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1位建筑师用生活废料为流浪动物设计绿色低碳居所
2月8日,清晨天光微曙,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粤海城金啤坊门口熙熙攘攘。走入园内,几十米高的钢罐如巨柱般耸立在一片老旧房屋中,锃亮的管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少有人知的是,钢罐底下,却隐藏着一个个“小窝”。1.1万平方米的展区里,散布着31个别具一格的环保作品:有用报废救生圈排列组成的小窝棚,有用树枝框架与铝管缠绕的装置,还有用废弃牛仔布料制成的“庇护所”,它们为流浪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由黑曜石工作室创作的《种子花园》,将旧日里金威啤酒厂老厂房中的蓄水池进行“开垦”,在这个想象的田野中邀请鸟与人共同播种与耕种。深圳晚报记者陆颖摄
这是目前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下简称“深双展”)在“流浪动物之家”版块中展出的作品。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建筑设计师从不同视角审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运用环保、可持续的材料,为流浪动物提供庇护所,表达建筑师对城市的观察与思考,探寻绿色低碳未来生活的全新实践。
▲作品《流崽之家》钟梓洵设计。记者在现场看到,该作品采用废弃牛仔布料为流浪动物制作收容装置。深圳晚报记者陆颖摄
将生活废料变废为宝,让建筑成为人与自然的媒介
“城市生息”是这次展览的主题,亦是这些作品共同的理念。近日,深双展总策展人之一王子耕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流浪动物之家”是本届深双展中温暖的一个环节,“流浪动物之家”是对于人类共同居住在城市中的各类动物的关怀,也是在“城市生息”大主题下构建多元物种视角的体现。
▲《城市寄生窝》青山周平制作。该作品利用城市中的墙角空间制作一个属于人和猫的“窝”。深圳晚报记者陆颖摄
王子耕是一名建筑师,去年,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他联系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建筑师,其中多数建筑师来自深圳。“流浪动物之家”从策划到执行,历经十个月成功落地。王子耕鼓励深圳建筑师利用生活废料,为他们喜欢的动物设计绿色居所,希望将“环保”与“双碳”等宏大主题细化到人能感知的细节层面,以温情的方式传递对城市与自然的理解。
▲《喵房4.0》朵宁设计。作品设计主题为“包装回收”,鼓励人们回收使用包装材料,为流浪动物提供庇护所。深圳晚报记者陆颖摄
在王子耕看来,建筑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媒介,应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希望,深圳有更多建筑师利用绿色建筑,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建筑师为猫做窝,用自然材料为城市增加自然要素
2月8日,深晚记者来到展区实地探访看到,有废弃空调外机壳改造成的“庇护所”,有由谷仓、筒仓延伸而来的动物喂食器……它们零散分布在园区各个角落,等待观展者与它们“偶遇”。
▲作品《吸猫神器》张之杨设计。藤编制作的筒状猫窝形成穿梭的管道,环保自然的材质吸引猫咪停驻。深圳晚报记者陆颖摄
其中一个名为《Cattube吸猫神器》的作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一作品为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深圳建筑设计师张之杨设计。张之杨是深圳70后建筑设计师,也是一位宠物爱好者。他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吸猫神器的主体材料是自然材料——藤。藤是一种自然材料,防滑、耐磨、便于流浪猫磨爪,更适合深圳这类亚热带城市户外使用。
▲作品《野宿》姜珺,谢仕颖,蔡裕制作。该作品采用防水板材折叠与插接,形成可供动物藏身的承重结构。深圳晚报记者陆颖摄
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需要和谐共生。来自深圳的建筑设计师吴林寿有着独特的思考。《家之小者》是他为鸟设计的作品。
▲《家之小者》吴林寿设计。在“坚硬”的城市里,用钢筋作为柔软的支架,形成一个随风摇摆的温暖的小鸟的窝。深圳晚报记者陆颖摄
深晚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发现,这一作品由鸟窝、钢筋和石头组合。原本坚硬挺直的钢筋,被设计成柔软的造型。“钢筋代表冷硬的城市,我将它做成一种迎风飘荡的感觉,是希望传递城市生活的双面性。”吴林寿向深晚记者介绍了作品底座的石块,“这块石头只进行了简单的切割,这也是我试图表达的观念,自然的东西经过简单的改造也可以很美。”
对于这三名建筑师来说,这次的设计作品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他们希望邀请更多建筑设计师碰撞创意的火花,共同探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设计出更多环境友好、动物友好的建筑作品,期许深圳成为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城。
▲作品《喵喵要塞》熊星。近日,深晚记者在现场看到,该作品利用废弃的空调外机壳改造成流浪猫的“要塞”,人与动物共享科技成果。深圳晚报记者陆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