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集成的一部古书,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它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它的内容包括范围庞大,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以外,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此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山海经地图
整部《山海经》大约可分如下几部份:一.《五藏山经》,共五篇,约占全书二分之三以上;内容有关山川地理、祀神的典礼仪式和所用之物,间中叙写到诸山山神的形貌和神力。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yīng)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xiàn)则天下安宁。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猫猫),可以御凶。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嚻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yōu)水。其中多蠃(luó)母,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láng)馯(玕:gān)、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sháo)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摇-手](yǎo)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虫焉](yān)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fǔ),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举父。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一曰在焦侥东,捕鱼海中。
四.《荒经》,共五篇,内又分为《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内里记录了一些有关帝俊和黄帝(古代东西两大民族所奉祀的上帝)的神话。此经是保存神话资料最多和最原始的;大部份重要的神话材料几乎会萃在这裏,而这部份之写作时期可能比经中其他部份还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有小人国,名靖人。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kuí)。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jué)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