着激烈争辩,但不一定会逐渐统一于某种理论规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应该派生出“民间文学”,两者的内涵与所指的范围都不相同。
B.80年代后期对于金庸及其作品的不同评判,表明批评家只能依据自己的标准评定。
C.“畅销书”揭示了“俗”与市场的联系,人们不再只谈审美趣味而讳言经济效益。
D.对“雅”或“俗”文化的追求要适度,否则会抑制作者个性的张扬与独创能力的提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明代归有光的《白庵程翁八十寿序》提到程白庵以经商致富时,表明了士与商已经相融。
B.清代毛奇龄的《古乐复兴录》用历史上以俗入雅的音乐现象说明“尊古贱今”观念不可取。
C.清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雅》指出能体察领会到静、远、澹、逸四字,有雅正之风,则各种俗态可尽除,达到大雅之境。
D.《陈辅之诗话》中记载宋代王安石感慨唐代诗人的辉煌成就给宋代文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作为一篇学术论文,作者透过经济、市场、艺术、传媒等众多领域进行条分缕析,阐释了自己的雅俗之辩。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沱沱河上空的银河杜文娟
2003年青藏铁路正在加紧修建,格尔木是火车的终点站。这里也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物资转运站。过了昆仑山口,植被逐渐稀疏,雪线愈加走低。同车一位男士指着路边一簇小草,说这草估计有二十岁的草龄。我惊得连连追问,不会吧,不会吧,不过二十公分高的草呀,怎么那样苍老,不是一岁一枯荣吗?有人开始头晕,有人开始吸氧,无人应和我的感慨。
那一夜,我看到了车灯组成的长龙,在黛色和苍白的地平线上蜿蜒起伏,忽明忽暗。青藏公路沿线没有路灯,长途汽车需要停歇,乘客与司机在广袤单调的荒芜雪原行驶容易疲劳,于是日行夜宿成为可能。车刚停稳,原本萎靡无力的乘客呼啦啦下车,纷纷往昏暗的土坯房里钻。睡不着的我摸索着走出土坯房。餐厅的灯还亮着,电视上正在播放藏语版的《西游记》,孙悟空正在翻筋斗。
①沱沱河,是孙悟空和玄奘都没到过的地方。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银河,流淌在地球第三极上空的银河,其间的星辰原来如此纷繁浩瀚。那种势不可当的亘古又年轻的力量,令我久久地震惊和惶惑。如果,如果我是一颗星星,一定被裹挟着去往远方,或前程似锦,或水深火热。如果那银河断崖式下跌,瀑布一样俯冲进沱沱河,我站立的桥梁绝对灰飞烟灭,来有影,去无踪。而时光总是一意孤行,春华秋实,我行我素,不会因为谁的青睐而停歇半分。
银河下的沱沱河水,散漫地流淌,白亮亮明晃晃,分不清哪边是上游,哪边是下游,既看不清水深,也望不到岸阔。静静去听,几乎没有水声,反倒是风声叱咤,成为空旷间的主宰。
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土坎下,一只灰头土脸的羊子歪着脑袋,仰起脖子,依偎在泥土上,微闭双眼,轻启小嘴,迎接坎上草皮滴落的水珠。羊子的随性惬意,唤醒我初做母亲的记忆,孩子不就是这样吸吮乳汁的吗?④忽而醒了,微眯双眼,张一张小嘴,含一口,忽而入梦,安静恬适。生命不就是这样延续的吗?我肯定也是这样吮吸过母亲乳汁的,母亲也是这样将外婆当作温暖港湾、生命的出发地的。神秘的流星、顽强的小草、小小的羊子,都和人类一样,共同享受宇宙万物的哺育和加持,生生不息,绵延万年。那一刻,思绪绵密悠长。三江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最初一片雪花、一枚晨露、一条水线、一道彩虹,这一切,汇成了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河、川江、荆江、扬子江。如同一个人有多个昵称、乳名、笔名,而只有一个本名,在国际上,她们只有一个名字:长江。
就这样,毫无提防地,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江河之源的风花雪月,爱怜每一个生命,珍惜每一缕感受,也由此开启了此后长达近二十年的青藏之旅。
(节选自《散文》2023年第1期,有删改)
B.桥头立着的刻有“沱沱河大桥”的那块石碑,老旧窄小,可见沱沱河比长江历史更悠久,是长江的源头。
C.“我”由浩瀚的银河想到时光不会因为谁的青睐而停歇半分,因为“我”正在为青春不再而感到悲伤。
D.结尾一段,作者利索地收束了全文,其中“长达近二十年的青藏之旅”又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7.下列对画线的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照应上文的《西游记》,引出“沱沱河”这一地名,突出了此处地势偏远的特点。
B.②句运用了比喻,将银河中的星星比作江河湖海中的漩涡,生动形象,极具画面感。
C.③句一一罗列事物,符合观察的规律,同时这种罗列形成了一种张力十足的语言气势。
8.沱沱河上空的银河给“我”带来了什么感受?请简要分析。(5分)
9.杜文娟在采访中曾说,生命禁区中的所有生灵,都稀缺而珍贵,要通过细致描写,赋予生命之上的意义。请分析这种理念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节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
材料二:
(节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殷既灭A矣B天下宗C周D彼二子E乃独耻F食其粟G饿死H而不顾
A.言,说,与《扬州慢(淮左名都)》“犹厌言兵”中“言”字的意思相同。
B.尤,最、更,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相同。
C.固,本来,与《离骚(节选)》“固时俗之工巧兮”中“固”字的意思不同。
D.使,假如,假使,与《项脊轩志》“使不上漏”中“使”字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韩愈看来,伯夷反对伐纣和耻食周粟之举,不仅是符合“义”的特立独行,更是深明君臣大义的臣下对“道”统的崇奉和维护。
B.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
D.王安石认为,伯夷是姜太公一类的人物,不满商纣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时期并辅佐他,其功劳成就将和姜太公差不多。
13.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2)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14.下图是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①,不学荆州利木奴②。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楚客: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皇树:橘树。②木奴:柑橘的果实。《水经注》载,三国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在武陵种柑千株,把柑树看作奴仆,以之谋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同以种树为题材,本诗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的写作背景和主旨却不同。
B.首联出句强调“手种”和株数,对句中“新”与“遍”则表现春天柑叶的茂盛。
C.颔联作者将复杂感情倾注于两个典故,形式对称,内容婉转,能引发读者联想。
D.尾联“坐待”即“慢慢等待”,诗人直抒胸臆,用平和、质朴的语言抒发感慨。
16.苏东坡评价柳宗元的诗“寄至味于淡泊”,结合这首诗的颈联,说说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表达自己外无近亲、内无童仆的境况,以表示无人照顾祖母,故自己不能远离为官。
(2)鲍照面对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以水喻人,写人之贵贱穷通各有不同的句子是“,”。
(3)在独处时,我们可以如归有光一般,体味“借书满架,,冥然兀坐,”的自在;也可以如陶潜一般,感知“,门虽设而常关”的自得。(填写任意两处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湖北的春运期间,一场()的暴雪让原本繁忙的高铁线路陷入了停滞。一列列原本满载着()的乘客的列车,不得不停在铁轨上,等待风雪的过去。乘客的回家梦陡然被冰冻,抱怨和失望如漫天大雪纷纷扬扬。然而,就在这冰天雪地的绝望荒原上,一列列绿皮火车却迎着风雪向他们奔驰而来。这是来自“春天”的火车,“换乘”他们回家的梦,融化他们冰冻的心。乘客们不禁感慨道:“(),无比温暖!”这不仅仅是对那一列列绿皮火车的赞美,更是对在这场考验中,每一个()的铁路工作人员的致敬。
当高铁列车因为暴雪而无法正常运行时,绿皮火车成为了春运的主力。它穿越风雪,驶过山川,将人们带回家。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绿皮火车成为春运的象征,同时也引发了【甲】。
在现代化的浪潮下,我们是否应该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绿皮火车【丙】,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坚守和奉献,代表着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维护。
为什么高铁上的人很安静,而火车上的人却是叽叽喳喳的?有这样一个高赞的回答:因为高铁坐的是“儿女”,火车坐的是“父母”;(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高铁很快,快的让你记不起邻座的样子,火车很慢,慢到你可以听一个人讲完他的一生。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19.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0.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点的“而”与“他虽然年纪小,而思维成熟”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B.加点的“则”与“如果不努力学习,则会落后”中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
C.加点的“也”与“即使老师不在,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中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
D.加点的“与”与“一个人的学识与能力同等重要”中的“与”意义和用法相同。
21.请在【甲】【乙】【丙】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22.高铁与绿皮火车,引发我们许多的感悟,请以“高铁是……,火车是……”为句式,在文中画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字数基本相同,内容符合文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人工智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最后一段的观点是雅俗概念之所以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由于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强调的是雅俗之辩的产生原因。A.说的是文化生产者“士”“商”的融合,是雅俗之辩的产生原因。B.说的是正确对待古代文化,是雅俗之辩的产生原因。C.说的是审美趣味,是雅俗之辩的产生原因。D.流露出宋人面对唐诗高超成就的压力和焦虑心理,与雅俗之辩的产生原因无关。故选D
4.C【解析】本题考查论证特点的能力。C项“以约翰·斯道雷为例进行了有力的举例论证”错误,文中引用约翰·斯道雷的名言证明雅俗之辩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是引用论证。
5.①时代性(历史性)。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对于雅俗的理解,人们的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有一定的联系。②长期性(持久性)。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俗之辩,雅俗概念会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③广泛性(普遍性)。从社会各个领域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6.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失望”过度解读,“无人应和我的感慨”“萎靡无力的乘客”等只是一种日常叙述,并没有特别表达作者对同行人的失望之情。B.“可见沱沱河比长江历史更悠久,是长江的源头”错误,老旧窄小的石碑无法得出沱沱河比长江历史更悠久的结论,只能说明沱沱河的石碑比长江那块石碑修建得更早。C.“'我’正在为青春不再而感到悲伤”错误,只能说明“我”由银河联想到时光的流逝。故选D。
7.B【解析】本题查对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B.“运用了比喻,将银河中的星星比作江河湖海中的漩涡”错误,②句星星的形状和江河湖海中的漩涡形状相似,并不是把星星比作了漩涡,所以没有运用比喻。故选B。
8.①“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银河,星辰纷繁浩瀚,这种亘古又年轻的力量使“我”震惊;②宇宙星辰的浩大引发了“我”对被裹挟、灰飞烟灭和时光流逝的联想,使“我”惶恐。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和梳理能力。
文中,“令我久久地震惊和惶惑”是银河给“我”带来的感受,但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考生则需要答出“震惊”和“惶恐”分别形成的原因。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银河”“其间的星辰原来如此纷繁浩瀚”“那种势不可当的亘古又年轻的力量”等句子可以解释“我”震惊的原因,“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银河,星辰纷繁浩瀚,这种亘古又年轻的力量使“我”震惊;
“如果我是一颗星星,一定被裹挟着去往远方”“如果那银河断崖式下跌,瀑布一样俯冲进沱沱河,我站立的桥梁绝对灰飞烟灭”“而时光总是一意孤行”“不会因为谁的青睐而停歇半分”等联想是“我”惶恐的原因,宇宙星辰的浩大引发了“我”对被裹挟、灰飞烟灭和时光流逝的联想,使“我”惶恐。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主题、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依据题干,可以找到三个作答关键词:“生灵”“细致描写”“生命之上的意义”。“生灵”指明对象,是有生命的事物,可选小草、花朵、羊子等;“细致描写”指明艺术手法;“生命之上的意义”考查主题思想。
“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土坎下,一只灰头土脸的羊子歪着脑袋,仰起脖子,依偎在泥土上,微闭双眼,轻启小嘴,迎接坎上草皮滴落的水珠”,运用动作细节描写,“歪着、仰起、依偎、微闭、轻启”等,细致生动刻画羊子喝水时随性惬意的神态。
“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土坎下,一只灰头土脸的羊子……迎接坎上草皮滴落的水珠……孩子不就是这样吸吮乳汁的吗”“顽强的小草、小小的羊子,都和人类一样,共同享受宇宙万物的哺育和加持,生生不息,绵延万年。那一刻,思绪绵密悠长”,小草和花朵因河水的滋润而有生机有灵气,羊子吮吸水珠正如孩子吮吸乳汁,水滋润了万物、延续了生命,作者由小草、花朵和羊子等联想到了江河之源的意义,正是因为水的哺育,生命才得以延续。宇宙万物在水的哺育和加持下,生生不息,延绵万年。
10.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朝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回头。“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B处断开;“彼二子”为后面部分的主语,“耻”为意动用法,“耻食其粟”即以食其粟为耻,“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句意完整,其前D处与其后G处应断开。其它地方不用断开。故选BDG。
1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说”的意思。句意:由此说来。/(劫后幸存的人们)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兵事。
B.正确。都带有“最、更”之意。句意: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何况臣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
C.错误,二者意思相同。都是“本来”的意思。句意:本来已经是高龄老人了。/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
D.正确。假如,假使/使……(怎么样)。句意:假使伯夷不死。/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故选C。
B.“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错误,由原文“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可知,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的是对殷商以及武王伐纣的态度。故选B。
13.(1)天下归周后,伯夷却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诗歌。(2)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宗”,归,归顺;“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义”,坚持君臣之义。(2)“相”,辅佐;“出”,拯救出来;“元元”,百姓。
14.①孔孟;②叩马而谏,耻食周粟;③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
②由原文“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可知,此处是司马迁对伯夷的记述,呼应前文“偏见独识”,故此处应填:叩马而谏,耻食周粟;
③由原文“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可知,作者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
参考译文:
读书人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相信道义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人。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顾虑(别人看法)的人。(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了。当殷商要灭亡,周要兴盛时,(殷纣王之兄)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二人,认为他们不该这样做。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朝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回头。由此说来,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不过是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道义并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罢了。
1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坐待’即'慢慢等待’”错误,“坐待”即“能待”。诗人感伤自己也许迁谪的日子要很久,要在这里待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果实味道。实际上,诗人是徒劳等待归京,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去,内心是无奈的。诗人也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贬谪之情。故选D。
16.诗人运用想象、比喻,描绘了一幅柑树花开时芳香四溢,如“喷雪”一般,收获时果实如“垂珠”的动人景象,抒发了对于柑树开花结果的喜悦,也委婉表达了对未来前途未卜的担忧。语言质朴,娓娓道来,用简朴平静的语言表达深刻丰富的思想,给予读者无穷的回味。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风格和思想感情的能力。颈联的意思是: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待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诗句语言平和,语调平缓,感情似乎也平淡无波。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既有对看到柑橘开花结果的向往、期盼之情,也有对未来前途未卜的担忧,感情复杂,意味深远。
17.(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3)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园日涉以成趣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期、僮、泻、偃、籁等。
18.②“发展”后加“问题”⑤“并且”改为“但是”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成分残缺,“发展”后缺少必要的宾语中心语,可以在“发展”后加“问题”。⑤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前文是转折关系,可以将“并且”改为“但是”。
19.①突如其来②归心似箭③雪中送炭④恪尽职守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原本繁忙的高铁线路陷入了停滞”可知,这场“暴雪”来得太意外,可填“突如其来”。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②处,这是春运期间,乘客都有急迫的心情归家,结合后文“乘客的回家梦陡然被冰冻”,也可推断此处可填“归心似箭”。归心似箭:形容想回家或返回原地的心情十分急切。③处,根据前文“绝望荒原上,一列列绿皮火车却迎着风雪”,可知绿皮火车解了乘客的燃眉之急,圆了他们的“归家梦”,故可填“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④处,突出铁路工作人员冒着风雪坚守在岗位上的高贵精神和品质,可填“恪尽职守”。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20.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辨析词语的能力。A.错误。不同,“而”,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B.错误。不同,“则”,连词,表对比;连词,表因果。C.错误。不同,“也”,副词,表示同样;副词,和“即使”搭配,表让步。D.正确。相同,两个“与”都是连词。故选D。
21.甲: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乙:高铁票价昂贵,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丙: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此处是过渡句,“同时”已经照应了前文,该填的内容是总括后文具体的思考,结合后文“现代交通工具”“对传统生活的回忆”“在现代化的浪潮下”等内容,可总结为引发的是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所以此处可以填: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乙处,句式上应该和分号后“高铁的速度过快,让人们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一致;结合后文“票价相对便宜,让更多的人能够承担得起”,可知高铁票价不便宜,很多人不能承担得起。所以此处可以填:高铁票价昂贵,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丙处,根据“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可知此处是递进关系,可用“不仅”和“更”搭配;根据前文“而绿皮火车,则是一种传统的交通工具”,可知绿皮火车本质上是交通工具。所以此处可以填: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
22.示例:(1)高铁是理想火车是归途(2)高铁是中国速度火车是中国温度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句式上,此处两个分号处的句子,和前文“高铁坐的是'儿女’,火车坐的是'父母’”形成并列,应该用“高铁是……,火车是……”的句式续写。
内容上,前文的“女儿”“父母”并列、对应,回顾、照应了高铁和火车分别象征的“现代与传统”,巧妙而意蕴深刻。
续写时,可在“女儿”“父母”的基础上,用“理想”“归途”,进一步指向高铁和火车的归所,即“高铁是理想,火车是归途”。
而后再进行升华,指出高铁象征的是中国速度,而火车则蕴藉着中国温度,即“高铁是中国速度,火车是中国温度”。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1.理解主题:题目引导我们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与可能失去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可以探讨失去的可能是人类的某些独特能力,如创造力、情感交流等,也可以是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或价值观。立意时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对科技发展的辩证思考。
2.识别关键词: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和系统,用于实现某些具有智能特征的任务。人工智能主要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新的东西”:指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和进步。
“失去”:指因人工智能的介入而可能遭受的损失或影响。
3.确定题目类型:这是一个偏议论性质的题目,需要提出观点并用论据支持。当然此题目也可以写成复杂记叙文。
4.理解隐含要求:题目要求“深入思考”,意味着需要提供深入的分析和有见地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表面现象的描述。
立意:
(1)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
(2)合理运用人工智能。
(3)巧用善用,莫役于人工智能。
例文:
人工智能:便利与牺牲的天平
在21世纪的今天,人工智能(AI)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家庭到工作,从教育到娱乐,AI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能力,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正如古人所言,“得之桑榆,失之东隅”,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可能的损失。
以智能家居为例,这些设备通过学习用户行为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生活舒适度,但便利的背后是大量用户数据的收集。2019年,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因“偶然”录制并发送用户私人对话引发隐私泄露争议。这提醒我们,在享受智能设备带来的便利时,我们的隐私可能正悄然流失。
AI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挑战。以制造业为例,自动化生产线减少了对传统工人的需求。例如,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就使用了AGV来取代人力搬运工。尽管AI为某些行业创造新就业机会,但失业风险仍存在,特别是对那些缺乏转型能力的工人。
随着AI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手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这些技术进行日常沟通。然而,这种便利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例如,年轻人可能更愿意与Siri聊天,而不是与家人或朋友面对面交流。这种趋势可能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甚至加剧社会孤立现象。
AI的决策辅助功能在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人类决策能力的退化。学生可能过度依赖在线作业助手完成作业,而不是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长期依赖AI的决策,可能会削弱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AI的决策过程往往缺乏透明度,这引发了关于道德和责任的讨论。Uber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时意外撞死行人,激起AI伦理责任热议。AI决策出错,责任归属谁?是开发者、用户还是AI系统本身?这些问题尚无定论,但它们对社会的道德和法律体系提出了挑战。
总之,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拒绝AI带来的进步,但同时也需要采取措施,以确保这些技术的发展能够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我们的负担。这需要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保护我们的隐私、就业、社交和决策能力,同时明确道德和责任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