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亲情简练概括癫狂式幽默天真可爱
一、亲情主题表现为主,恶搞与惊喜贯穿其中
影片主题方面融合了爱情、友情和亲情元素。对爱情的追求、对友情的珍惜、对亲情的保护在影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人有被爱、尊重和认同的需求,它属人类情感的共性部分。影片爱情元素的展现主要以描写大象女儿与异性的约会、剑齿虎对雪柔(老虎)的爱慕为主;友情的元素主要是通过大象女儿与刺猬的朋友关系处理来表现的,亲情主要是通过大象对自己的家庭的爱和树懒对自己奶奶的爱所展现的。大象的女儿从一开始的叛逆到最后得到父亲的认同这一成长变化也属亲情范围。多元素主题的运用使每个观众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部分。儿童可见幽默,青年可见爱情、友情,成年可见亲情,同样,每位观众几乎都能在影片角色中找到属于自己年龄阶段的影子。虽然影片对这三类感情都有所涉及,但影片最重要的主题还是大象父亲与失散家人团聚的这一亲情主题,它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主线,爱情与友情是在寻找失散亲人这一故事主线发展时穿插其中的副线。
在剧情设置上,导演努力地为观众创造笑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忘记恶搞。当剧情发展到极为紧张的时候,总能出现恶搞情节,这种恶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观众的紧张,一收一放、张弛有度,让人钦佩影片导演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剧情把控力。影片从头至尾没有几个角色逃过被恶搞的命运,而导演肆无忌惮的恶搞反而赢得了观众的认同。如逃亡时大象妈妈被提问的尴尬问题、树懒奶奶对剑齿虎的调侃、海盗船长被会产生幻想的鱼引诱……原本单调紧张的气氛被突然出现的搞笑情节打破,不但没有妨碍剧情的发展,反而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
该影片另一大亮点是:导演总会不断地给观众创造惊喜,一种充满丰富想象力的惊喜。这种惊喜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它是吸引观众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树懒奶奶的宠物在紧要关头出现,居然是一只巨大的鲸鱼,鲸鱼的出现解救了主角,它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海盗船长的旗帜居然是一个把自己挂在旗杆上的动物;板块漂移、金字塔景观的形成是因为松鼠在追逐松果的过程中引发的地质变化……
二、角色设定中的造型处理以精练夸张为主
角色动作与表情的夸张表演得益于角色造型的提炼概括。表情、动作、声音是角色的灵魂,片中对角色表情的细腻刻画和动作的夸张表演赋予角色以鲜活的生命,配音演员对角色配音的演绎也使得生动的形象更加传神。
三、故事情节中的“癫狂式幽默”与“可爱萌”①
《冰河世纪》故事源于一只执著的松鼠对松子的狂热追逐,意外失误使得地球格局发生变化。它不仅用癫狂的幽默方式解释了地球板块运动学说,还解释了人们一直被困扰的世界未解之谜――金字塔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整个影片开端的引子。松鼠对松子的过分执著导致了板块运动、大陆飘移和冰川断裂,导致了动物界亲人失散。为了重新与家人团聚,大象、树懒、剑齿虎结伴踏上了寻亲之路,途中遇到海盗船长(反派角色),双方矛盾激化,把故事情节推至。最后,海盗船长受到惩罚,大象与家人团聚,为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癫狂式幽默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快节奏转变上,具体体现在对传统故事情节发展的颠覆上。例如,顽皮的树懒奶奶在太阳底下拿出放大镜对着自己孙子的尾巴聚光,一只鹿从山崖上滑下本想跳进泥池子结果却跳到了池子外面,或许导演觉得这还不够搞笑,于是当鹿硬撑着爬起来对大伙说自己没事时,它的角又全碎了。如在片中一直与其他角色都没有太多关系,却与影片有密切联系的松鼠,始终都是个倒霉角色,导演已将它恶搞到癫狂的地步。只要松鼠出现必然会被导演恶搞,它没有一句台词却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它学着小土拨鼠的样子,坐着叶子从冰山上滑下,去追海里的松子,结果却被海风重重地摔在冰山上。此外,片中有一群造型、表情、动作、声音皆天真可爱的土拨鼠,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让观众能从心底由衷地喜欢。影片中导演安排它们与故事主角们相遇,恶搞一段树懒与小土拨鼠肢体语言的交流。机灵的小土拨鼠还借助叶子的滑翔在天空中与海盗船长战斗,可爱的造型、声音、表情、动作瞬间让很多观众对其着迷。
总的来说,影片以多元素主题融合故事,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惊喜、夸张的表演演绎幽默。除此之外,片中还有许多值得国内动画人借鉴、思考的地方。例如影片中3D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色调明快、色彩绚丽的画面处理、镜头的使用技巧、声效元素的运用等。国产动画要想走出困境必须敢于面对当前低迷形势,敢于从优秀动画中借鉴学习,在学习中逐渐结合本土元素,最终创造出与之匹敌的国产动画。
注释: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纪录片创作研究与思考
1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思想、艺术、文化的结晶,具有宝贵的价值。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悠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孕育出了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借助创作电视纪录片来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本文以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二等奖的电视纪录片《郝氏泥塑》为例,浅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的若干思考。
2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2.1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2视听结合教育影响社会大众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美好的艺术享受,以纪录片《留住手艺―妙手扎作黎家狮》为例,黎家狮扎作的精湛技艺和舞狮背后的文化给人留下深刻记忆;再以纪录片《乔杖子剪纸》为例,剪纸人精细流畅的刀工及剪纸中积淀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感情让人难以忘怀。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把中国辽阔地域上的万千种文化积淀和民俗特色以影像的方式还原在荧幕上,与文字和图片记载相比,显得更加具体、真实、生动,对大众的教育功能与影响力较为显著,从而有助于提高大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意识。
2.3传播非遗促进世界文化融合
在欧美文化冲击的浪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可以起到传播我国民族文化的作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有利于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中国文化被世界接受和认同。如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为例,通过美食文化让外国友人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广泛传播,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等将会逐渐被世界了解和接受。
3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的现状
近年来,纪录片栏目化、频道化设置,使得我国纪录片在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也得到了足够重视,如央视2006年推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系列纪录片以及近年来推出的《非遗中国》系列纪录片,皆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进行创作的纪录片。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重也日益增加,从《话说长江》到《留住手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一的长江沿岸城市的某一城市特征到成为整部纪录片表现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媒体认识到了纪录片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趋势。
4结合《郝氏泥塑》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
4.1重视同被采访者进行沟通与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任务就是解说词的写作,在翻阅书刊、查找网络和寻访专业人士的基础上,与被采访者沟通交流便非常重要。如在电视纪录片《郝氏泥塑》创作中,我们走访了郝氏泥塑的传承人郝钧老师。在征得其拍摄许可,在同其交流过程中,郝钧老师从专业角度,热心地在解说词写作和拍摄方面,给我们提出了诸多建议。在为展示人像捏制技法时,告诉我们要抓住人像即将形成神韵的几个关键步骤,而这些步骤正是这一套技法的精髓。由此可见,重视同被采访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4.2拍摄过程中准确捕捉细节与时机
4.3抓取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同期采访
在纪录片《郝氏泥塑》的创作过程中,有很多关键的镜头无法用摄像机拍摄,但这些内容在纪录片的讲述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如郝钧老师在一次中国水墨画的泼墨写意中,灵感迸发,立即跑回工作室开始了泥塑创作,于是产生了郝氏泥塑的第四阶段――写意泥塑的创作。在其系列组塑作品《楚汉风云》的前期研究阶段,郝钧仔细研读了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历时几个月,后期又用时两个月对其该系列中的四十多件作品进行打磨。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在客观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难以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进行呈现。为此,运用同期声采访,通过当事人之口叙述,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在纪录片《郝氏泥塑》创作中,对宿迁文艺家协会主席程芳银教授的采访,也从侧面向观众展示和说明了郝氏泥塑的独特魅力所在。
4.4撰写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解说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解说包括两类:配音解说和文字解说。纪录片解说避免了纪录片视觉影像的单一性,从听觉角度配合纪录片画面,能使受众更充分地理解纪录片所要表达的内涵。可以说,解说词对于一片纪录片来说相当重要,尤其在为观众介绍并不熟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更要以生动详实的解说配合镜头,帮助观众理解画面内容。同时,将解说穿插在整部纪录片中,也能起到承前启后,串起全片的作用。
解说并不是平铺直叙,不仅仅是将纪录片所要表达的观点告诉观众,更是要让观众通过镜头语言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纪录片的价值。纪录片解说既要丰富详实,充分解释画面,又要讲究“留白”,给观众留出空间,用心品读画面内容。同时,纪录片的解说也成为提升纪录片观赏性的一种手段。纪录片解说为了配合画面,通常较分散,不连贯,有时提前,有时后撤,但不失整体感。它与广播新闻播音相比,用音低、力度弱、语言更自如、用气也更灵活;与电视新闻配音相比,更富有艺术性。
4.5客观体现出非遗纪录片内在价值
作为一部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要适当进行一些人为的控制,使其能够充分体现出纪录片的内在价值。这其中包含素材的取舍、镜头的捕捉、后期的剪辑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很好地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旨,拓展纪录片的纵深度,丰富其内在价值。如在纪录片《郝氏泥塑》创作时,我们对之进行了适当的人为控制:力求在拍摄过程和后期剪辑过程中,只呈现其最精华的部分,省略可能对于观众来说略显枯燥的内容,诸如在拍摄郝钧捏制泥塑小猪时,只展示那一捏、一按、一挤、一压中最关键的步骤,而省略了整体成型和后期修饰的过程,正是这几个步骤,使得一头栩栩如生的小猪跃然眼前;为观众留下一些需要进一步探寻的内容,使之为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因而,择优而现,使观众意犹未尽,也是我们在这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中使用的一种手法;在这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拍摄中,基于传承者对技法和工艺上保密要求,我们从技术手段上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郝氏泥塑技艺在片中过多的呈现,但我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客观体现出这部纪录片的内在价值。
5.1非遗纪录片创作存在的问题
5.1.1易陷误区导致纪录片真实度不够
纪录片最大的特征便是其纪实性,即“真”。众所皆知,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真”很难保证,其创作者认为,纯客观、绝对真实的记录是不存在的,纪录片所反映的真实只是创作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纪录片记录的东西永远只是影像的真实,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纪录片的拍摄只是主体赋予客体的一种认识,并不仅仅是客体本身的一种存在状态。因而,随着现如今非遗纪录片的不断发展,他们往往会在创作中陷入一些误区,如急功近利,重栏目轻纪录片的现象,致使纪录片质量严重下滑。再如,由于一些人为的虚构和摆布,以至与纪录片钻入唯美主义的死胡同,成为了“美”的代言。有的拍摄者为了追求纪实风格而去盲目的纪实,以至于走进了自然主义的误区。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会受到文化传统或民俗习惯的限制,有时无法进行真实直接的纪录,从而容易陷入误区而导致纪录片真实度不够。
5.1.2易受限制导致纪录片立体感缺乏
5.1.3专业太强导致纪录片亲和力较低
纪实是记录真实的手段,而真正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是其内容的可信度,创作者不仅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纪录片的真实,也使其内容更易于被人们接受,通常说的喜闻乐见、富有亲和力,才是一部纪录片制作成功的标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来说,其受众的范围并不宽泛,接受理解其内容对于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并不像《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美食类纪录片受众广泛,贴近生活,易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在全民娱乐的文化大氛围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这种偏向文化传播类的纪录片很难获得广泛的受众。纪录片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转译,为此,创作者们要着力从亲和力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把他们对生活的解读告诉观众,从而实现创作者和观众主观感受的亲密沟通。
5.2.1镜头语言与人物个性统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首先要基于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了解之上,出于对所纪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负责,应尽量保证讲述的真实性,还事物本来面貌。只有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才能为当代人及子孙后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提供帮助。另外,要抛弃“真”与“美”不能兼顾的旧观念,将镜头语言的美与人物个性的美结合起来,给观众带来自然真实的感受。
5.2.2客观全面与细节表现并重
由于科技条件的限制,创作者要以全面、整体的眼光看待所表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不能忽视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细节的表现。例如在表现郝氏泥塑时,除了对泥塑捏制过程和手法的表现外,我们对原料的采集、泥塑的特色与历史、补访者的心路历程等都有所涉及。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它所处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是无法抛开时代及环境而独立存在的。
5.2.3专业水平与朴实表现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解说词写作和镜头语言应避免生硬晦涩,要用普通受众能够理解的朴实语言叙述,避免出现卖弄学识的怪像,这就要求创作者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准和艺术追求。如以《雕塑家刘焕章》为例,这部纪录片在播出时曾在电视界引起震惊,是早期人物纪录片的巅峰之作。此片采用了报告文学体,画面自然朴实,解说词平易亲切类似于拉家常,贯穿全片始终的咚咚作响的凿刻声使结构更加紧凑完整,以解说词和后期配音技术塑造了一位形象丰满的中年艺术家形象。
5.2.4严谨务实与主观意识结合
纪录片的创作不同于电影的创作,其艺术性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要求创作者对所记录的对象有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在岁月的淘洗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轮廓逐渐模糊,目前仅依靠少量的实物形式或以少数人为载体进行传承。这就要求创作者拥有严谨负责的创作态度,在充分调查了解后再进行创作,所有具有艺术性的再创造都不能偏离真实客观的轨道。
6结语
参考文献:
[1]张振东,电视纪录片如何运用访谈及处理画面[J].新闻知识,2000(2):38―39.
【关键词】临摹范画美术
美术学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其中临摹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临摹的作用主要在能学习掌握别人的表现方法,并且能提高学生的组合能力。临摹教学不但对初学的学生有帮助,就是有一点基础的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这正如婴儿刚学走路,要想走稳路必须先学步。
在美术课上,临摹面对的是他人成功的画作。从画画的难度来说,临摹比学生自己作画容易多了。但作为一种画画的学习方法,临摹不仅仅是复制他人的画作,更是细心理清范画创作的思路,体会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借此来深入系统地学习优秀的画作。还有一个优势是临摹可以在一个阶段内平行地接触许多风格的作品和方法,临摹一方面是学画画技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艺术教育。
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临摹优秀作品,学习别人颜色、线条、明暗及调子的处理方法,按照别人处理画面的模式,一组线条、一点笔足、一个色块、一笔一画地临,临出生韵,临出气势,临出自己作画的感觉来。举个案例,我们要用两个课时学习画和平鸽招贴画。在课堂上先要引入和平鸽这一标志性形象。首先教师要展示和平题材招贴画的范画,让学生欣赏描绘和平鸽的画作,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表现和平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分析构图与主题表现之间的关系,仔细揣摩图形大小、位置、色彩的处理。还有,尝试改变招贴画图形的位置形状、大小或颜色,创造出新的画面,从而体会构图的魅力。最后在欣赏揣摩之后,学生独立临摹一幅和平鸽的招贴画。
在美术临摹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做得不太好,没有仔细揣摩原作,只是把范画草草一看,就急于下手,轮廓尚未画好,就匆匆忙忙上颜色,这样临摹画作肯定是收获不大的。拿到范画作品之后,临摹前先要会欣赏,对一幅作品要认真仔细地去研究,分析其造型特点、线的勾勒、构图方法色彩的表现等等。经过静思揣摩,然后动手临摹才有收获。
临摹教学是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表现技法,获得美感的教学手段之一。当然,临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如果老师只强调学生临摹,那就意味着忽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临摹毕竟是别人在构图形式等方面都处理成功的画作。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将临摹和创作相结合,从临摹中借鉴别人优点,为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表达自己的画面提供借鉴。所以我们临摹要求有变化。就是说即使是临摹,我们也要求“变”,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作画的能力,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1]张秀华.浅议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美育,2011(04)
为了提高妞妞画画的兴趣,我和妞爸常常会跟妞妞玩“学画画”的游戏,妞妞当老师,我们当学生。这天,妞妞老师又要给“小朋友”上课了,妞妞老师教的是在幼儿园学的画房子:三角形的屋顶下面是四四方方的房子,再填上四四方方的窗户。
看着妞妞规规矩矩地画好示范画,我心里就开始五味杂陈。妞妞是个乖巧文静的孩子,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平时服从指挥、不调皮捣乱不是坏事,但学画却不同,对老师亦步亦趋很容易失去想像的空间和动力,失去自我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也意味着失去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我曾多次引导和提醒妞妞,但效果一直不明显,怎么办呢,我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轮到我画时,我故意把房子画成半圆形,窗户画成三角形。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妞妞非得让我改过来。
“老师画的房子就是方形的,哪有圆形的房子啊?我都没见过,窗户也没有三角形的!”
“不行,我就是喜欢圆形的房子,三角形的窗户!”我不肯让步。
妞妞试图说服我,我仍旧口气坚决地说:“我自己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全听老师的!”看我没有让步的意思,妞妞生气了,禁不住放声大哭,而我则装作生气的样子双手抱肩转向一边。
妞妞见哭声打动不了我,忍不住投向爸爸的怀抱。我和妞爸有这样的默契:一个人招惹了妞妞,另一个总能及时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这次也不例外。妞爸抱起了委屈之至的妞妞轻声说:“妞妞画的方形房子确实不错,但画画没有固定的规则,我们仔细看看妈妈画的圆形房子,是不是也很漂亮?相信妞妞也可以画出不同形状的房子,比老师和妈妈画得更漂亮!”
平静下来的妞妞愉快地接受了爸爸的观点,眼泪还没擦干就笑着对我说:“妈妈,你画的圆形房子也很漂亮,我不管你了,你可以随便画,不过我肯定比你画得更漂亮!”说着妞妞拿起水彩笔在纸上飞速画起来,而且打开了思路的妞妞创意一个接一个,不仅屋顶、房间、窗户都随心所欲地变化成各种形状,一幢高楼还在妞妞笔下拔地而起,妞妞还边画边说:“长大我要建一幢这样的高楼,一楼放汽车,二楼三楼养小动物,四楼五楼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这还不算,妞妞还给房子画上翅膀,可以随时飞到她想去的地方!我装作无奈地说:“哎呀,妞妞老师怎么画得这么漂亮呀,我都比不过了!”被我一夸,妞妞画得更起劲了!
一、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幼儿在绘画中大胆创新
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幼儿运用各种绘画材料和工具,通过各种手法,塑造出各种视觉形象,创造出具有艺术美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每个正常的幼儿都具有创造力,都有发掘它并使之得到充分发挥的可能。同时,由于遗传因素、发展速度、生活环境、教育状况的不同,每个幼儿在创造力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然而,长期以来,绘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先出示示范画,再示范画法,然后幼儿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种教学方式,忽视在幼儿绘画中存在的个体差异,阻碍幼儿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容易造成幼儿画画模式化、概念化,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性格非常内向,每次画好之后都会拿过来问我对不对,我就鼓励她说画得不错,画画不像做算术题,没有对与不对。同时告诉她要画出自己眼中的世界。现在这个孩子不仅喜欢画画,而且画得很好,性格也变得开朗多了,再也不会问我画的对不对了,只会向我展示她画好的作品。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绘画的过程是孩子想象的过程,是孩子理解事物的表现。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作品时,可以让孩子大胆地描述一下,我们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也让我们从中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在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幼儿的想象空间会进一步扩大,内容也不断丰富,这样很好地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
三、转变评价观念,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和标准
四、结论
绘画的潜能培养在幼儿阶段为最佳时期,而且,绘画教学在幼儿期对其智力的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手脑并用、知识、技能、技巧培养的关键所在,更是创新培养的课题。创造性的发挥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智力得到开发。
参考文献:
[1]邵夏珍.井深大早期教育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