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雌鸟叫声,引雄鸟入笼”是最常用的办法,尤其是在鸟类发情期,只要能学雌鸟的叫声,就一定会有雄鸟自投鸟笼。如果学得快,一年半载就能学会各种鸟叫。
文/记者刘显仁实习生刘含玉
嘴巴扮鸟叫声能把飞鸟骗进笼子里去、听几声鸟叫就可以分辨出雌雄……这可不是童话,而是昨日记者在天河区河水村目睹的抓鸟绝技。据介绍,抓鸟是河水村男性村民的世传绝技,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全村近八成男村民都会抓鸟,当时抓到一只土名“红波”的野鸟售价可达10元,成为当地村民最重要的副业。
不过进入90年代末,随着国家禁止捕鸟,再加上当地迅速城市化,抓鸟绝技面临失传,仅能成为村民对昔日生活的回忆。
祖传绝技:
靠山吃山专抓宠物鸟
今年50岁的村民陈国雄曾是村内公认抓鸟高手,抓鸟技术是今年已87岁老父亲所传,“基本上附近常见鸟的叫声都能扮得惟妙惟肖”。昨天下午记者在他家的顶楼阳台见识了他父亲当年发明的捕鸟工具“红波笼”,还有运用最普遍的“打笼”,都巧妙地应用了诱饵和机关,在鸟儿想要进笼吃食的时候,就会被关进笼里,成了“进得去出不来”的“笼中之鸟”。
究竟河水村民是何时开始抓鸟?陈国雄、邱则武等老村民都讲不清楚。据他们分析,之所以河水村会有抓鸟绝技在于一是河水村靠山,背后就是金盆岭及白云山麓,“俗话说靠山吃山”;再则河水村距离广州市区不远,广州作为华南大都市,“不管哪朝哪代,都会有些达官贵人需要宠物鸟”;尤其是到了后期,河水村民繁衍不息,田地有限,抓鸟慢慢成为村民最主要的副业。
3只“红波”鸟顶一个月工钱
陈国雄介绍,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并不敢公开说去抓鸟赚钱,“大家都是在农闲找个借口请假出外偷偷抓鸟”。他说,当时方圆30公里以内是村民抓鸟的主要区域,再远的话,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村民也难以涉及。他印象最深的是,刚回生产队参加劳动时每天只赚8个工分,一个月下来也只有10元左右;但是当时一只“红波”鸟(村民土名,因鸟脖子下有一点红)就能卖两三元,所以当时村民常偷偷去四周抓鸟补贴家用。
禁止捕鸟:
全村仅剩十几人懂此绝活
1999年12月1日,即将进入新世纪之际,国家林业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禁止猎捕、出售、收购和出口野生鸟类的活动。河水村的“抓鸟业”逐渐没了市场,传统的捕鸟技术开始失传。邱则武介绍,现在整个河水村只剩下十几人还懂得怎样抓鸟,而且都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会抓鸟。
老林中捕鸟随时被蛇咬
由于抓鸟一定要去深山老林,河水村曾以抓鸟为业的村民可谓尝尽了抓鸟的辛苦。“一定要进到那些灌木、荆棘里面去,才能接近鸟,很辛苦的!”邱则武说,“被刺到是最常有的事情。在灌木丛"潜伏"时,极易被蛇咬伤。”。
河水村抓鸟3绝招
河水村的传统抓鸟技法,据说有近20种,邱伯和陈伯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其中最常见的3种:
1.模仿雌鸟叫声,引雄鸟入笼。这是最常用的办法,尤其是在鸟类发情期,只要能学雌鸟的叫声,就一定会有雄鸟“应声而来”,在四处寻觅“雌鸟”芳踪时,便会误打误撞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笼子里。而捕鸟的笼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进来了就出不去。如果学得快的,一年半载就能学会各种不同鸟的叫声。
2.竹签抹桐油,“有来无回”。这种方法是把具有黏性的桐油抹在两根竹签上面,把竹签轻轻地架在树枝上,两根竹签的中间用线固定,并且挂一只诱饵“土狗”(一种貌似蟑螂的小昆虫),等鸟儿前来找食的时候,在树下潜伏的人只要用力把线拉下来,一时被桐油粘住的鸟儿,就“有来无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