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雅士在文化与艺术上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
了而这水乳交融的状态,而作为极具代表的古典舞就是在传统文化的
启迪之下不断孕育而成,其结构、动作、造型、意境等深受传统文化
影响,在观众的审美意识中,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诗性特征呈现出异
曲同工之妙。本文通过眼界汉唐古典舞《桃夭》的结构、动作、造型
来深入分析探索中国古典舞作品的诗性审美意境。
一、作品介绍
舞蹈《桃夭》取材于同名诗篇《诗经·周南·桃夭》,由王舸等
人改编,是汉唐舞的代表作品,其特点是着力刻画群体的剪影,让某
个时期某个特定群体的风姿跃然于舞台之上。《桃夭》表达出了对桃
花繁茂呈现出的一片欣荣之意,用词简单,表达方式轻快活泼,作者
用桃的拟人化来刻画一个女人婚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诗歌和句子
中,几句话衬托出一种愉快的气氛。这不仅可以让听众感受到快乐的
气氛,还可以让听众记住甚至默默地跟着歌唱。《桃夭》作为汉唐时
期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之一,不仅向观众传达了诗中所蕴含的丰富
思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汉唐舞蹈的特点和风格。
汉唐舞蹈是以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支柱,以汉唐为代表,
尤其是戏曲舞蹈为代表,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古典
舞蹈流派。汉唐舞蹈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洗礼和文化熏陶之后,在汉
唐历史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现代特色的中国古
典舞蹈流派。汉唐时期,人们把舞蹈视为一种民族文化。他们抓住古
人留下的一些舞蹈形象,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开拓创
新,逐步融入到文化中。在文化上,我们可以感知和把握舞蹈所传达
的趣味和美学,将文化、艺术和传统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开辟出一
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汉唐舞蹈艺术之路。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文化的熏
陶,中国古典舞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首先是结构,从整体上看,《桃夭》采用了复三部结构,即引子、
首部、中部和再现部。引子是一个由两个舞蹈句子(a+b)组成的舞
蹈结构,舞蹈句a是两组动作的比较。一组是三人舞组,另一组是水
平舞组。三人模型所呈现的女孩静态优美的形象与舞台上集体舞投掷
袖子的动态形象有着强烈的对比。舞蹈句b主要通过组态聚类、闪烁
和形成成分的比较来构建,并动态增强。《桃夭》的结构体现了节奏
的循环变化(慢-快-慢-快)的审美效果,而舞蹈材料则呈现出封闭完
整的审美效果,这与《诗经·周南·桃夭》的段落结构相辅相成。
其次是造型,作品《桃夭》的造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翘袖折腰和
各种抛袖甩袖的造型及变体去反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形象。
其中,腰部和袖子的动作充分体现了女孩的美丽形象。在群体形式上,
通过对不同舞蹈群体的动作和不同空间形式的比较,创造出丰富多彩
的审美画面。
最后是动作,《桃夭》主要运用中国古典舞蹈动作元素进行创作,
并着重运用抛袖、甩袖、垂袖等等动作,以完善女孩优美的姿态和活
泼的性格特征。这部作品的动作元素简洁统一,同时又赋予它许多变
化,因此具有非常正式的审美感受。其中,抛袖有多种变形,包括各
个方位的抛袖和各种腰肢腿部动作的抛袖结合;甩袖主要有立圆甩
袖、花式甩袖、以及高低位甩袖。垂袖的动作则配合不同的手位来展
示,主要有高位垂袖、提肘垂袖、探手垂袖等。
三、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舞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立以来,虽然只发展了几十
年,但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
征。在这里,动作作曲的画面表现和舞蹈动作作曲中不可缺少的音乐
旋律都属于舞蹈艺术形式结构的外在形式,而诗性特征主要指舞蹈的
内在意境,这种意境是对舞蹈形式的蕴含和深层意义的深入感受。
舞中有诗,“诗”的艺术境界。古代乐舞原本是是诗、乐、舞的
结合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逐渐变得丰富而精致,三者渐渐背
道而驰。然而,诗歌、音乐、舞蹈等都产生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产
生了高度整合的形象外部情境美。追求意境美是艺术的审美追求和理
想。意境是情感与景物的交融,是客观与主观概念的完美结合。在《桃
夭》中,观众能够感受到的舞蹈情韵之间的诗情画意。优美的音乐响
起,三位艳美的女子那动人的回眸一笑透出丝丝羞涩,尽显待嫁少女
的怀春与羞涩,那舞动的妖娆身姿,让人感叹少女的魅力。紧接着一
群女子款款而上,她们轻盈跳跃着,如同舞台上的桃之精灵一般。音
乐也从优美向欢快逐渐转变,一群艳美的少女们欢快地舞动着,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