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你喜欢我吗?”憨态可掬的大白点了点头,紧接着,身穿蓝色泳衣的驯养师骑在一头白鲸身上从蓝色水面一跃而上,溅起了欢乐的水花,这条只有十五秒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27.9万的点赞,看得出来,视频中的驯养师喜爱白鲸的程度,就像配文说的一样真挚而热烈:“如果现在去见你,我会踏着风浪,奋不顾身地跑向你。”
短视频账号主人名叫孙恺阳,是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的驯养师。他带的白鲸编号三号,别称“三哥”。正值暑期,游客蜂拥,白鲸表演几乎场场爆满,再加上轮流值夜班,能约到孙恺阳并不容易,在接受访谈前的20个小时,孙恺阳与“三哥”刚刚完成了一场海洋之心的表演,他回到更衣室收拾停当,便无缝衔接到了值夜班的工作当中。
“要通宵,一个小时起来巡逻一次,保证白鲸状态良好,无异样。”孙恺阳说,白鲸虽是大型海洋动物,但照料它们和照料宠物类似,要料理生活、关照情绪、24小时陪伴,这些都是驯养师的职责所在。“我从小看见水就走不动道儿,特别喜爱海洋动物,工作两年,我一直遵循师傅说的话,耐心、爱心以及打心底的热爱。”谈及职业选择,这位1994年的大男孩笑着说,能把爱好变成职业,是我这辈子的幸运。
2017年毕业季,孙恺阳拿到了吉林建筑大学的毕业证书,站在择业的十字路口,周围同学大多应聘到热电厂按部就班地工作,但这似乎并不是孙恺阳想要的生活。“大四我去实习过,打心底里不喜欢。”
毕业后不久,在一次与HR的攀谈中,孙恺阳遇到了人生第一次命运的转折。“长春一个HR推荐我白鲸驯养师这行,说全国比较稀缺,问我想不想试试,我当时就答应了。”很快,孙恺阳通过了面试,成为了长春一家海洋馆的实习驯养师,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放弃了“铁饭碗”,走上另一条精彩职业道路。
“我从零起步,熟悉动物的习性、作息、饮食、情绪,驯养师的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早晨上班后,孙恺阳是“厨师”,因为东北的冬天很冷,饵料很容易冻住,每天下班前他都需要把饵料提前准备好,第二天用温水泡至常温,化开后的饵料不能整块喂食。比如,白鲸吃的鱼块要去头、去内脏,切两三刀;海狮嘴不大,要切五六刀,再把鱼肚子去掉;如果碰上发情期,动物会有厌食的情况,就需要及时观察,少量喂食。
就这样,孙恺阳一路东进,闯荡上海,在上海工作一年多,孙恺阳从水上表演转到了水下表演,由于水下表演是专业自由潜水,要求驯养师只带面镜,完成三四十秒的憋气,为此刚开始并不适应的孙恺阳也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在日夜训练一个月后,他终于登上了聚光灯下的舞台。
拉花大师马皓月:“北漂”闯出来的冠军
“咖啡师就是服务员。”
与白鲸驯养师的职业神秘感不同,来自河北保定的咖啡师马皓月每每听到别人对这个职业的偏见,总是淡然一笑。20岁入行,7年北漂摸爬滚打,从一个不知名的叛逆少年,到斩获冠军的拉花大师,再到一名学院派咖啡老师,别人的偏见早已无法左右他的选择,这个90后小伙子,反倒逐渐在自己的职业领地,成长为一株人人艳羡的向日葵。
“高中毕业那年,家人一听到我要去学做咖啡,第一反应就是不靠谱。”马皓月向《新民周刊》谈及职业选择时,回忆起当时周遭的不解与质疑。那一年,马皓月刚满20岁,叛逆的他拒绝了家人安排的“常规人生”,带上六千块钱毅然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外出闯荡。痴迷于做咖啡的他,花了三千元租房子,剩下的钱用来报名一家咖啡培训机构。
培训课堂上,他第一次接触到拉花、手冲,由于勤奋好学、悟性不错,马皓月三个月后便顺利出师,之后,他应聘到北京市中心一家咖啡馆工作。在两年多的实践中,马皓月发现咖啡师不止是做好咖啡,还要了解咖啡豆的品种、产地、萃取方式,以及怎么更好地服务客人。“咖啡文化是个舶来品,当我不懂时,就会去看书,搜资料。”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蛰伏了三年的马皓月,终于获得了一次崭露头角的机会。2016年6月,他报名参加了中国意大利咖啡拉花艺术大赛,抱着锻炼一下的态度,马皓月超常发挥,拿下季军,寓意无所畏惧的拉花作品《野牛》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名次给了我极大的认可,从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拿冠军。”
终于,在2017年中国意大利咖啡拉花艺术大赛上,马皓月以“春暖花开、日出夕阳”的意境作品,斩获了中国区冠军。比赛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他特意准备的:5分钟赛前讲述,也会做精心设计;器具上,会买不同刷子做清洁度实验。
从那天起,马皓月的人生仿佛踏上了快车道,家人不再认为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作为冠军选手,他还经常出没在专业评审的位置上。越来越多的行业资源向马皓月聚拢,但这个80后的小伙子,并没有想着如何去开店赚钱,而是选择沉淀自己。
“通过远程教育,拿到了一个大专文凭,投入到另一个全新的身份——北京西点西餐学院的咖啡老师。咖啡手艺需要传承,人们对咖啡师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我会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永远不要轻言放弃。”
板凳师傅汪伟:用手艺记录故事
修理东西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汪师傅“用泡面修复物品”的技术,不仅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90后干了件大事”,还被国外网友戏称为“古老的东方秘术”。
“板凳师傅”本名叫汪伟,今年29岁,来自安徽,外出务工多年,之前端过盘子、干过客服,他也没想到,两个月便学会的家具维修手艺竟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接受采访前三个小时,汪伟刚刚结束了一场“教你修东西”的直播,只见屏幕上,他熟练地捏碎一包方便面,在破洞的木板上,撒均、涂胶、磨平、上漆,几分钟后木板完好如初,这场直播收获了百万网友认可与点赞。
汪伟说,“家具修复师”其实就是家庭装修的收尾工作,主要针对木制家具、瓷器等局部破损进行维修,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职业。修复方法主要分两步,第一步用木粉、原子灰等材料对凹坑填充,胶水固定,打磨光滑,第二步是用特定颜料调出家具原色,再进行固封。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干,认为不体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尝试着用了新的修复方法。”汪伟告诉《新民周刊》,有一次顾客要求修复床头柜时,板凳师傅正在吃方便面,于是他突发奇想:能否用方便面的粉末代替木粉、原子灰,修理床头柜的凹坑?经过试验,这样的方式确实可行。
板凳师傅的做法,就是把第一步中的木粉、原子灰等专门材料,换成了泡面、饼干之类容易捏成粉末的食材。由于特制胶水的包裹和油漆的封固,这些起到固定作用的食材不会变质腐烂,修理后能达到的成果跟传统材料一致,还不会有甲醛等化学品污染的隐患,可以说是既方便又环保了。
在网友眼中,汪伟像是给了这些物品第二次生命:“没有什么是板凳师傅一块泡面修不明白的”“看完了师傅用泡面修东西,我觉得自己吃泡面都是在浪费”。如今每天都有人在抖音上私信板凳师傅,请他帮忙修理一些对自己很有意义的重要东西。
汪伟说,作为一个手艺人,入行八年,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到别人,是他的荣幸。“修复时不要把它当作一个物件去修,把它当成一种信念去维修,这样你的手艺会越来越好。”在汪伟的主页,记者发现一条板凳学府的视频,视频中有十几人在学习修理技术。据了解,板凳学府开办于2018年10月,是汪伟创办的培训机构。
目前已经有二三十名学员从全国各地前往青岛学习维修手艺。汪伟的“得意门生”邓田田告诉记者,为了学习手艺他从贵州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山东。经过10多天的培训,他已经可以进行木质、皮革、大理石以及陶瓷用品的基础修复。
汪伟说,他的愿望是让更多学员能学会最基础的手艺,养活自己的家庭,让更多人和自己一样靠着这门手艺自力更生。在结束访谈时,汪伟一再传达一个朴素的观念。“我不是网红,我是手艺人。我常常教导学员,做手艺人先不要想着挣多少钱,先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手艺值钱,不要只想着学着玩玩,先学会踏踏实实地修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