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纸币72年以来至今发行的三个版别的纸币动物版、浮雕版、桥梁版。
丹麦“浮雕”版自1997年3月10日陆续发行,直到2009年“桥与文物”版的陆续流通,它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流通长达12年之久,中间除02至05年期间进行了一次防伪加强的改版外,图案设计并没有太大变化。随着”桥与文物“版的流通,”浮雕版“已逐渐进入可收入囊中的好时机。
票面人物:
50克朗凯伦.布里克森(1885-1962)女文学家
1885年4月17日出生于丹麦伦斯特德一个贵族家庭,1962年9月7日于丹麦哥本哈根附近的伦斯特伦德逝世。
1943年,《中世纪故事七则》使他一举成名。在50年代,她更是在欧美赢得较广泛的声誉。1954年,海明威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答词中说:这项奖应授予布里克森。1957年,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荣誉院士,并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自60年代以来,布里克森研究在丹麦、在欧美其他国家取得较大的进展。在故乡丹麦,她的故事可称家喻户晓。1975年哥本哈根成立了凯伦.布里克森协会,创办了会刊《布里克森研究》。
作为本世纪北欧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布里克森先后用英文、丹麦文发表的重要作品有《中世纪故事七则》、《走出非洲》(丹麦文名《我的非洲农庄》,《冬日的故事》、《最后的故事》、《命运轶事》、《草地上的阴影》以及逝世后整理出版的小说《埃伦加德》。
100克朗卡尔.尼尔森(1865-1931)指挥家、作曲家
1865年,尼尔森出生于丹麦斐恩岛之南的索德隆村,在12个孩子当中排行第七,自幼跟油漆匠兼音乐伴奏师的父亲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大约八九岁时写了一首摇篮曲,他十四岁时就在欧登塞任军队小号手。
1884至1886年在哥本哈根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908年起担任指挥,1930年任皇家音乐学院的院长。主要作品有歌剧《扫罗与大卫》和《假面舞会》,交响乐《如火的气质》等。
丹麦人视尼尔森为整个北欧和部分英国地区最重要的音乐柱石。尼尔森造就许多年轻一代杰出的指挥家,例如洛杉矶爱乐乐团的格斯塔夫.杜达迈尔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总监亚伦吉尔伯特,他的作品在今日美国非常盛行。
尼尔森是20世纪初丹麦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强烈的戏剧性。
200克朗路易斯.海贝尔(1812-1890)女歌唱家
丹麦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女歌唱家。1812年出生在哥本哈根一个天主教和犹太教家庭,14岁时就在皇家剧院开始了演艺生涯。1828年她在《仙山》剧中扮演了伊丽莎白,从而一举成名。此后她出演这个角色大约275场,该剧至今仍在丹麦上演不衰,丹麦国歌旋律即源于此。她还曾执导作家亨利克.易卜生的戏剧,获得了巨大成功。
丹麦这版纸币单从设计风格上,可以说是上一版的延续,从票面的布局、底纹、工艺等多方面都能看到“美女与动物”版的影子。也许这种印象的形成与上一版“美女与动物”太过精彩的演绎不无关系吧。
72版丹麦克朗底纹
97版丹麦克朗基本延续了之前一版的底纹设计思路,大面积的多色底纹交织而形成背景,同时形成票面色彩的差异识别。作为全新版它并非是上一版的简单重复,它也仅仅是借鉴了底纹设计思路或形式而已,在诸如纸张、油墨、安全线、缩印等多方面此版都有较大突破,甚至某些防伪技术达到了引领世界的开创性意义。
这版丹麦克朗有几个方面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1、纸张
纸张作为纸钞的载体,它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实际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版丹麦纸币相比上一版,纸浆密度明显提高,手感更加厚实,韧性更强,而且各面值之间用纸也有差异,100克朗呈现出淡黄色。它纸张的优良特性在周边几个国家的中也不多见。
2、油墨
丹麦的油墨展现了世界级水准,凹印油墨光亮自然,着墨厚重,凹凸效果明显,特别是中间面值数字部分凹印效果一目了然。(上图)
丹麦平版印刷采用干胶印工艺,色彩展现堪称这版的亮点之一,正背面色彩饱和度较高,均采用橘黄、浅黄、灰三色线条交织而成。亮丽如新的色彩运用显示出丹麦在油墨生产以及印刷中的独到之处。
3、激光薄膜
97年发行的“初版”激光薄膜的位置是隐现图案,50克朗为“L”200克朗为“CC”,500克朗为“D”,1000克朗为“M”。之后的加强版被激光贴膜取代。
这版克朗比目前正发行的“桥与文物”版在细节、变化及精度上要小一些,但倒退十多年,它的激光贴膜还是可以占据世界中上水平的位置。它的激光贴膜的图像显现明显,光的反射效果非常好,图案并不复杂的情况下使公众识别起来非常简单,比如上图中的200克朗正面显现两个大大的“CC”字样,而从侧面对光又呈现出其背面石雕的狮子形象,变换效果明显。这种图案相对简单,但突出品质、讲求易识别的实用性贴膜,是我们今后人民币激光贴膜应用应该借鉴的方向。
4、变色安全线
变色安全线正面观察呈亮紫色,侧光观察呈金黄色。
丹麦是第一个使用变色开窗安全线的国家,因此这版纸钞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意义,同时也证明了丹麦在纸钞防伪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的超强实力。
作为世界纸钞的收藏者,对于那些首先运用某项具有突破意义的国家纸钞应给予足够重视,这些国家往往技术实力雄厚,研发实力强,印刷设备先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某些“研究成果”可以引领世界纸钞的潮流和方向。对于我们纸钞爱好者就等于看到了未来,这种前瞻的学习是很多国家纸钞所不具备的。
纸币背面分别取材于丹麦各地的教堂浮雕,50克朗是根据措辛厄岛兰纳教堂装饰浮雕创作的抽象化半人半马造型。100克朗是根据半岛策默比教堂装饰浮雕创作的抽象化非洲沙漠蛇怪造型。200克朗是根据维堡大教堂装饰浮雕创作的抽象化狮子造型。
丹麦克朗正背面采用了无色荧光油墨和有色荧光油墨印刷,特别是背面浮雕周围的菱形图案采用大面积的荧光油墨印刷,紫外灯下异常鲜亮,令人印象深刻。
这版丹麦克朗的人像雕刻方面我觉得是它退步的部分,只注重形似,神似方面远不如细腻的72版,这也许是丹麦把纸钞人物雕刻难度防伪这一手段放在次要位置的一个明证吧,从中也可以解开他们为什么在“桥与文物”版中只出现相对简单的桥梁雕刻的疑问。
正面: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
背面:根据利默教堂洗礼盘装饰浮雕创作的“武士屠龙”造型
尼尔斯.玻尔NielsBohr(1885-1962)
玻尔是20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及领袖,玻尔最先把原子论用于原子结构研究,在半个世纪中,一直是量子物理发展的主导人物。因其对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所做出重大贡献而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7年,玻尔首次提出了"互补原理",奠定了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解释的基础,并从此开始了与爱因斯坦持续多年的关於量子力学意义的论战。爱因斯坦提出一个又一个想像实验,力求证明新理论的矛盾和错误,但波尔每次都巧妙地反驳了爱因斯坦的反对意见。
1943年9月,玻尔逃离了纳粹德国占领下的丹麦,来到了瑞典,在瑞典,他帮助安排了几乎所有的丹麦籍犹太人逃出了希特勒毒气室的虎口。之后辗转来到美国,由于担心德国率先造出原子弹,给世界造成更大的威胁,所以也和爱因斯坦一样,以科学顾问的身分积极推动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但他坚决反对在对日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也坚决反对在今後的战争中使用原子弹,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观点。
玻尔成了丹麦的骄傲,全国广泛举行了庆祝他诞辰60周年和70周年的活动。在庆祝他60周年诞辰时,为他建立了40万克朗的独立基金,以便他用来鼓励各种研究活动。在祝他70周年诞辰时,国王授予他丹麦一级勋章,政府和科协会决定设立铸有他头像的玻尔金质奖章,用来奖励那些有卓越贡献的现代物理学家。
玻尔在暮年时,仍然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巩固各国科学家的国际合作而到处奔波,直到1962年11月18日与世长辞。世界上许多国家约有关机构给丹麦皇家科学协会发来了无数唔电、信函,沉痛悼念这位科学巨人。为了纪念玻尔,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被命名为尼尔斯.玻尔研究所。
这张500克朗对于我来说是一张即熟悉又陌生的纸币,说它熟悉,本人不止一次的在各种书刊及网络上见到过纸张纸币的图片,说它陌生,至今还没有藏友写过其详细的内容,更没有见到过任何细节图片资料,所以,在到手前对这张纸钞的两个部分还是充满好奇与期待的,一是它的底纹,特别是“阴阳鱼”图案到底有什么细节变化,二是它激光贴膜部分,因为在几乎所有老书中都只有“旧版”隐现图案的记载内容,而2002年以后的激光贴膜上到底内部使用了什么图案,有什么光变效果?没有任何的资料记载。
带着好奇与疑问拆开了装有500克朗的邮件。眼前的纸币似乎并未让我惊奇,一样的朴实、内敛。但当我重点观察两个疑问区时,还是禁不住暗暗称奇。“棉里藏针”也许是丹麦克朗的最好注解!
几乎所有图片都只显示出底纹中“阴阳鱼”色彩的变化,而实钞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幅非常复杂的图形、线条、色彩的变化图,恰恰这些细节决定了纸钞的强弱!所以,藏友间对于实钞的交流还是十分必要的。
在底纹方面,500克朗相对于200以下面值印刷难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图形的变化更加复杂,表面上外圆与“阴阳鱼”的只有大小、疏密的变化,而内部线条交织构图的变化和色彩过渡的变化才是底纹设计和难度提高的精髓!这种多变的构图和多样的用色打破了200克朗以下面值中相对规律的变化特点,这种“无规律”的构图无疑跃升了一个层次。
精度的提高无疑是500克朗印制难度提升的另一个方面。橘红色的线纹按照不同的密度进行排列,从而形成色彩过渡变化,对于它的密度和粗细的精度有相当的要求,另外线条要严格套印在“阴阳鱼”的中间,不能有丝毫的偏差,这点更是低面值不具备的精度要求。
丹麦的“浮雕”版于2002年进行了防伪升级,其中激光贴膜的添加是其升级的关键,专业书籍《防伪印刷》中对这种按照不同角度观察而票面发生显示内容变化的先进防伪设计称其为现代防伪的基石,可见该技术含量非同一般,它的存在也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和时代的气息。
500克朗全息膜按照观察角度的不同呈现三个内容的变化,一是大写字母“D”及其外围扩散光环的光变图案(左图),二是原子图及面值数字“500”图案(右图),三是四个象限分割的块状图案(右图)。三处光变效果也各有不同,其中大写字母“D”和外围光环呈现五颜六色的全息色彩变化,原子图及面值数字呈亮银和黑色互换变化,而四个方块则呈对角线明暗颜色的互换变化,贴膜的变化明显且色彩过渡自然,由此可见,多变效果和高品质才是丹麦贴膜所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图案与效果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是它难度提升和防伪升级的关键指标,200克朗贴膜中只有前两项而没有第三项的“象限”的变化可以算一个最好的佐证。1000克朗上是否还会增加呢?只能到时在说了。
丹麦这版的人像雕刻虽然不够细腻但不可否认它确是一组比较有特点的雕刻作品。波尔的肖像是一幅根据赫迪斯和赫尔曼.雅各布森1957年为他拍摄的照片而雕刻的。个人认为人像雕刻是所有雕刻中难度最大的,雕刻师要雕刻出有神的状态,而对于民众心中伟人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对于这样人物更需要精心的绘画与雕刻甚至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些在动植物、建筑等雕刻上是不具备的。作为收藏者,票面人物历史、成就的学习也是掌握更多信息的过程,这也是其他题材纸钞所没有的。虽然这版雕刻不属于本人喜欢的细腻风格的类型,但我依然很喜欢它,正像辉煌成就的波尔无法被取代一样,拥有“波尔”的国家纸钞同样在收藏者心中无法复制。这就是伟人肖像纸钞的魅力所在!
这版丹麦克朗的荧光油墨部分非常精彩,正面采用无色荧光油墨印刷,100克朗是“浮雕鸡”、200克朗是“浮雕狮子”、狮身后部还有很多“200”字样的面值数字。500克朗则是持盾拿刀的“浮雕武士”,这些都和背面图案像呼应,背面的采用了有色荧光油墨,荧光面积大而且荧光效果非常突出,只可惜拍摄效果不佳无法在这里展现了。
500克朗的背面从构图和印刷上都明显有所提升,图形的变化更加复杂,围绕“武士屠龙浮雕”周围的背景更富变化,色彩变化明显提升一个层次,表面看菱形图案呈现橘红、浅蓝和棕色变化,然而在放大一定倍数下观察,棕色部分是由橙色实心外套两条极细的棕色线条构成的,这一细节展现了高超的印刷技巧和功力。
丹麦克朗并不像很多国家将防伪技术划分很多等级,各面值间一目了然,它的递进是那么的杳无生息,确又实实在在的存在,对于它的理解真的是需要一定的理解力。正像众多藏友期待“桥与文物”版的1000克朗一样,本人对这一版也是翘首以待,也许最高面值的“画家夫妇”出现以后,它众多谜底才能够解开,让我们共同期待最高值的到来吧!1000克朗再见!
正面:丹麦画家安娜.安切尔AnnaAncher1859-1935与米切尔.安切尔1849-1927夫妇
背面:丹麦BislevChurch教堂内的古代武士比武的石刻浮雕
丹麦画家安娜.安切尔AnnaAncher1859-1935与米切尔.安切尔1849-1927夫妇
米切尔.安切尔(1849-1927)与妻子安娜.安切尔(AnnaAncher1859-1935)均为丹麦著名画家。他们因作画而相识、相知、相恋,而他们的爱情也对两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安娜是斯卡恩的一家酒店老板的女儿,米切尔则是她的家庭教师,后来,安娜的声望超过了米切尔。在国外,安娜·安切尔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是丹麦艺术的代表。她曾获得过多种艺术大奖。
安娜·安切尔(AnnaAncher),斯卡恩(Skagen)画派代表人物,也是唯一来自本地的斯卡恩画家社团成员。作品多以北欧海滨城市的家庭日常生活为主题,尤其是表现渔民、妇女和儿童,她在作品中不断创新光色运用和构图布局。
1967年,他们的房子被改造成了艺术博物馆。
2011年5月24日,最后一张“桥与文物”版纸钞--丹麦1000克朗正式发行,在藏友啧啧称道之时,本人仍旧按原计划收藏了它同岗位的“卸任者”--“浮雕版”的1000克朗,就此,丹麦老版克朗收藏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下面就这张最高面值上一些有别于低面值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并且对这版丹麦克朗进行一个小结。
之前的丹麦克朗的文中,本人把丹麦克朗比喻成“绵里藏针型”纸钞,这种表面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纸钞以至于迷惑了不少藏友,认为它毫无稀奇之处,甚至退避三舍。但我看来,它蕴含的深厚内功绝非一般纸币可比,扎实的设计与精美的印刷着实令人钦佩。
1000克朗到手后没有给我太大的惊喜,当然也没有太多失望,它的高品质可以说从最小的50克朗就已经开始了,丹麦纸钞非常注重整体效果,防伪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显现出“高起点、低差异”的鲜明特点,以至于造成高低面值间差异较小的假象。但在表象的背后,丹麦克朗诸多防伪细节的递进令人耐人寻味,探寻之中自然也多了几分乐趣!1000克朗相比低面值有了哪些提高呢?
一、雕刻
丹麦克朗的雕刻部分一直被不少藏友称为不尽人意之处,这种风格确实不免给人粗枝大叶之感,但从防伪识别的角度,这种深凹版雕刻方式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或着突破。这种雕刻方式突出了凹印的效果,使防伪鉴别得以简单化了。1000克朗的雕刻部分无疑是此版中表现最完美也是最难的一幅作品。首先,双人物的男女性人物雕刻难度明显提高。其次,人物的细节部分更加复杂了,比如男画家大胡子部分,类似中国古代的虬髯,要求根根清晰可辨,又要密而不乱,雕刻难度并不比规律的软型胡须雕刻来得简单,再次,画家夫妇的帽子部分也要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技法,无疑也是彰显雕刻功力的部分。由此,丹麦纸钞需要细细的品味才能感受其中的奥妙。
二、激光薄膜
1000克朗的激光薄膜依旧与500克朗相似,呈现出了多个层次,但工艺难度明显提高,相比500克朗的三个内容1000克朗则展现出了强悍的四个!
第一个内容是大写“M”(上图1),第二个是全息彩色图案及黑色的1000数字及调色板(图2),第三个是银白色斜线的阴阳变化(图3),最难也是区别低面值的一个内容的展现是调色板上的色彩变化(图4),从200克朗、500克朗及1000克朗的激光贴膜的构图及图案变化上就可以看出最高面值的贴膜的确非小面值可比,展现了丹麦贴膜的最高水平。
另外,最高值的六花瓣式的异形膜从印制的角度也是难度最高的一张。无可出其右了。
丹麦纸钞从“名人与浮雕”版的加强版开始,激光贴膜成为其防伪体系中的核心,丹麦在激光薄膜材料、制造工艺、光变内容和效果上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最近发行的“桥与文物”上更是跃升一个等级。可见,丹麦人把纸钞防伪技术突破全部押在了激光膜上,这种光可致变防伪技术也的确是现代纸币防伪突破的关键,更是未来纸钞防伪发展的方向。丹麦无疑是看清了方向,抢先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
三、底纹
丹麦1000克朗底纹相比500克朗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从底纹的设计与印制难度上,本人认为50是一个层次,100和200为一个层次,最高是500和1000。500和1000克朗主要是展现了不同设计思路和印刷特点,即展现多样的设计与印制实力。500克朗明显是展现双色交错为特点(阴阳鱼部分),而1000克朗则着重强调颜色过渡变化与浮雕形式(船锚部分)。多种工艺的运用也是印钞强国之所以强的原因之一。
1000克朗背面采用了玫瑰红、橙黄、浅灰和黑色四色平版印刷(上图),其中除了黑色以外其他三种颜色在纸钞上并不多见,纸钞印制由于采用专色油墨印刷,因此独特颜色的使用不但成本很高而且合成难度和仿制难度都很大,由此,少见而较为柔和的专色油墨的应用能力同样是纸钞强弱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
四、盲文点
丹麦克朗在这版盲文点的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也颇下了番功夫,与很多国家纸钞上简洁的盲文点相比,丹麦设计师还是在这个细小的环节上加入了艺术元素,每个面值都采用了与人物相对应的盲文图案,比如100克朗音乐家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乐符,500克朗的原子图与波尔相呼应,1000克朗索性是个调色板。经过艺术加工的盲文识别标记将凹版触摸识别与画面的艺术性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纸钞艺术气息明显提高,这样的设计还出现在票面的多个区域,使人印象深刻。
一、设计
丹麦这版纸币在我看来有种“复古”的味道,这当然不是票面古老桥梁和历史文物意义上的“复古”,而是票面设计风格上的某种回归。最近这一二十年间的现代纸钞,票面上的人物、景物等图案均呈现“特写化”的特点,即追求局部的特写,着重刻画某一事物的局部细节,这种趋势从人物头像延伸至建筑、动植物等等,这种方式俨然形成了整个世界纸钞设计的一种潮流和方向,但这版丹麦纸钞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它并没有过份的追求局部的“大特写”效果,而是仍然使用了早期纸币中偏重画面和意境的风格,以至于其票面看上去并不像现代纸钞,而更像是一张张标着面值的“明信片”。
这版纸钞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明信片”,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外表背后暗藏众多玄机。高深之处不输给任何一个国家的纸钞!
二、色彩
丹麦最新版各面值间颜色的划分依然延续了上一版的要求,50至200克朗分别为紫色、橙黄、和草绿色。色彩使用柔和自然,使人过目不忘。发达国家的纸钞在用色上是非常讲究的,他们把色彩的独特性也作为纸钞防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大多使用“合成色”,色调清淡柔和的橘红、杏黄、粉红、草绿等色彩使用广泛,而那些大红、大绿等的色彩确是很少采用。从中可以侧面反映印钞油墨水平的高低差异。
丹麦纸钞的色彩相比上一版更加清淡,更加柔和,原本对绿色并不感冒的我也不得不喜欢上了200克朗上淡淡的草绿色!
纸钞最右侧的颜色条看似无奇,却再次展现出丹麦设计师的独具匠心,色带很好的起到了色彩重申的作用,不但使票面有“画龙点睛”之感。更重要的是使民众的面值识别更为简单而有效,简洁、实用的设计理念一目了然!
三、防伪
丹麦纸币的凹版印刷部分除面值数字、文字部分的线条稍粗以外,景物雕刻全部采用精细线条构成,这从防伪的角度上,在我看来是有一定风险的,虽然中间暗藏极其细小的微缩文字,但普通民众又有谁通过放大镜识别真伪呢?所以,它的防伪重点并不在雕刻的图案上,甚至是面值间雕刻难易程度的变化也只是防伪递进的极小部分,那么它的防伪重点在那里呢?
答案很简单,还是之前所说的“二鬼把门”上,一个是全息膜,另一个是动感安全线。
被少数国家视为最高“配置”的动感安全线,丹麦克朗却将其仅仅安排在纸币背面,除正面构图完整性的考虑以外,更深层的含义还是要将正面最重要的位置留给本国最尖端、最具标志性的“金属全息复合膜”,由此可见,丹麦对他的这一薄膜不但寄予厚望,甚至是给予最充分的信任与信心!
通过200克朗的观察,也推翻了本人之前的关于全息膜的一些简单想法。全息膜的叫法其实并不准确,应该叫“金属全息复合膜”,这种新想法还是得益于这张200克朗,得益于小套收藏的方式。
丹麦的“金属全息复合膜”并不是上一版全息膜的简单复制,而是采用了全新的制造工艺。是不折不扣的,独立知识产权的丹麦制造!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激光膜内部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传统激光全息材料制成的边缘放射性图案,另一部分是由铝箔片制造的“文物”主图案,两部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文物”呈现出明暗相间的银白色,而外围微缩文字构成的“光环”呈现出五彩的全息效果。丹麦人实际上将两种不同的材料、工艺、效果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一张全新的膜材料。本人认为这种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和作用,铝箔和全息材料的共同印制,即便于民众识别更达到防止现代光电设备仿造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四、防伪递进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丹麦克朗在防伪技术运用上呈现“起点高”、“差异小”的显著特点。以至于直观上看,面值间差异并不明显,“起点高”一方面表现在其最低的50克朗上几乎运用到了丹麦的绝大多数防伪技术,另一方面在最低面值上所运用的防伪技术与绝大多数国家的中高面值相比也丝毫不落下风。而“差异小”主要表现面值间工艺水平的高低差别不明显,容易使人造成防伪无递进的印象。
丹麦克朗并非没有防伪递进,而是通过丹麦设计师的精彩设计将这种细微的递进变化隐于无形之中,“重视设计、突出细节”是这版纸币的核心!
蓝色底纹对接与淡绿色凹胶套印相结合的200克朗局部
五、丹麦克朗防伪技术的递进:
1、底纹的难度的递增
从50克朗的“三圈五边形”到100克朗的“密集三角形”,再到200克朗的蛛网放射和背景蓝天塔楼等底纹的运用,难度逐步提高。特别是200克朗底纹更从50与100的规律变化变成不规则变化,色彩从单一变成多色,塔楼部分更与雕刻凹版形成套印,精度要求提升一个档次。而这些细节竟在设计与印制之间化于无形,设计之巧妙可见一斑!
2、雕刻难度的递进
随着面值的提高,“桥”的图案逐步复杂,雕刻细腻程度和难度也在逐步提升。
3、缩印的递进
200克朗桥横梁下面一行微缩文字,文字中含有1937年12月17日字样,记录这座桥的历史等信息。
50至200克朗上的凹版缩印文字的印刷也是这版的一个亮点。丹麦的缩印文字达到了惊人的细密程度,肉眼观察根本看不到它的踪迹,但在放大镜下却异常清晰,毫无模糊,微缩字体已控制到了0.15毫米以下,相比上一版精度大为提高,背后直接反映出丹麦高精密机械的加工有明显的提升。
三张小套观察,这版丹麦克朗防伪等级虽然有逐面值渐进的趋势,但大的防伪等级还是维持了本人之前的推测,即50为第一级,100和200克朗为第二级,500与1000克朗为第三级。本人预测最高的第三等级中至少要添加一至两项新的防伪技术,最高的1000克朗极有可能出现一项全新独家的防伪技术,究竟如何,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桥与文物”版丹麦克朗的背面也蕴含了丰富的设计元素,丹麦的历史(不同时代)、文物、地理(地名地图)、季节(200夏、100秋)等等,也由此看出,注重内涵的设计是这版纸币的精髓所在。
背面采用虚拟成像的方式,不同颜色的线条交织构图,100面值里面无数微缩“100”和同心圆,隐秘在构图之中,令人叹为观止!(2020.4.5补充)
新版丹麦克朗的面世无疑给近些年的世界纸钞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票面朴素淡雅,画面细腻柔和,它票面上没有伟人领袖,也没有名山大川,有的是普通丹麦人走过的桥梁,去过的丘陵、池塘。使人可以轻易地融入到画面之中。
注重内涵是丹麦人追求的境界,追求品质是丹麦人向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