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不断建全,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基本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则占有了一席之地。它打破了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否适合本专业,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学效果等等,都提出了新的思考。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学科。几年来,在人体解剖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法,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比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多媒体适合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但也并非十全十美,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这样,就使得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改革,不断的总结,不断提高,不断的完善。
1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关键
2多媒体教学优点
2.1提高教学效率,拓宽教学内容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需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教具,授课中展示过程繁琐,而且有限的教具资源会在利用上发生冲突,另外,在大阶梯教室授课中,后排的同学由于距离较远难以看清挂图和板书,也听不清老师的讲解,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上述几个问题都得以解决,因为多媒体课件可容纳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动画,同时视觉、听觉效果也非常清晰,而且它具有制作容易,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等优点。
2.3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简单易懂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将繁琐的板书和挂图事先都制成了课件,利用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将枯燥的讲解变的生动有趣,将抽象的内容变的形象、直观,将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神经系统较为复杂,在学习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中,很难得到形态学上的支持,我们只能靠理解和想象学习,既不易理解又费时费力难懂难记。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将不同的传导通路制作成有型的动态演示,这样就将微观和抽象的转化生为具体有视觉的,这样的转化能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易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
2.4资源共享,缓解教学和资源少的压力由于学校招生在不断的增加,导致教学任务压力大,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主要体现在教师不够用,教室不够用,实验室不够用,挂图、模型、标本短缺等方面,传统教学手段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采用大多媒体阶梯教室合班上大课的方法,解决了教师和教室缺少的矛盾,又通过制作课件下载了大量的解剖学图像和视频,缓解了实验室、教具、标本缺乏的矛盾,为正常的理论教学和实验室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3多媒体在实验和考试中的应用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学习中理论结合实践尤为重要,那就需要上好实验课。由于学校的不断扩招,实验资源就显得缺乏。大体标本有限,长期的使用气味有害并且风干情况严重;挂图使用多年已破损退色字迹不清;模型和瓶装标本老化和损坏情况严重,使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下降。那么只依赖有限的实验资源是无法满足实验课的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采用观察挂图、标本、模型与老师讲解和观看图象、视频相结合的方法,既保正了实物观察又保正了实验课的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增设了实训基地,骋用临床老师实践指导,增加了实验课学时,同时也要进行实验课考试。人体解剖实验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正确认知能力。我们利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对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多角度拍摄,再截取成一定大小的视频图像,按系统编号,方便使用。平时上实验课同学观察实物标本后,我们可利用制作的视频课件提问,考试时,从中抽取20个结构,插入音频效果,每个结构间隔60s自动播放,每个结构1分,共计2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20%。考试必须要在实验室观察实物标本后才能解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避免了只看图不观察实物的毛病,同时也提高了考试效率。
4人体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也是医学生接触最早的医学启蒙课程。它将伴随医学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乃至医疗、护理、影像、麻醉等医学职业的始终。其内容庞大、名词繁多,学习时难以推理破解,记忆难是师生共同的感受。但解剖学内容中有许多器官或结构的名称、结构、特点等具有趣味性,可利用趣味性激发对该内容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多联系生活现象和临床实例,或多用一些比喻、夸张的方法创作一些切合实际,又便于记忆的顺口溜等,使之趣味化,可以提高记忆能力[1]。作者将在教学工作中积累的趣味记忆法介绍如下。
1比喻歌诀
2人体之最
全身最粗大的骨是股骨,最细小的骨是蹬骨。全身最长的肌肉是缝匠肌,最短的肌肉是蹬骨肌。全身最粗大的脑神经是视神经,最短小的脑神经是嗅神经。男性尿道最长的部位是海绵体部,最短的部位是尿道膜部。腹膜腔的最低部位在男性是直肠膀胱陷凹,在女性是直肠子宫陷凹。全身最薄的皮肤部位是眼睑,最厚的皮肤部位是足跟。颅底最大的孔是枕骨大孔,最小的孔是筛孔。最大的舌是轮廓,最小的舌是丝状。蛛网膜下腔最大的部位是小脑延髓池,而在临床穿刺最多的部位是终池。全身最多的动脉分支是肾动脉分支,最少的动脉分支是升主动脉分支。
3三狭结构及三角结构
三狭结构:食管的三个狭窄,输尿管的三个狭窄,男性尿道的三个狭窄,椎动脉的三个狭窄。三角结构:膀胱三角、肝胆三角、听诊三角、左纤维三角、右纤维三角、股三角、颈动脉三角、椎动脉三角、枕下三角、危险三角、下颌下三角、颏下三角、锁骨上三角、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胸腺三角、心包三角、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食管下三角、肘后三角、肘外侧三角、海氏三角、三角、尿生殖三角、系膜三角、磨牙后三角、腰上三角、要下三角。
记忆是掌握知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谁掌握了记忆的秘诀,谁就能学习更轻松。从神经生物学及心理学角度看,兴趣会在大脑皮质中形成兴奋优势中心,这时,脑细胞就会处于积极工作状态,代谢增高,把感兴趣的对象牢牢地存储起来;相反,对那些不感兴趣或厌烦的事则会淡漠处之。授课时穿插一些富于情感、生动有趣和形象的比喻、歌谣等滑稽幽默的语言;不仅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帮助理解;同时也可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化枯燥复杂的解剖结构为通俗易见的实体实物[34]。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解剖学知识;在适度兴奋中完成对人体结构的思考和记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要诀和科学的记忆方法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雷,牛松青,王伟,等.谈人体解剖学的趣味性教学法[J].解剖学研究,2008,30(6):478-479.
[2]邵水金.记忆法在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4):86-88.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学习技法;教学;掌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的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后最先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由于人体解剖学专业名词和术语多,且其中一些字、词非常生僻,加之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学习方法上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故在学习解剖学过程中感到很不适应,常常流露出畏难情绪,甚至出现厌学倾向。现结合自身学习经验,介绍下如何适应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1.基本学习
众所周知,课前预习对提高听课效率和听课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预习需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特点而制定相应的方法。由于人体解剖学专业名词和术语多,因此,预习时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通读老师拟讲授的章节,以熟悉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对其中的生僻字要达到会读会写,这样可避免在听课过程中,因不懂专业名词而影响听课效果。对有的专业名词可从字面理解其含义,如"椎间孔"可理解为椎骨之间的孔,"硬膜外隙"即硬膜外面的间隙[1]。只有真正懂得了的东西,才能记忆常驻,运用灵活,这说明要把解剖学学好并用到防治疾病的实践中,不但要听、要读、要看、自己动手解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是学习解剖学的最基本方法。
1.1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观点: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可分为若干器官、系统或若干局部进行学习研究,但它们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学习中必须始终注意各系统之间,各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相互影响,只有从整体的观点认识局部,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局部。
2.加强对比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感到解剖学枯燥难记,常常有"翻开书似乎什么都知道,合上书什么都想不起来"的感觉。若通过对一些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采用对比记忆法,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对比法。在解剖学上,有些结构的特点是相反的,如空肠与回肠、肩关节与髋关节等。通过列表,用相反对比法很容易区分并掌握这些特点。例如,空肠的特点是位于腹腔的左上部,肠壁厚,黏膜皱襞多且高,血供丰富,消化能力强,无集合淋巴滤泡。而回肠的特点是位于腹腔的右下部,肠壁薄,黏膜皱襞少且矮,血供较差,消化能力差,有集合淋巴滤泡。这样对比学习,只要记住了空肠的特点,通过理解也同时记住了回肠的特点;相似对比法。有些解剖结构其概念及组成具有一定的共性,用相似对比法记忆则效果极佳[2]。如肺根和肾蒂,概念上都是出入其脏器门的所有结构的统称,组成结构上都是脏器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其功能性管道。具体而言,肺根由肺动脉、肺静脉、肺的神经、淋巴管和支气管组成;相类似,肾蒂由肾动脉、肾静脉、肾的神经、淋巴管和肾盂组成。通过对比,这两个看似很难掌握的结构,可同时记住。
3.文、图、物结合学习法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涉及的专业名词多、形态描述多,如果死记硬背地进行学习,不仅索然无味,而且效果不尽如人意。合理、高效地利用解剖学实验课,是巩固和加强解剖学理论知识的关键所在。具体应做到文、图、物三结合[3]。所谓文是指教材的理论叙述,图是教材插图或解剖学图谱,物即实验课的标本和模型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常常对照图谱来指认标本[4]。这种单纯按图索骥的学习方法,不能全面认识和理解标本在体内的位置、方位、构造特点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4.在观察实物标本时,以活体触摸的形式加强记忆
通过触摸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5]。例如就骨学教学而言,教师讲课时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触摸。如胸骨角和心尖搏动点的位置.以后上到临床课.定心、肝界等就容易了。又如测量血压时,首先要触摸到肱动脉的搏动.学生似乎都触摸得,但量血压,能快速将听诊器放准确的不多.特别是急诊病人测不准血压的现象时常发生。但是只要先触摸到肘窝的肱二头肌腱,在其内侧就很容易触摸到肱动脉的搏动。
综合以上学习方法,希望能您全面理解和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起到一定作用,但此学习法并非经典,仅为本人在学习中的几点粗浅体会。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让您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1]章祖宝,王茂源,刘清清.浅谈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方法[J].科技信息,2008,36:239-239.
[2]张子明,张宇新.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初探[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4):529-530.
[3]张从海.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及21世纪解剖学教育问题[J].菏泽医专学报,2001,13(1):84-88.
1增加解剖学实验学时
2标本辅助教学的应用
3将临床案例引入解剖学教学
临床案例的应用,使学生将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不仅增加了解剖学知识的应用,同时锻炼了学生人文社会知识的培养。每讲完一个章节,我们将所学内容的临床案例发给同学,课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分组讨论,最后老师在课堂上概括总结,既巩固了解剖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习惯。
4临床护理操作微视频引入课堂
我们在教学医院录制了临床护理操作微视频,如三角肌注射、臀肌注射、插胃管、灌肠术、导尿术、静脉穿刺等共计50个视频,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引入,使学生早期接触了临床,提高了学习兴趣,得到了学生一致好评。5改变解剖学考核方式我们改变了以前只考理论的做法,现在实行理论和实验分别考核,详细制订了解剖学实验考核办法,通过标本考试、课堂问答、考勤、平时作业等,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平均成绩由原来的78.3分增加到84.6分。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要】微课程是相对常规课来说的一种微小的课程,它通常以一段5~10分钟简短的视频作为授课的素材,学生可以通过微课程预习、复习,实现自主学习。微课程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拓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关键词微课程;课程改革;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1微课发展及其特点
国外对微课程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2]。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中国对微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3]。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老师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老师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微课程的主要特点:“微”特征——具有学习内容的精炼、短暂、高效之显著特征,经不断滚雪球式积淀微学习成效。“微”手段——更适宜移动终端学习,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微”环境——提供“微学习”有效条件,为泛在学习构建了舒适环境,其支撑的微学习过程可增添深度学习的驱动力。“微”目标——具有微学习的微课化、专题化属性,微课程知识关联体系与学习目标达成呼应。
微课程按照教学方法分为讲授类、辅导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按照教学环节分为新课引导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课程实践类、学习互动类等。
2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
学校的课程水平直接决定着受教育者的素质水平,课程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素质形成。传统的讲授是医学学科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条理清晰讲解较系统,但课堂信息量大会使重点内容错过学生的最佳主动注意时段。且学习局限在教室内,单一呆板,缺乏变化,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全面、生动主动地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高职高专卫生类学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理论知识枯燥抽象、多样化、灵活性不足、难学难懂,同时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基础差,主动参与性不强,欠缺良好的自学能力,如何做好高职高专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工作,一直是教师面临的难题[4]。传统的教学主要依赖于老师的讲授、板书和部分挂图。挂图和课本上的插图既简单又缺少立体感,而人体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结构,所以传统的解剖生理学教学很抽象,要求老师引导学生由那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去想象它们的立体结构和位置关系。这样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学得费神,往往事倍功半。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思考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微课程研究,更新教师的理念,以改善课堂主体的情感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达到解剖生理学有效教学的目的。
3微课在人体解剖生理学中的应用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收看微课进行学习,学习的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摆脱了教室和教科书的限制,使得学习更加方便、灵活,将枯燥的课堂灌输变得生动有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课中教师通过知识点切割把课程出现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颗粒化视频,学生课下能够随时随地浏览教学资源,有利于把握重点内容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深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精准把握学习目标。
4微课发展中需注意的问题
5结语
通过微课程的应用,教师由课堂上的全面控制改为指导、协助相结合;由教师的单向灌输改为师生互动。从而使课堂结构与学习模式变为学生由外在的、被动的灌输对象转变为自主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者;而教师应当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建构概念的促进者、帮助者,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协作学习。
[1]欧文勤.“微课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002-4808(2013)10-0064-02.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4]徐国琴,章福彬.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