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东北屋脊长白山素有“物种基因库”之称,在这里生活着多达1225种野生动物,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但因为长白山海拔高,冬季冰雪封路,这些珍稀动物往往难得一见。
近日,博主老万在紧张的“生态中国万里行”途中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他扎根家乡,十年来用心触摸野生动物、用视频创业的经历。老万坦言自己并不是别人眼中的“大师”,只是因为热爱,他在拍摄视频中享受到的全是快乐,“拍一次不行就拍两次,我是以数量取胜,我想把家乡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
59岁开始学摄影,66岁还想走在新媒体前沿
“长白山老万”是谁?老万本名万兴富,今年66岁。他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45岁以前务过农,开过卡车,当过砖厂厂长。后来做生意被人骗得“稀里哗啦”,为了挣钱,老万到法国打工,从洗碗工做起,当过厨师,开过旅社,还开办过料理培训班。他为人热情,经常参加当地的联谊活动,获得过巴黎乒乓球俱乐部联赛业余组冠军,连续几年被邀请参加巴黎中国年会,与巴黎市长合影留念,成了当地华人圈里的名人。
2007年,51岁的老万选择回到家乡延吉,陪伴家人生活。彼时,他开始创业,踏入文旅行业。真正开始学摄影的时候,老万已经59岁了,很多人劝他“这个年纪学摄影已经晚了,何况你一点基础都没有”。老万不甘心,一个人跑到中关村,花20多万积蓄买了设备。后来他看到一个老同学玩摄影受到启发,“人家拍照片,我拍视频吧。”
2015年,老万组织了四个年轻人创业,想通过拍视频打开市场。他印象很深,那时候还没有抖音,他们就每天看新闻、看纪录片,学习人家怎么做。等慢慢能看出些门道了,他们就自己拍片、拉片、修改,尝试自己的风格。刚开始什么都拍,拍风光、拍动物,做些小片子往外发。在拍摄过程中,老万发现珲春的生态特别好,甚至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当地有这么多野生动物,“那时候自媒体还不发达,大家朝九晚五上班下班的,也不知道身边就有大雁、丹顶鹤、虎头海雕,我一看可拍的这么多,兴趣就来了。”老万寻思这么好的东西,每到季节就只新闻上报一下就过去了,“太可惜了,我就想应该深度地拍下来。”
后来,老万耗时1年,跨越5.2万公里,组织拍摄了大型风光纪录片《飞越延边》,本来没抱什么期望,结果一举夺得国际奖项,使他信心大增。不同于别的摄影师,老万并不看重怎么拍才能得奖,他的想法很直接,“我做视频就是想创业、想挣钱,不赚钱的话我怎么给年轻人开工资?”起初,老万的公司加上他总共五个人,什么活都接不到。没有活就没有工资可发,老万到处找出路,“我给你做个小视频,你先看看好不好?好的话,你们就放,我一分钱不要。”即便是像这样找上门提供服务,也几乎是屡屡碰壁。第一年老万权当做了公益,“有时候遇到项目延期,最后连拍摄带混片,出来的片子就送给对方了。”
老万身上有一股韧劲,再难也不会轻言放弃。怎么能打开市场?他对着地图苦苦思索,有了主意,“我们延边有八个县市,我就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攻,珲春市成功了我攻延吉市,延吉市成功了我攻和龙市……”刚开始特难,老万跑市场挨了不知多少白眼、坐了数不清的冷板凳,“我就认定一句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每到一个单位,我首先去敲领导的门,一般领导也会客客气气地问问情况。我就简单介绍自己,一看人家乐呵的,我就把名片递过去,一看冷眼冷脸声都不吱的,我就把名片放下转头就走。”
春天来了,转机也来了,老万抓拍到10万只大雁起飞的瞬间,黑压压一片朝着天空盘旋腾飞,壮观极了。后来老万做了一个“生态天堂”的小片,虽然只有三分钟,却得到当地宣传部门的认可,“人家说这个片子太好了,超乎想象。”因为这个小片传播得特别广,不少人从全国各地慕名来拍大雁、看丹顶鹤,带动起整个延边地区的生态旅游。老万也因此得到一笔大单,“你就给我干一年,活儿都包给你。”
身边的同龄人,一般都在家看孩子、享天伦之乐,老万笑言自己就没这想法,“一点都没有,我的想法就是怎么把野生动物拍好。”老万拍视频,最重视抓第一手素材,“我出去拍摄就不感觉累。这么多年下来,我去了一百多次得有了,我就不知道累。”老万做视频有个要求:不管什么活,都得确保片子高质量、高速度、高服务,“又好又快又潮流,一定就做这个地区最好的片子。”
三年追貂,总算拍到自己满意的镜头
直到现在,66岁的老万觉得自己的心态也就四十来岁,体力也不比年轻人差,他觉得做什么事情不能懒惰,他体会最深的是,从年轻到现在,想干的事要马上去干,除了行动,还要有一个不断学习的大脑,“我是笨鸟先飞,我都是一点点学,比如拍什么动物,你首先得了解它的习性,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觅食,都得学习。学无止境,一直在学。假如说不学习,怎么去带领团队?”
后来老万想通了,“我认为生命应该放在第一位,何况紫貂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不能看着它要饿死了不救,我心里过不去,那太残忍了。和护林员一起保护它,我没感觉我做错了。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一定要喂。为什么30年不出现紫貂了,这不恰恰是给人们一个提醒,它已经濒危了嘛。适当的情况下如果人工不干预,那它不是该灭绝了吗?”有一次,出野外时小伙伴喊他,“海貂把大雁抓住了,你快去救一救!”老万说,“虽然同样是保护动物,但是大雁有那么大的数量,这时候就要遵从物竞天择。”在他看来,只要不过度人工干预,动物回归大自然它自己是能平衡的,“我其实还一直呼吁,应该在紫貂生活的地方建立动物保护站,就可以确保它自然安全地繁殖。”
让老万欣慰的是,通过他的镜头,东北虎、紫貂、赤狐、东方白鹳、大鸨、金雕等等珍稀动物,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很多摄影人从全国各地来拍紫貂,还有外国人,“一年得来四五百人。”在他看来,自己做的事情“不是有多高大”,但能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使很多人都成为国家保护动物的守护者,这让他感到非常满足。
跟拍小猫头鹰的成长,视频里有人才有趣
2020年4月,老万听说一只猫头鹰幼崽从悬崖上跌落下来,当地村民正在救助,他立刻开车前去营救。见到小猫头鹰时,它已经奄奄一息。老万在那里守护几天后,猫头鹰妈妈找到了自己的孩子,还给它带来了食物。老万决定往返400公里记录小猫头鹰生长的过程,每次来看都给它带点吃的,唠唠嗑,陪伴它茁壮成长,记录它第一次飞翔。第二年,猫头鹰妈妈又来这里筑巢,还生了三胎。为了避免上次坠落山崖的事情发生,老万自费安装了摄像头、架起摄影机,和上万网友一起等待猫头鹰三胎宝宝的破壳。
经过猫头鹰妈妈的辛苦孵化,老大、老二成功孵了出来,过了些时日,老三也终于迎来破壳日。令网友惊喜又感动的是,这一天,从未露面的猫头鹰爸爸出现了,老万拍到了它们一家五口团聚的画面,上千万网友守候着看到这个温馨场景,大家才知道原来猫头鹰妈妈孵蛋时,猫头鹰爸爸是守在一公里之内捕食给猫头鹰妈妈,再由妈妈喂给小猫头鹰们的“画外亲情”。
拍野生动物,一定要起早贪黑,而且最难的就是耐心等待,一般人难以承受,但老万非常享受拍摄的过程,“我每次出去,近的地方也有150多公里,都是凌晨两点起来出发,晚上就住那里,冬天山林里的大雪齐腰深,尤其是在雪窝里隐蔽的时候,冻哭了。”老万眼尖,像“长了一双鹰的眼睛”,跑空失望返回的路上,不时也会有“意外之喜”。有一次他离老远就发现河滩那边有4个丹顶鹤,还有一次拍到了白尾海雕,“哎呀,特别幸福。”
老万身上似乎有种魔力,能跟动物天然地亲近,他喜欢跟它们唠嗑,什么都说,就像自己的老朋友。最难过的是失去动物朋友。一次老万进山,找了几天也没找到老朋友“狐狐”——一只漂亮的狐狸,他后来才知道,狐狐吃了一只死老鼠不幸死了,以前他每次来只要呼唤几声,狐狐就奔出来,“打小看着它长大,就跟自己的孩子似的,就没了……”老万声音哽咽住了。最开心的是救回动物。一次下山途中,老万发现路边有一只受伤的狍子,把狍子抱上车连夜送到救助站。只要有空,老万就去看“狍狍”,直到它伤愈放归野外。
做自己喜欢的事,想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美
10年来,老万拍摄了超过12T的野生动物视频,拍坏无人机16架,每年开车里程至少6万公里,他笑言,“除了出租车司机,大概没人‘跑’得比我多。”老万坦言自己不算专业野生动物摄影师,因为爱自己的家乡,尤其看到家乡的自然环境好了很多,要把延边最美的山川河流、野生动物拍出来给大家,“看我们的家乡多美。”只要出去拍片,老万就觉得来劲,他记得2020年元旦凌晨3点,高速公路只有他一个车,心里算来一年拍了100多部片子,“真是奇迹了。”
如今,老万的团队从最初的五人变成了三十来人,他也从来没有一点老板的架子,还特别推崇导演制,培养的好几个导演都跟了他五六年。老万很舍得给员工发钱,“我敢说在我这里比县城公务员挣得都多,我们的编导、摄像、航拍、脚本,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只要努力,5000、6000、8000、12000元的工资我都有给到。有好多年轻人都在公司找对象、结婚,现在有房子、车子、孩子,看到他们的成长,我也很高兴,觉得为家乡做了些贡献。”
老万特别自信的是,他建立的资料库几乎涵盖了长白山地区的所有素材,比如有海量的冬天素材,滑雪的、树挂的、人物的各种类型,其他像生态的、旅游的、农村的、扶贫的,甚至还有厕所革命的题材,“好的东西都在我这儿。”对于找上门来的合作,老万并非所有的钱都去赚,他有个雷打不动的原则:“假如来拍片的是为挣钱,我一个素材都不给;但如果是来宣传自己家乡的公益片,我都免费提供素材。”在他看来,“自己的家乡你不去爱,谁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