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伊始,我市林业部门在宛陵湖湿地公园开展了第40届“爱鸟周”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展出了60余幅鸟类摄影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驻足观看。细心的市民发现,这些作品都出自同一人之手——他就是在宣城摄影界颇有名气的胡华余,人称“宣城拍鸟第一人”。
专注拍鸟10余年,胡华余行走在宣城的山间丛林、河道沼泽,拍下了数10万计的鸟类照片,也见证了我市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
10余年拍下100多种鸟类
作为摄影发烧友,胡华余早年就爱拿着相机到处拍照。而开始拍鸟,却是缘于一次偶然。
2000年的一天,他回家乡绩溪县瀛洲乡燎原村探亲,在家门口听到一片鸟鸣,凭直觉,他扛起装备,循声而去。
“我至今记得那美好的一幕。”胡华余兴奋地回忆起,当时家门口,一群有着长尾巴的“蓝精灵”结伴而来,一会飞到树枝上,一会落到草地上,好不喧闹。“虽然当时的设备不是很好,但它们离我是那样近,还是被我的镜头轻松捕捉。”后来,胡华余了解到,这种“蓝精灵”名叫红嘴蓝鹊,是很多花鸟画中的“主角”,也是国家级保护鸟类。
从那天开始,胡华余就对拍鸟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说摄影有‘三难’,这‘第一难’就要数拍鸟,如果能把鸟拍好,那其他类摄影就不在话下了。”2010年,胡华余添置了专业拍鸟设备,开始专注于拍鸟。
想要拍出好的“鸟片”,当然不是易事。鸟不能指挥着它摆弄姿势。胡华余说,“要想拍到那瞬间的美,就得守候。”
守候,说着容易做着却难。“不管天冷天热,有时候一守一整天,甚至第二天还得继续。”夏天山林里鸟多,蚊虫也多。为了不惊动鸟,还得把相机伪装好,一动不动地埋伏在草丛中。有时守候无望,刚刚收起装备,鸟儿却翩翩起舞,心中不免遗憾有加。
市区风景秀美的宛陵湖,是胡华余常去的地方。有一年下大雪,胡华余挂念湖上的飞鸟,于是穿着胶靴,冒着刺骨寒风,到结冰的湖畔终日守候。最后,终于让他拍到了在冰上“起舞”的黑水鸡和白鹭。
“成群的黑水鸡在结冰的湖面上憨态可掬,轻盈的白鹭更显高贵优雅!”胡华余说,“守候虽然辛苦,但能看到它们展示美丽的那一刻,值了!”
10余年间,胡华余行走山间丛林、河道沼泽,拍下了数十万计的鸟类照片,涵盖了100多种鸟类。光在宣城拍下的鸟类,就达80来种。
成为一名鸟类专家
每一只相遇的鸟儿,都好像是胡华余亲近的朋友,打开电脑中的相册,胡老瞬间就打开了满满的话匣子。
“翠鸟的叫声像风吹,伯劳的叫声很粗砺,‘嘎’、‘嘎’这样,灰头麦鸡来时,像飞机来了,很热烈……”说起那些拍过的鸟儿,胡老俨然是一位鸟专家。
他说,拍鸟,首先要识鸟。为了掌握更多的鸟类知识,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向专家请教,并把拍到的照片分门别类建立了档案。
在胡老的眼里和镜头中,小鸟的世界与人类社会一样热闹忙碌。它们不仅有精彩的恋爱故事、家庭生活,还有“吃醋”“生气”“喜悦”“高冷”等丰富的情绪。
所以,在胡老的照片册中,很多照片都有着令人回味的名字,譬如:树林中,雄寿带鸟往前飞去,雌寿带鸟站在一窝鸟宝宝旁侧耳倾听,胡老给这幅照片起名《母子情》;树枝上,一只翠鸟静静站立,另一只翠鸟正展翅飞翔,照片的名字叫《看我表演》;草丛里,一只牛背鹭张开翅膀,追逐着另一只牛背鹭,这是《追恋》。
拍鸟人的“终极”追求
“拍鸟能够让人更加深入自然,跟自然建立更亲密的接触,同时,也能观察环境。”胡老说,以宛陵湖为例,一开始,在那里只能拍到白鹭,渐渐地,池鹭、蜡嘴鸟、凤头鸊鷉等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了,“鸟类是最好的环评师,越来越多的鸟类来这里繁衍栖息,说明宛陵湖的生态环境在不断优化。”
胡老还自费3万余元,先后出版2本鸟片合集,共印制700余本,赠送给身边的朋友。“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来引起全社会对保护鸟类的共鸣,这应该是我这个拍鸟人的‘终极’追求了!”胡老笑说。(全媒体记者张玉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