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古八景之一的“白云剑迹”早已无存,所幸吕仙的诗文被收录进古志书中。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蒋辉通讯员李盛藻
在中国民间,吕洞宾之名家喻户晓,这位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在宋代就被奉为全真教祖师。而让人浮想联翩的是,竹溪古八景之“古洞隐真”、“白云剑迹”的传说均与吕洞宾有关,难道吕洞宾真在竹溪修行过吗?
古洞隐真:
传吕纯阳于此修炼
竹溪县古八景之一的“古洞隐真”,在今城关镇郭家梁子村的覆船山东坡山腰上。该山由南向北延伸抵达竹溪河边,海拔500米左右。据清代《竹溪县志》记载:“隐真洞:在覆船山。多茂林修竹,昔人以古洞隐真为八景之一。”
据传该山终年常绿,林木青翠,苍绿欲滴,山丘起伏,多姿多态,群峰争雄,小河绕山,清泉四季长流,山水相映成趣,宛若画境。从覆船山脚逶迤而上,登层层石阶绕盘旋山径,可直登溪隐寺。古县志记载:“溪隐寺,在城西,寺后有一洞,即隐真洞,相传吕纯阳曾于此修炼。”如今,洞寺虽已损毁无存,但据古志书记载可知,“古洞隐真”乃一景色宜人之地。
处在山东坡半山腰上的溪隐寺,坐西南向东北,一院两进。前殿即院门,为三间四角二层亭楼式山门,门内乃天井,两旁为厢房客厅。过天井而入正殿,正殿为五间两层亭楼式,但高于前殿,左右各有一层禅堂和祖堂,四周围墙紧连。
寺后就是隐真洞,相传唐代吕洞宾曾隐居该洞修炼过。吕洞宾,号纯阳真人,故名隐真洞。据古志书记载,原洞口松杉掩蔽,洞内泉水淙淙,异常清幽。从志书图示中来看,溪水来自山后,并绕寺而行,山上茂林修竹,寺内殿堂巍峨。溪隐寺依山傍水与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极其协调,如同人间仙境,难怪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也被其吸引而在此修炼。
白云剑迹:
吕洞宾以剑划诗于岩
据《道统源流志》记载:“开山道教祖师,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山西蒲州永乐人。唐进士,隐终南山,遇正阳帝君,授以大道。”《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终南山即秦岭。”竹溪县位于秦岭南麓,亦有终南山一地名。古《竹溪县志》记载:“终南山,县南三百里,峰势插汉,佳处不让南山,然辟在庸中,人迹罕到,殊非士宦捷径地。”还记载:“洞宾口,县南二百八十里。”
今《竹溪地名志》记载:“洞宾口,丰溪公社(今镇)大屋场村东北1.5公里,海拔1084.2米。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此停留,故名。”从古县志和今地名志的记载来看,终南山与洞宾口在同一方位,且相距仅二十里地。
吕洞宾隐居之地是否就是竹溪之终南山,并停留于洞宾口,这些都无法考证。但水坪镇黄龙村白云岩,却留有吕洞宾以剑为笔赋诗山岩的遗迹,此事在明、清两代历修县志中都有记载。看来吕洞宾隐居竹溪一事并非空穴来风,“古洞隐真”的传说也并非子虚乌有。
“白云剑迹”又叫“云岩剑迹”,白云是指白云山。古县志记载:“白云山,县东二十里,山石磊坷如云,故名白云山。”白云山实际上是石灰石山,裸露的岩石因色泽青白,如同白云飘浮在石岩上,所以人们叫它白云岩,或白云山。白云山属喀斯特地貌,是一种自然景观。
白云山之所以成为竹溪县古八景之一,是因为它独有的两处人文景观。其一为白云寺,据旧志记载,该寺建于唐代,早在咸通元年(860)之前就已存在,是竹溪史载唐代三古刹之一,另两处为蒋家堰镇莲花寺、兵营镇银杏寺。
据旧志载述:“寺院一进两层,因建在山坡上,故有上、下殿之分。进山门即下殿,山门两边有向外斜伸出呈外八字形的两堵照墙。穿天井入上殿,上殿高大巍峨,为两层楼阁式建筑,两边厢房各若干间,四周围墙相连。寺院规模虽不大,但由于其面临清清溪水,背依磊磊云山,青山叠嶂,白云掩映,在古木丛林的隐藏下,显得格外幽深清静,确是修身养性的绝佳之地。
其后数百米就是另一处人文景观“剑迹”,“剑迹”即吕洞宾以剑作诗之处。古县志记载:“白云山,旧传仙人吕洞宾至此,以剑划诗于岩。”此诗在历修《竹溪县志》中均有记载,诗名《游白云寺》,诗云:“古木丛林号白云,高岩更去谒观音。路逢青嶂上头上,寺隐白云深处深。法鼓震开天地眼,飞轮推出圣凡心。时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岩海上寻。”此诗落款为吕岩。
历史上,真实的吕洞宾是什么样的呢?有史料考证称,吕洞宾是唐末五代时期河中府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唐朝懿宗咸通年间(860—873)进士,两次为县令。据《吕祖志》等档案资料记载,吕洞宾年少能熟读诗书,精通百家,屡试不第,直到64岁才考取进士。后弃儒学道,对道教理论颇有研究、创新和贡献。在宋代就已被道教全真派奉为北五祖之一,世称吕祖,纯阳祖师。
吕洞宾学道得成后,仗剑云游天下,除暴安良,社会影响极大,成为人们心目中与观世音、关圣帝一样齐名的神明。其足迹遍布中华,所以纪念他的殿、堂、观、庙也遍布全国。
两处古景
如今无处可寻
唐时,竹溪县名上庸县,属房陵郡。古房陵郡离唐都长安不远不近,距离适中,便于控制,故成为王公贵族们遭贬后的流放之地。为了不使他们脱离控制,就必须在长安和房陵、郧乡之间设置官道。秦至唐时在长安至汉中,汉中至房陵就一直设有官道。
唐时的竹溪(上庸)就是这条官道的必经之地,并设有县级驿馆,故较为繁荣。虽非通都大邑,但也是古都长安南出秦岭至楚地必由路上的一颗亮丽的珍珠。
吕洞宾出游必以古刹、大庙作为寻访拜谒的对象。当时的竹溪(上庸)寺庙众多,古刹林立,又是官道所经之地,无疑成为吕洞宾南出长安游至楚地的首选路径。所以吕洞宾于云游途中落脚白云寺,并留下一些遗迹也是极有可能的。
“古洞隐真”一景是竹溪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这里山环水绕,洞寺相映,如同仙境。可惜该景历经沧桑巨变,早已毁坏殆尽,残迹模糊,洞寺皆无。“白云剑迹”一景,今已不复存在。白云寺几度兴毁,虽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修,但在解放前又遭破坏。
解放后,白云寺作为黄龙粮店的仓库及营业用房至今,现上、下殿犹存,但殿内佛事用品却早已全无。加之白云寺乃土木建筑,自然损毁也很严重,作为千年古刹已是面目全非。“剑迹”处,吕仙的诗迹石刻早已无存,所幸的是诗文被历代修志者录入志书中而传承下来。
后人在“剑迹”处刻有的“南岩”和“吕仙洞宾纯阳游处”等几个石刻大字的遗迹,也因年代久远,在风霜雨雪的侵蚀下,终在2002年腊月因岩体崩塌而遭彻底摧毁。如今,两处古景只能作为历史回忆而永远留存于《竹溪县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