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栖息地在哪里?A.珠江海域B.长江海域
生长阶段
GA/(ng·g-1)
CTK/(ng·g-1)
ABA/(ng·g-1)
营养生长
7.84
284.96
375.46
即将开花
4.81
214.86
382.36
开花
10.291
339.816
563.26
A.GA等内源激素的相对含量调控了竹子的开花过程B.即将开花阶段,GA浓度显著下降说明其能抑制开花C.当竹叶内的GA/CTK的比值较大时可以促进竹子开花D.叶片中的ABA浓度升高可能与竹子的开花后枯死有关
交配组合编号
1
2
3
4
5
6
交配组合
♀
无毛
有毛
♂
产仔次数
17
子代小鼠数量(只)
有毛(♀+♂)
12(6+6)
27(14+13)
110(56+54)
0
13(6+7)
40(21+19)
无毛(♀+♂)
9(3+3)
20(10+10)
29(14+15)
11(6+5)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N
20
50
100
150
180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对应的值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对应的值左右D.(K-N)/K的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74奠基者效应是指某生物种群中的少数个体因地理隔绝或其他原因,在与原种群隔离的条件下繁衍生息。虽然后代群体不断扩大,但整个种群的遗传信息均来自最初迁移的少数个体。奠基者效应造成族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对环境适应性较差,容易被自然淘汰。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形是由奠基者效应造成的是:
A.斯里兰卡岛上咖啡树对咖啡锈病缺乏抵抗力而全部枯死
B.某海岛的贝壳因色泽鲜艳而常被渔民采撷如今濒临灭绝
C.熊猫因种群数量减少而濒临灭绝需要依靠人工繁衍生
D.为保留自身文化阿米什人不与外人通婚导致遗传病频发
81宜斯策略:是指生物为生存和繁衍而采取的一种比较德定的策略,即如果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好处是其他策略所比不上的,则这种策略就是进化上的德定策略,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比较德定的策略的是:
A.母狼为虎息哺乳
B.通过人工授粉提高苹果产量
C.狼群中出现的争夺头狡的战争
D.幼小的羚羊见到狮子拔腿就跑
A.群落是一个相互作用,生态位分离的种群系统
B.各种群有各自的生态位,从而保证群落的稳定
C.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有一个终要灭亡
D.竞争在塑造生物群落的物种构成中,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导致物种生物群落灭亡
9江豚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这个种群的()。
A.基因库
B.基因型
C.基因频率
D.基因型频率
某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种群在前5年的增长速率最快
B.该种群数量在10年左右达到最大值
C.20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
D.20年后如果天敌消失,该种群按“J”型增长
93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生存和繁衍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步扩展,造成本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生态入侵的是:
A.薇甘菊种子像降落伞一样可以随风飘落,遇到温暖潮湿、阳光充足的地方便扎根下来
B.为解决生猪饲料不足,我国引进了水葫芦,最终却称其为“绿色污染元凶”
D.美国加州某年出现大量小龙虾,原因不明,致使原河道中其他生物大面积死亡
10反映了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特征的是种群具有()。
A.共同性和相似性
B.程序性和规律性
C.完整性和统一性
D.关联性和复杂性
20下图是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读图完成题。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A.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C.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116在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学生通过搜集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特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并交流展示,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践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体现了生物课程基本理念中的()。
A.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B.倡导探究学习
C.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D.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91在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时,按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下列问题属于应用水平的是()。
A.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B.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怎样进行控制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吗
89在资源和空间有限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图4是某种藻类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B.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82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7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45如果自然生长的生物种群增长率为0,可能出现()。
A.种群数量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
B.种群数量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数量会因有毒废物的积累而减少
D.种群数量接近K值
42用样方法调查生长在狭长草地上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正确做法是()。
A.计数该草地上蒲公英的全部个体数目
B.选择蒲公英生长茂盛处取样
C.设置1平方米样方若干,分别计数,取平均值
D.采用五点取样法
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取样调查法可获知种群密度和丰富度
B.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
142图4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A.甲
B.乙
C.丙
D.甲、乙
101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问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则A基因的频率和F。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1%
B.30%.42%
C.70%,21%
D.70%,42%
100由于捕猎的原因,在19世纪末北方象海豹的种群已经下降到了20只。其后,由于人工圈养,该种群又回升到超过了30000只。整个过程()。
A.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
C.有助于种群进化
D.扩大了种群的基因库
67下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58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查看材料
141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13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种群在这些年中()。
A.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C.发生了隔离
D.发生了自然选择
133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5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估算某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B.估算某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
C.若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数量,调查期间标志物脱落则实际调查数据会偏小
D.用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
27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图4是某种藻类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C.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形增长
13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少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雄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12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种群密度能够真实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C.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问关系
76图2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59蜜蜂种群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如图显示了蜜蜂的性别决定过程,据图5判断,蜜蜂的性别取决于()。
A.XY性染色体
B.ZW性染色体
C.性染色体数目
D.染色体数目
5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23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l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则A基因的频率和Fl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1%
B.30%,42%
C.70%,21%
D.70%,42%
23某径流式电站建设不涉及洄游性鱼类,但水库蓄水将淹没某种鱼类的产卵场,为弥补该鱼类的种群数量损失,应优先考虑的保护措施是()。
A.电站分层取水
B.鱼类增殖放流
C.强化渔政管理
D.下泄生态流量
8早年间,非洲象和亚洲象的种群总数大约有600万-900万,在2018年时大约只剩50万头,在非洲,平均每天有96头大象遭猎杀,一年约有35000头。只因有人要购买象牙做装饰,它们便遭残忍杀害。精美背后是鲜活的生命,这说明()。
A.人类生性残忍
B.应该禁止猎杀所有动物
C.猎杀大象背后是资本逐利的本性
D.动物可以为人类所用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生物
B.无菌培养基被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C.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D.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生物
84为了明确B型胭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在温度逆境下的生存特性对其种群发展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高温和低温暴露试验。结果表明,B型胭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对温度逆境的适应性存在差异:B型胭粉虱对高温的适应性要高于温室白粉虱;温室白粉虱对高温敏感,但对低温的适应性要显著高于B型胭粉虱。研究人员据此推测,两种粉虱对温度逆境适应性的差异是导致其种群发展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各项如果为真,项能支持上述研究人员的推测。(1)B型胭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卵、伪蛹和成虫在37℃~45℃下暴露1~2小时,其存活率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2)B型胭粉虱的卵、伪蛹和成虫在37℃、39℃、41℃、43℃、45℃下暴露1~2小时后,3种供试虫态的存活率均高于温室白粉虱;(3)B型胭粉虱在2℃下暴露2~12天,各供试虫态的存活率迅速下降,卵、2~3龄若虫、伪蛹在2℃下暴露12天后均不能存活,成虫在2℃下暴露4天后也全部死亡;而温室白粉虱卵、伪蛹在2℃下暴露12天后其存活率还能超过45%,成虫在2℃下暴露7天后仍有80%能够存活。
A.仅(1)(2)
B.仅(1)(3)
C.仅(2)(3)
D.(1)(2)(3)均可
58能评价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的方法是()。
A.生态机理分析法
B.景观生态学法
C.系统分析法
D.质量指标法
8调查某野生生物种群密度时,采取的调查方式或数据处理手段恰当的是()。
A.标志重捕法测定草原黄鼠的种群密度,标志物大而明显
B.抽样检测法调查池塘中小球藻,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C.逐个计数法测定树林中黑枕黄鹂结果等于实际数
D.样方法测定草地上蒲公英,以密度居中的样方为测定值
7从一个自然界果蝇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果蝇,该种果蝇具有刚毛(A)和截毛(a)一对相对性状,且刚毛果蝇和截毛果蝇的数量相等,每种性状的果蝇雌雄各一半。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从种群中随机选出1只刚毛雄果蝇和1只截毛雌果蝇交配,产生的87只子代中,42只雌蝇全部表现为刚毛,45只雄蝇全部表现为截毛。
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8捕食是生态系统中一种主要的种间关系,下图表示甲、乙两种动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甲→乙”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理由是___________。(2)甲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和未被利用。甲数量增多会促使乙数量增多,乙数量增多会增加对甲的捕食,导致甲的数量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3)甲和乙可通过彼此的气味来躲避天敌或寻找猎物,“气味”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甲和乙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若某种群没有发生突变,则该种群不能进化
B.退耕还林、布设人工养殖网箱都会引发群落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对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
D.某些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表明行为信息在种群繁衍中起重要作用
A.图中①和②过程之间不需要进行套袋处理
B.图中③过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C.该种群中各红花豌豆自交,F1都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D.图中④过程形成种子的数量取决于花粉的数量
11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下图表示灌木丛某阶段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下表为该灌木丛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单位为百万千焦),“?”表示能量暂时不详,但可以计算出来。(2)图中N点时出生率_________(选填>、<或=)死亡率。若田鼠种群中有鼠疫发生时,鼠疫杆菌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2)第二、三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点)。(3)在灌木丛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农田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
A.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需要使用样方法
B.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三营养级
C.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时最大
D.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则小型犬浣熊神群数量在bc时期处于下降阶段
如图所示为草原上生活的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则其种间关系为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互利共生
正确答案:
83生物物种保护中,根据种群状态将生物分为()。
A.受威胁物种
B.渐危物种
C.濒危物种
D.高危物种E:灭绝物种
某种保护动物,其生境相同、数量相当的四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如图所示,其中最易灭绝的种群是()。
A.种群一
B.种群二
C.种群三
D.种群四
A.—个公园中的花卉
B.—个牧场里的家畜
C.一个蜂巢里的蜂
D.湘江里的鱼
107奠基者效应是指某生物种群中的少数个体因地理隔绝或其他原因,在与原种群隔离的条件下繁衍生息。虽然后代群体不断扩大,但整个种群的遗传信息均来自最初迁移的少数个体。奠基者效应造成族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对环境适应性较差,容易被自然淘汰。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形是由奠基者效应造成的是()。
B.某海岛的贝壳因色泽鲜艳而常被渔民采撷,如今濒临灭绝
C.熊猫因种群数量减少而濒临灭绝,需要依靠人工繁衍生息
A.土拨鼠遭遇掠食者时,冒着被捕食的危险高声喊叫,帮助族群中其他土拨鼠逃脱
B.某地区树皮被烟尘熏成黑色,灰色的甲壳虫比黑色的甲壳虫更易被鸟类捕食,于是黑色基因逐渐成为这种甲壳虫的主流基因
C.某种鸟类为了培育优秀的后代,故意不给刚孵出的小鸟喂食,使其自相残杀,最后选择存活下来的较为强壮的小鸟抚养
D.某种蚂蚁不辞辛劳地抚养一种蝴蝶幼虫,而蝴蝶幼虫的分泌物是这种蚂蚁的食物
80以下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出生率
B.生长
C.发育
D.出生
77种群具有(),反映了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特征。
以下关于个体与种群区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虽然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但并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
B.个体与种群各自具有既相互联系又互为区别的特征
C.生物个体的特性是每一个体都具备的,而种群的特性则是个体水平及层次上不具有,只有在组成种群以后才出现的新的特征
D.种群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反映了生物作为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17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0%、30%和10%,该种群中a的基因的频率为()。
A.25%
B.50%
C.75%
D.10%
30学生培养酵母菌,定期测量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最后画出了酵母菌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这个学习活动构建的是()。
A.物理模型
B.数学模型
C.概念模型
D.图表模型
28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①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②生态系统的能量③该生态系统中乙与丙④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金字塔示意图可能的关系示意图乙与丙可能的关系示意图
44种群
9如果自然生长的生物种群增长率为0。可能出现()。
17用样方法调查生长在狭长草地上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正确做法是()。
3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23在调查种群密度时,下列哪一种群可使用标志重捕法()
A.一片池塘中的鲤鱼
B.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
C.一片森林中的杨树
D.一片花丛中的菊花
41一个较大的动物种群中有一个基因R,另一个较小的同种动物种群中有等位基因R和r,经抽样测定,小种群中R的频率为0.6。由于某种原因,大种群中的部分个体迁入小种群,结果新种群中有12%的个体来自大种群。迁移后新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
A.0.648
B.0.72
C.0.768
D.0.88
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18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A.形体较小的种群
B.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
C.形体较大的种群
D.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
16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图4是某种藻类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6对某地区新引进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进行了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25某性别决定为XY型的昆虫种群,眼睛红色由X染色体上A基因决定,无A基因的个体不能产生色素,表现为白眼,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E、e,E能使红色色素变为紫色色素,表现为紫眼,e无此作用,请分析回答。(1)基因A和a的遗传遵循规律。(3分)(2)该种群中白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3分)(3)该种群雌性红眼和雄性白眼的杂合子交配,产生的子代表现型和比例是__________。(3分)(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基因叫做该种群的__________.影响眼色基因频率(A、a)相对稳定的因素有。(6分)
1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是Nt=Noλt
B.器械捕杀和药物捕杀是控制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根本措施
C.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和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可改变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种群密度下降
10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问变化的趋势如图3,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20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属于一个物种
B.两个种群间生物若存在生殖隔离,则这两个种群就是属于两个物种
C.同一物种的个体都是生活在一起的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生殖的单位
27图3中,曲线I、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1)图中曲线__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__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6分)(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6分)(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3分)
23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种群在这些年中()。
28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1司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15在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学生通过搜集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特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并交流展示.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践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体现了生物课程基本理念中的()。
12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16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13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种群在这些年中()。
22在讲解完“种群的特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性学习。下列不属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的是()。
A.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
B.学习内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
C.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D.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9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竞争、捕食、共生
B.捕食、竞争、共生
C.竞争、共生、捕食
D.共生、捕食、竞争
2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27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3分)(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6分)(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6分)
24在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学生通过搜集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特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并交流展示.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践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体现了生物课程基本理念中的()。
16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l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则A基因的频率和Fl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17由于捕猎的原因,在19世纪末北方象海豹的种群已经下降到了20只。其后,由于人工圈养该种群又回升到超过了30000只。整个过程()。
A.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
B.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和人类活动等
16对某地区新引进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进行了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24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__。(3分)(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_。(6分)(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6分)
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8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图4是某种藻类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