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前言:明天就是植树节了,当我们看到路边的参天大树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想,绿色的环境给我们的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生计呢?这是春天带给我们的希望,这是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人类带给自己的希望。植树节爱树活动开始了,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环保意识,从小培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
教案目标:
2、引导幼儿观察形形的树种,了解树的名称、形态、特点、生长规律等。
3、进一步增进幼儿对树的认识,理解人与树的内在联系。
4、通过对树的认识和探究,激发幼儿爱树、护树的情感,培养其环保意识。
教案准备:
1、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
2、教师准备一些市区绿化的录像带、照片等资料。
教案安排:
一、根据幼儿发展情况,正确实施教育
我班的小朋友属于新生,他们还很小,不懂事。别说自理能力了,就连一点的纪律概念都没有,可以说是很乱。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我们班的纪律及自立能力要一起抓、同时抓。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班小朋友可以说进步很快,家长反映也不错。自立能力方面:我们坚持正面教育,对幼儿以表扬为主,强化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改变他们的依赖思想。对幼儿好的行为或表现给予肯定,赞赏和鼓励,使幼儿能够更信心,更积极地做好事情,完成任务。而我们老师做到适时帮助,以提高幼儿的自立能力,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配合。就纪律方面:对少部分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我采取的是及时分析原因,该批评的批评,并给予适度的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慢慢的做到遵守纪律。
二、研读孩子,支持孩子的活动
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我都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例如在树叶贴画的活动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我建议他们使用剪刀,鼓励他们动脑筋剪出老师未能提供而自己又需要的树叶形状,制作到作品中;对于中等水平的孩子,我启发引导他们能贴出简单作品;而相对能力差的幼儿,则降低难度,让他们随意地贴贴玩玩,主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解析课程,研读孩子的历程中,我时时为孩子的创造潜能而惊讶和感动,在和孩子们将近阶段主题与本班幼儿现有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互相衔接,选择确定适合本班孩子发展的内容与形式。所以,教师必须熟悉所有的幼儿学习的“基本经验”,学习综合教育的各种专业技能,自觉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三、真诚对待每位家长,加强家园沟通
四、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自然材料;创意美术;应用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在大自然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1]大自然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认识世界与自然,让他们通过创意美术活动贴近并感受大自然,在幼儿美术创意活动中,教师应有效地应用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创作出具有创意的优秀作品,以此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一、引导家长参与自然材料收集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运用丰富的自然材料,激发幼儿的创作情趣
三、巧妙运用自然材料,充分展现幼儿的创作能力
当幼儿对自己收集的自然材料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就会初步探索这些材料,会对教师或同伴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幼儿,让他们充分使用这些自然材料,创作出生动的美术创意作品。幼儿敢想、敢做、敢创造,教师应鼓励幼儿利用自然材料,充分展示美术活动的艺术之美[3]。
1.自然材料在色彩里的应用
(1)拓印
在拓印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运用菜叶、树叶、花瓣等材料进行拓印创作,也可以使用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卷心菜、花菜、藕、秋葵等蔬菜的横截面进行拓印创作,以此清晰地展示材料的自然纹理,让幼儿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树叶拓印出树叶的纹理,开展添画活动等。在创作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尽情展示,让他们体验创作的神奇,感受拓印的乐趣。
(2)染色
在染色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浸染小木棍、树枝、小草、松果、种子等自然材料,让他们把这些材料染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之后进行创作。如:可以把染好的松果跟小木棍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风铃;可以借助超轻黏土等辅助材料制作不同款式的壁挂等;可以利用各种染色的树枝进行创意造型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亲近大自然,而且能提升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用自然材料创作的作品体现的艺术之美。
(3)石头画
石头具有天然的造型,不同的石头形状不一。在运用石头进行创意美术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形状的石头,然后充分运用不同的颜料、油画棒等材料在各具特色的石头上涂鸦,让他们充分感知色彩,体会图案、线条的艺术之美,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如:幼儿可以利用石头特有的扁平造型,设计出仙人掌的造型;利用石头大小、形状不一的特性创作石头拼贴画;等等。奇形怪状的石头造型、新鲜的绘画材料,可以快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好奇心与兴趣的驱使下完成自己的作品。教师可以将石头当幼儿创作与学习的工具,这样不仅能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能锻炼他们的手工操作能力,让他们发现自然之美,以更饱满的热情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自然材料在构图里的应用
(1)粘贴画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造型各异、种类繁多的物种,如树叶、花朵等,教师应引导幼儿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出一幅幅充满魅力的图画作品。如:可以将花瓣与树叶等粘贴成活泼生动的小兔、小鱼等动物造型,也可以制作美丽的衣服等;利用豆子、花生、稻草等材料,经过画一画、贴一贴、剪一剪等操作,制作出一个个美丽的吊饰;精心挑选出有明显脉络的树叶、花朵,通过拓印、涂色、拼接粘贴,制作成书签、挂饰;自由修剪树叶,拼贴出各种造型,然后进行喷画,由此创作出富有美感的树叶喷画;等等。幼儿在树叶的世界中可以感受树叶之美与创意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在创作粘贴画的过程中,幼儿的构图能力也会大幅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2)沙画
3.自然材料在造型上的运用
(1)泥塑造型
幼儿往往对泥土有亲近感,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然材料和泥塑相结合,如,将叶子放在泥里做成小飞机,将豆子镶嵌在泥里做动物的眼睛,将树叶、树枝放到泥里做成小雪人,等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利用泥巴捏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引导幼儿通过泥塑将一些具体、形象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5]。
(2)瓜果蔬菜造型
瓜果蔬菜也属于自然材料。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萝卜、茄子、苹果、土豆、生姜等材料,让他们利用塑料刻刀进行实践。如,给茄子刻上笑脸、把土豆做成小鱼形状、把苹果做成篮球形状,利用生姜制作小动物,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幼儿的安全,在指导他们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画、切、刻、摆的同时,避免过多地限制幼儿,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
四、安全适宜的自然材料,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
自然界中的自然材料种类繁多,利用不同的材料可以创作出不同的艺术作品,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但教师不能为幼儿提供过多的材料,以免让幼儿难以抉择。为此,教师要培养幼儿对自然材料的选取能力,有序归纳与细化这些材料。当幼儿出现选择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一些建议或指导,让幼儿根据自然材料的色彩、形状、性质等特点进行选择,让幼儿意识到不同的材质可以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如,在让幼儿利用种子开展粘贴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要粘贴的作品特性,为幼儿选择大小、形状、色彩适合的种子。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自然材料的安全性与适宜性。如: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要尽量选择大一些的材料,如蔬菜、树叶、瓜果等;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巧、精致的材料,如种子、沙子、豆类等。在活动前,教师要整理收集的自然材料,及时消毒并检查,在保证这些材料安全的情况下,将其投入使用,同时要保证活动的安全性,让幼儿在安全、舒适、放松的环境中开展美术创作活动。
结语
教师在美术创意活动中选取适宜的、安全的、丰富的自然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与创作激情;巧妙地运用自然材料,能充分展现幼儿的创作能力,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在幼儿园创意美术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发现美、创造美,在活动中获得美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8.
[2]刘杨.幼儿园创意美术中乡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7):190.
[3]徐丹.幼儿园创意美术中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策略浅析[J].新一代:理论版,2019(20):237.
[4]张娴.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行动研究[J].学周刊A版,2019(3):174-175.
目标预设:
1.学习用不同形状的树叶进行拼图组合,并能表现出动物的主要形象特征。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乐于动手操作。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想象能够合理的使用树叶的形状和颜色组合成新的图形,表现出动物的主要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在组合的过程中创新性的举动和思维。
设计思路:
依据本人对教材的分析,现将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做如下的安排:
1.看——树叶。出示各种形状的树叶,要求幼儿看树叶联想动物。
2.想——动物。教师拿出一组树叶,要求幼儿看、想能摆出什么动物。
3.摆——姿态。幼儿根据自己喜爱的动物,用树叶摆出这个动物的姿态。
4.贴——平整。将自己收集来的树叶贴成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形象。
活动准备:
1.教师:电脑设备、各种树叶、剪刀、胶水等。
2.幼儿:卡纸、剪刀、双面胶,搜集的各种树叶。
教学过程:
1.出示树叶剪贴画,激发兴趣导入。
A.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今天我带来许多小动物和大家交朋友,大家要注意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长的什么样?”
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动物世界》。
B.提问:你们看见了哪些小动物呀?它们长得什么样呢?
幼儿:长腿的驼鸟、长脖子的长颈鹿,有胖乎乎的大熊猫等。
C.教师出示范图:《两条鱼》
师:我这里有小动物,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呀?幼儿:两条金鱼。
教师将一条金鱼拆成几片树叶,引导幼儿发现金鱼是由不同树叶拼成的,到了秋天,我们经常可以随地捡到树上落下的树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树叶粘贴画。
(评析:这样的开头,使幼儿熟悉动物的外形特征,激发幼儿表现动物的创作欲望,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给幼儿一种自然、贴切的感觉。)
2.看树叶,培养想象力。A.出示各种各样的树叶:师:小朋友,请看老师手中的是什么?(各种不同的树叶)
欣赏各种树叶,知道它们有大有小、形状不一,可以组合成各种图形。
师:秋游的时候,老师和小朋友在去参观时收集到了很多树叶,我们都已知道了这些树叶的名称和形状。现在,老师把这两片树叶放在一起,你们看像什么?”
幼1:像金鱼。
幼2:像伞。
师:换一片树叶呢?幼1:像兔子。幼2:像小猫。
师:再换一片树叶呢?幼1:像帆船。
幼2:像蔬菜小船。
师:树叶形状有桃形、卵形、扇形、柳叶形、枣核形、圆形、掌形,……每一片树叶和不同的树叶组合就会有不同的图形……。
B.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师:这些形状你会联想到什么呢?像什么?
师:那小朋友们现在试着拼摆一下你喜欢的树叶,看看可以摆出什么?
师: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摆了些什么?
关键词:幼儿;主体性;探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人的素质教育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因此幼儿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一、在幼儿教育中幼儿主体性不能充分落实的原因
二、在教学活动中探讨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的策略
在课改新理念的渗透和深入下,一个好的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幼儿有了求知探索的欲望,教师就应因势利导,以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幼儿交流、探索。那么如何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有效地引导和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能动性,以下几点值得我去探索学习:
2.激发幼儿主动观察周围的环境,挖掘其求知欲。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注重每位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幼儿参与各种活动的同时,也激发其主动地观察周围的环境,以获取新的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科学活动中蕴藏的许多有趣得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利用这个好机会,培养幼儿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去园内开辟的种植园地看看种植的蔬菜发生的变化,有时会带幼儿去野外看看花草树木。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存在于身边的科学现象。
3.教师言语、动作与幼儿的平等性。与幼儿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自视为教育者,而是活动的参与者、交流者、引导者。我们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是幼儿能动性发挥的关键。当幼儿兴致勃勃,满怀希望地向老师提问时,面对他的却是一副严肃,居高临下的面容,很有可能就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求知欲。反之,展现在孩子面前的如果是一个笑容可掬,积极性很高的“交流者”,“倾听者”,这无疑是孩子兴趣和求索的兴奋剂。
三、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事业,是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幼儿教育更是其基础中的基础,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并具有很强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他们乐于探知、敢于尝试、富于想象、思维活跃,对一定的教育影响既可能顺应、接纳,也可以抵制、拒绝,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主动的探索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的‘主导’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过程;而发展又是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并通过各种积极主动的自主行为进行活动的结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主体性教育已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现代幼儿教育就必须根据这一必然要求,从幼儿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着眼,重视幼儿主体性素质的建构,并以此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满足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需要。
[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J].长沙:岳麓书社,2002.
[3]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