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反映上海外滩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大黄鱼''和''小黄鱼''这两个词。一开始我以为我说的是吃鱼。随着情节的发展,我意识到我说的是两种不同重量的金条。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所谓的''盛世金,乱世金'',即在动乱时期黄金是最受保护的商品,是硬通货。当我们看到这一点时,我们可能会问,中华民国的金条值多少钱?
大黄鱼''和''小黄鱼''这两个词是先从上海喊出来的。当时,大多数上海人不得不用金条按住盒子的底部,意思是在雨天买回这些藏品。
然而,中华民国的一斤相当于十六斤,五百克/十六的一斤或两斤,约三十一点二五克。大黄鱼''重十两,''小黄鱼''重一两。也就是说,今天的大黄鱼相当于三百一十二克,小黄鱼重三十一克。
很明显,在民国时期,''大大小小的黄鱼''不是普通人所能拥有的。我们不考虑文物收藏的价值,而是计算金条的价格。
最近,黄金猛涨,珠宝店一克黄金的价格是四百九十到五百元,所以三十一点二五×五百元,也就是说,当时''小黄鱼''的价格是15000元左右,对于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普通工人阶级来说,还可以在家里藏几个''小黄鱼''。
而''大黄鱼''的价格和重量是''小黄鱼''的10倍,也就是说,''大黄鱼''现在相当于155000元左右,几乎相当于一线和二线城市白领工人的年收入。
不应低估中华民国小黄鱼的购买力。在中华民国期间,一只小黄鱼可以在长江以南买两英亩好水田。五只小黄鱼可以在北京买一个普通的四合院。
鲁迅第二次在北京买房子的时候,他买了一个四合院,大约800元。当然,今天的北京四合院已经是一个很高的价格了,可以和上海的老洋房媲美。以1亿元的价格买一个院子,当年一家小黄鱼的购买力令人震惊。
然而,考虑到不同的时代,繁荣时期和动荡时期的住房价值本身是不可比拟的,在直接转换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见。
在全面抗日战争之前,一条''大黄鱼''相当于一千法国元。淞沪战争后,上海沦陷。由于物资短缺,日军的搜寻和掠夺,黄金价格一路飙升。
1942年3月,日本傀儡进行了货币改革,引发了证券市场的动荡。短短几天,一只''大黄鱼''就从14000元涨到了2万元,是抗日战争前的20倍。到5月底,黑市上一只''大黄鱼''的价格已经涨到4万元。
但这不是最高价格,在1943年,上海黑市黄金一度高达58000元,至今仍在热卖。在以法国货币和日本和伪日本发行的货币失去信用的情况下,黄金是最有价值的硬物。
后来因为黄字太露骨,黑市交易又把“大黄鱼”改称“加拉大”或“柴板”,成了江湖黑话了,只有行内人才听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