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七先放几张老剧照吧,分别出自刘晓庆版《武则天》以及言情剧《上错花轿嫁对郎》。这两部剧题材不同口碑高低亦不同,制作精细程序不同、在古装剧上的地位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古风味十足。
“奇异”的转变,可能让这些剧热度上去了,但口碑下降了,也使大家的观剧体验也越来越差。小七今天就聊一聊个人觉得为什么现在的古装剧越来越让人出戏。
剧本永远是一个电视剧成功的基础,角色人设、关系设定以及情节推进会让这些故事生动起来,带领观众走进剧中的世界。而且题材非常丰富,权谋、宫廷、探案、悬疑、爱情等层出不穷,每个古代元素都能利用起来。
反观现在的某些剧,为了拉长剧情添加各种各样的“非主流”情节,不仅让观众古代现代错乱不已,还能把任何题材都往谈情说爱上归。越来越单薄的剧照与无文化底蕴的设定,让古装剧变得肤浅单一起来。
演技是影视剧的外衣,穿错了就会让观众“秒出戏”。《康熙王朝》里陈道明、斯琴高娃往那一站,就把掌权者的气场展现出来,《大明王朝》里陈宝国台词娓娓道来,就能让你起鸡皮疙瘩。如果说这些是“老戏骨”,不能拿他们举例子欺负人,那《上错花轿嫁对郎》里的黄奕、聂远在当时算小鲜肉、小鲜花吧?他们的完成度现在有几个刚出道的小花生比得上呢?
面瘫演技与表面化的角色刻画,是这剧古装剧越来越丧失风味的关键原因。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以前古装剧依赖配音是因为现场收音效果不好,而现在古装剧依赖配音更多的反而是演员台词能力不过关。相比之下,高低自见。
87《红梦楼》开拍时,为了体现出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罥烟眉,化妆师进行了反复尝试,最终采用了前高后低的细长八字眉。这个眉型在当时属于很超前的,演员陈晓旭本人因为觉得太丑还哭过,但最终这些细节艺术造就经典。
刘晓庆版《武则天》在妆容上更是用心,毛戈平不仅为每个角色设计了符合演员气质与角色身份的妆容,还对角色不同年龄段的妆容进行了改动。所以这部古装剧里几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风采,美得各有特色,毫不雷同。
而现在的古装剧呢?服化“量产”屡见不鲜,连韩国人都放弃了的“韩式大平眉”仍旧是许多古装剧热衷的选择。《诛仙》里女性角色风格相似的发型,《寂寞空庭春欲晚》里大片的韩式妆容,《武媚娘传奇》里过于华丽的服饰堆砌都严重的拉低了作品质感。
《琅琊榜》里的服化没有加入什么现代的时尚元素,也没有华丽的造型,却受到一众好评。为什么呢?因为每个造型都是根据人物性格、身份打造的,每个布景都在时代背景下加入了几何美学,即有代入感又让观众有视觉享受,这样的服化道才是用心的。
87《红梦楼》开拍之前对所有演员进行诗词、礼仪、形体等方面的特训,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但出来的效果也是值得的。在以前,除《红楼梦》这种对文学底蕴要求比较高的名著外,一般40集的古装剧拍个半年以上也是常态。
总结来说,古装剧越来越失去风味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艺术追求。因为缺乏艺术追求剧本越来越薄弱、服化越来越雷同、选演员只在乎人气而非演技,当艺术创作者失去了艺术的追求,出来的成果只会越来越差。
谢邀,看了一下其他网友的回答,发现了刘晓庆的美照。那个时候是真的美啊,珠圆玉润的脸庞,曼妙的身姿。无论是武媚娘还是武则天,在每个时期,刘晓庆都将不同的眼神和姿态发挥得恰如其分。
以前的古装戏,会充分尊重光影效果,比如媚娘深夜第一次被皇上召入宫时,她脸上忽明忽暗,映照的是太监手上红灯笼的光线,将深宫的那种神秘感展现得非常到位。
有趣的是,现在的古装戏,遇到这样的戏码,晚上是灯火通明,生怕不能体现出主角的美丽。
除了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应该是比较暗的地方,现代的古装戏仍然能让你看到角色脸上纤毫毕现。明明是月黑风高的晚上,明明是只能使用烛火照明的时代啊!似乎古代的照明技术比现代还要高级。
也许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打光脱离了现实,整个画面都会显得很虚假。这就是造成出戏的其中一个原因。
台词对于演员来说有多重要呢?不要说现在有专业配音演员了,我就可以不用练台词功底。有了这种懒惰的想法,其结果就是演戏的时候抓不住角色心理,无法入戏。自己都不能入戏了还能指望观众入戏吗?
好的演员即便是使用配音,也会在对戏之前熟记台词,对戏的时候配合动作表情表演出来。
使用自己声音的演员着实不多,刘奕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刘奕君扮演《琅琊榜》中的谢玉,《远大前程》中的张万霖,他说话铿锵有力,吐词清晰,可以不用看字幕都能听清楚每一个字。这个功底可是连一些配音演员都无法做得到的啊!
说到配音演员,现在的配音演员专业水平明显不如以前。我们的汉语讲究的是字正腔圆,尤其是古装剧里说话,更应如此。这个可以参考87版《红楼梦》的配音。
关于台词还要说的一点是,编剧为古装剧设计的台词简直越来越胡闹了。古代人能说出那么现代的话吗?这个锅就不应该让配音演员背了。
最想吐槽的还是服化道!各种离奇装扮就不多说了,看了有一种穿越到二次元的感觉。关键是细节啊,细节!
珠宝堆砌的重灾区应该是TVB了。满满的廉价感呼之欲出。
内地也不逊色。你们顶着这一头的珠宝累不累啊?
现代古装剧比较出色的服化道当属《甄嬛传》。
无论是头饰、妆容,还是服装,都比较符合当时的特点,服装面料和纹理也非常考究。而早前的造型非常出色的有《红楼梦》。
所以说,现在很多的古装剧造型师可能对古代人有什么误会。
真的建议演古装剧的女孩儿们学一学传统戏剧,了解一下走路的姿势,端水的仪态,连这些基本功都做不好的演员,如何能还原古装剧女主的模样?尤其是那种深宫里的戏码,请尊重一下古人。当然,玄幻剧不在此列了,他们爱怎么折腾也都是架空的历史,不能以常规眼光来看。
最后就要说到剧情了,也许是古装剧太多,拍不出什么新意了?但为何拍来拍去都是爱情为主权谋为辅的这种套路呢?为何情节总是经不起推敲,让我们误认为古人都很弱智呢?
这只能说编剧太崇尚玛丽苏剧了,打着女主奋斗的旗号拍出一出出狗血的爱情,真的当观众们都是十六岁懵懂少女哦!
【本回答由问答签约作者墨娱原创首发于悟空问答平台,抄袭必究】
我认为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现在的古装剧,遮住头饰、服装,你会分不出是现代戏还是古装戏。
比如武媚娘,对这部剧印象深刻啊。这跟平时的范冰冰有什么差别?着重眼部的妆容,拉长眼尾,浓重的假睫毛。还有满头的头饰,你确定古代的技术能把这些东西放头上不掉下来吗?完全不符合常理啊。
这是现代装,只露脸真的分不清哪个是古代哪个是现代。
看看早期的范爷的古装戏,跟现在的妆容差别很大。眼妆很淡,眉毛颜色比较淡,唇妆也很日常。古人也爱美,但是没有我们现在的浓重的假睫毛、眼影、口红。这个发型其实已经跑偏了,不过相比上面的满头塑料片还是好很多,至少你会觉得这个造型古人应该还能盘出来。
雍正的十二美人图的美人,才是古代的美人给我们的形象:柳叶眉、樱桃小嘴。不是浓重的眼妆、唇妆,不是长眉入鬓。发饰也非常简单,没有满头珠翠,不会给人头顶10斤头饰的感觉。
看看同样是唐朝的电视剧,大明宫词的妆容:淡淡的眉毛、唇妆,能看到肌肤纹理的皮肤,正常的肤色,而不是加了美颜加了滤镜的网红妆容。盘发上面的发饰不多,但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
第二个是服饰。
古代的纺织、印染、刺绣技术没有现代那么繁复。很多朝代对不同身份所能穿着的衣服等级、颜色都有规定,宫廷对于礼服也有规定,不是你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古人对颜色搭配很有研究,不是暴发户审美,不然乾隆爷的农家乐审美也不会一直被嘲笑。
所以,武媚娘封后大典穿红白搭配真的合适吗?古代白色不是很吉利的颜色,孝服的颜色有白、黑、蓝和绿,根据亲疏来决定穿什么颜色。即使唐朝开放,不讲究这个色,确定这个色能染成这样,不会染色的时候红白串色吗?要知道即使现在衣服深色跟浅色配也不一定能保证不串色。
还是想吐槽这部剧的服装,右边李治的蓝白配色,我觉得很像现在一些农村可能还存在的祭奠先人的那个奠字的蓝白配色,图片就不放了,古装剧有些也有,不懂的自行去查吧。你要硬说这个是青花瓷的配色,好像也没问题。但是这是典礼的服饰,真的合适吗?
还是看看以前的剧洗洗眼吧,还是大明宫词,太平公主婚后的打扮,还是非常青春少女的形象。还没有经历磨难,对婚姻还留有向往、期待,整个人非常温婉。服装的配色也高级,不是大红大绿大花放在一起就是宫廷审美,宫廷一点都不暴发户。服装设计师设计服饰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去博物馆转转。
这是大明宫词里面比较偏后期的衣服,非常符合后期沉稳的镇国公主形象,也符合年龄,你总不能四五十岁还穿个年轻时候的粉红色吧~人物的服饰是要随着年龄、阅历的变化而变化,不是怎么美怎么来。
打光也是一个很想吐槽的事情,现在的剧无论拍哪个年代的,都是一样的打光加美颜,没有任何肌肤纹理,看到就是一张跟网红自拍没有任何区别的脸。
换个电视剧吐槽,比如,三生三世的白浅。这光打的,滤镜加的,头发都快变色了。
随便找的网红自拍,有区别吗?可能光打的比网红还狠吧~
虽然当年大胡子拍神雕被骂的不行,但是跟现在的剧比起来,风景至少不错,打光也挺正常的,演员也没有那么多奇怪的替身。看看早期的杨幂吧~不同场景皮肤颜色是不一样的,正常人的皮肤难道不应该这样吗?正常人的皮肤不是偏黄吗?
以前的剧不管怎么至少出外景,骑马也是真骑,让你觉得场景还挺美的。
现在越来越多剧抠图,你当是仙侠剧吗?当观众傻啊,看不出来吗?
如果妆容、服装、打光做好了,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古装剧还像古装剧,至少得比较像古代啊,场景才不会让你出戏。
至于剧本、台词这些,好的内容创作本身就那么简单,加上社会很浮躁,哪里能好好写个剧本,用心拍戏,差不多糊弄一下观众就好了。所以我们无论看什么都觉得出戏。
让我这个干了十几年影视的工作人员给大家从几个方面解读一下吧。
现在的中国科技发展是日新月异,摄影机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跟着一起进步,从我刚入行那时候用的是磁带机,记录清晰度是720×576,没有几年出现高清1920×1080,而到现在出现的是4K,比高清高4倍,可能用这个数字观众不太直观,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一前拍摄的视频就像蒙上了一层纱,现在是直接把纱去掉了,在一个例子,大家看电视现在演员的特写,尤其是皮肤不好的男演员,脸上的坑坑洼洼的看的清清楚楚,清晰度一上去问题就出现了。
画面清晰度提高对化妆,道具都提出了一个最大的挑战,想要那种画面的真实感就很难表现。
有这种原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现在的古装剧,明明就是演员穿着古代的衣服在演着现代生活的情景剧,内容无外乎是玛丽苏与杰克苏,你爱我,我不爱你,我爱他的纠结三角恋,还有虽然我不爱你,但是你只能在我身边,你的命是属于我的,为了虐而虐。动不动的就撩妹,一言不合就是霸道总裁式的壁咚,法式长吻等。古代要真有这么开放,真有这么缠绵悱恻的爱情,那我们学的历史大概就是假的吧。
剧本的台词完全就是现代的大白话语言,一点古风古韵都没有,还时不时的蹦出一两个现在的流行语言。演员没有古典气质,还非要去演古典美。没有古韵的台词,演员有点古装的气质也是好的,或者反过来互相成就一下,现在倒好,就是两道催命符,让观众早早的关掉电视机。
也许说的原因太直白了,欢迎留下你的见解。
现在古装戏服装道具太过鲜艳、化妆韩风明显、Ps过度带来的不真实。
出戏的原因只有两个字---------失实。以前的电视剧把质量放到第一位,多方位还原古装剧本,给人的感觉像是真的。现在的电视剧都是捧星之作,看的人又怎么会入戏?
就拿宫廷剧来说吧,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人应该不少,看过电视剧也去过故宫的人也应该有一部分,去过故宫的人应该都有一种感觉,整体的色调用镜头拍出来而且不加后期的话,就是那种比较暗的,尤其是在晚上,当时宫里只有蜡烛,那么大的房间凭借烛火之光怎么能拍出来那种富丽堂皇的感觉呢?
所以这就是色调的问题,以前的电视剧重视的是剧情,剧情大过天,现在的电视剧拍摄以演员为中心,没有打光,没有反光板,后期没有磨皮滤镜,演员拍出来就很难看,观众不买账没人看,就会赔钱。某种意义上也是现在的娱乐文化反作用到拍戏上了。
既然提到了演员,不得不提的就是演技,陈道明、斯琴高娃的演技大家都有目共睹,就算是太监都特别有戏。
拍摄红楼梦时,剧组在开拍之前还举办了培训班,组织人员封闭集中研读红楼梦,探讨人物形象和角色,还对主要人员进行琴棋书画的培训,可见努力之大。
还有杨颖,直接扣图,这样的人都能做演员,难怪现在没有能看的电视剧了。
演员和拍摄都是硬件,剧本才是软件,软件不行直接扑街,现在好多古装戏都是瞎眼,剧情上太多的bug片方都视而不见,比如美人心计,林心如饰演的女一号,什么事情都被她算对了,所有事情都在按照她的算计发现,比诸葛亮还要神。
除了剧本就是台词,古人说话,猜测或许不是那么古文古板的文言文,但是最起码也应该是红楼梦中古文和现代结合的模式吧,而现在的古装戏,动不动就出现流行语,比如锦绣未央里唐嫣一本正经的对她母亲说,爱笑的女人运气才能很好,我心里真的一万个白眼。
软硬皆失,电视剧的质量又怎么能有保障呢?
现在的古装戏看中播放量,追求快节奏,就像刚见面的男女不用自我介绍不用培养感情,上来就问:做爱吗?演员请的是流量明星,用自身的热度代替演技,服装只要仙就够了,歌曲传唱度高就行了,剧情只要能火抄袭也可以!
以前的古装戏注重口碑,从剧情,演技,服装再到片头片尾曲都告诉我们什么叫用心,所以成就了一部部的经典!先说歌曲:《红楼梦》-枉凝眉,《戏说乾隆》-问情,《铁齿铜牙纪晓岚》-锦上添花,古香古色的歌词暗示着整部剧的主线,哪一首歌不是与电视剧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经典的。再说说演技,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三国演义的宋江,雍正王朝的四阿哥胤禛哪一个不是被老艺术家们演活了。最后我们看看台词,《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我们能从和珅与纪晓岚的互怼中看到中华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和珅:是狼(侍郎)是狗啊?
纪晓岚:下竖是狼,上竖(尚书)是狗,狗呢,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
如果你也有喜欢的老剧,欢迎补充!
我个人觉得现代古装戏出戏的原因挺多的,尤其是和以前很多的古装剧相比,下面就一一陈述。
一、妆容
以前的古装剧,里面的妆容和现在古装剧里面的妆容感,大相径庭。现在妆容一味的追求美和白,可以看到明星脸上糊了太多的粉,而看不见肌肤原本应该展现的真实的肌肤面貌,妆容基本都是现在的彩妆。
古人描眉擦粉,眉多是远山黛柳叶等,腮是桃粉嫣然甚至有些朝代偏橘,都是比较天然的脂粉脂膏之类的化妆品,效果和现代化妆品效果也有较大差别。以前看《金枝欲孽》的时候,里面的妆容既不媚俗也不算寡淡,妆容看上去要复古多了。
二、场景&滤镜
以前的很多电视都是实景拍摄,拍摄《金枝欲孽》的时候,剧组真的去皇宫取外景了,为了场景更加的还原真实。现在很多古装剧场景也有很多真景色,但是整体却添加了很多的滤镜,导致景物的颜色失真。滤镜加在人物身上,美颜相机的效果大家应该深有体会吧。
这张就是用了滤镜之后的“玉莹小主”,和上一张明显有很大差别,美白度上升,但是本身肌肤应有的颜色,就显现不出来了。
三、灯光&打光
清朝直到光绪的时候才通电,以前电视剧白天的景色不必多说,都是通天大亮,晚上的夜景只有烛火之光,应该是泛着微黄。抑或是大红灯笼的光,应是红色。但是毕竟都是烛火,所以清晰度整体都不高。
而现代古装剧,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仅身后之景能看的清楚,人物脸上也没有丝毫的阴影而言,看着就很不真实。这不仅是整体灯光的原因,还有剧组对人物的打光太严重,白天也黑夜没有明显的反差。
四、服装&造型
五、剧本和台词
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宁静主演的大秦帝国系列,服装道具精良布景也真实,里面历史人物的细节也拿捏到位。几乎是挑不出一点毛病。尤其是里面的台词原声,都是同期录制,难度还是比较大,而且里面很多的古文台词,每个演员都很努力敬业地完成。
正史就应该是这样的,帝王之杀伐果决,权臣之奸猾邪佞,贤士之胸怀谋略,兼济天下。里面宁静、富大龙、喻恩泰每个演员都很出色。
六、影视大环境
以前的很多影视人有创收视的想法,但是也对古代历史本身都怀着情怀和敬意。剧本改编也都很精彩,有看点。但是现代的影视人很多都是一味去追求收视播放量之类的,初衷不是要表达一个完整的出色的作品,而是完全为了收益。所以演员找流量,背景用抠图,为了噱头,多了很多套路。
怀着这样的念头,拍摄出来的作品,怎么能让观众看出他们的用心?所以出戏也是必然的。
今天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不同版本的《红楼梦》。
其实,陈晓旭版的《红楼梦》并不是最早的一版。在这之前,由王文娟和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版电影《红楼梦》,才是最早的。
这部电影,无论是人物形象或是场景,我认为更贴近心目中的《红楼梦》。
黛玉焚稿。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里,“黛玉葬花”应该是最经典的场景了。
越剧版。
陈晓旭版。
蒋梦婕版。
综上所述,原来的古装剧拍得好,第一,挑选的演员不但在形象上要神似,还要基本功扎实。越剧版的林黛玉包括脸型、身段就是活脱脱的一个林黛玉,而珠圆玉润的蒋梦婕从外形上就有些吃亏了。
另一个问题,越剧版的《红楼梦》,大到一座城池,小到一个头饰,都是精益求精。而现在的古装剧,开口就是投资几个亿,但演员的片酬占了大部分,余下的省着花,道具背景粗糙,无数穿帮镜头,就差点拍成现代剧了。
还有造型。现在占着化妆技术高超,古代人竟然画着烟熏装、各种时尚染发,妖怪酷似国外的吸血鬼,失去了中国元素,变得不伦不类,太让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