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邮,是军队的邮政工作,是军事通信的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传递军队内部及军内外互寄的函件、报刊、图书以及办理包裹、汇兑业务等。它通过军邮机构(军邮局、军邮站、军邮分队等)实施。在和平时期,军队通常不建立专门的军邮机构,其业务通过国家邮政部门实施。但在特殊地区的驻军有的也建立有专门的军邮机构,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和澳门部队分别建立有军邮局。
一、军邮的功能及起源
军邮服务的对象是军队编制序列内的军人和军事机关、部队等,重点是野战部队。对军邮的要求是:手续简便,迅速准确,稳妥安全,不泄机密。机构设置规模视服务对象多寡确定。通常,军事统帅机关设军邮总局,军区设军邮局或分局,军、师设军邮支局,团以下部队设军邮站或军邮信箱,或由收发室兼办军邮业务。交通中心酌情设转运站。野战部队在驻地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军邮业务亦可由就近地方邮局办理。
军邮的起源,可上溯到古代的邮驿制度。吉代埃及、波斯、罗马等国都有关于邮驿的历史记载。中国远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比较完善的邮驿,传递军令和政令,并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汉唐时,军讯传递由邮驿担任。宋代,驿传分三等:步递、马递、急足递。急足递日行200公里,专门传递军事消息。元代各州县广设急递铺,遇军情紧急,日夜兼程,铺铺相接。明清时,这种军邮制度日趋完善。此种制度直至清末截驿紧邮,建立近代邮政为止,历时约3000年。辛亥革命后,1913年北洋军阀曾设立随军邮局,建有军事邮递所,并备有专门的军事邮戳。抗日战争开始,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曾在全国战区及远征军驻地,普遍设军邮机构,分别由交通部邮政总局负责管理及后方勤务部专司监察。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邮制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后,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各地相继建立赤色邮政机构,规定现役红军及其家属往来信件、包裹等免费邮递。在根据地的内部,红军相继创办了赤色邮政。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并通过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该“条例”等十五条规定:“红军与家属通信,邮直属机关盖章,不贴邮票,可寄回家,红军家属寄信到红军中,则由当地政府盖章,亦不贴邮票可寄到红军机关中转发,各级政府及红军机关应切实负责。”1932年5月1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统管全国苏区的邮政工作。为使邮政工作形成制度和有章可循,邮政总局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该章程中提出了军队邮政工作的有关规定。章程规定:凡现役红军指挥员、战斗员及其家属,无论是寄信件,还是寄包裹等均予免费优待,但须加盖“红军信件,免贴邮票”或“红军家属信件,免贴邮票”之图章。这就诞生了我军最早的军邮制度。从此,军人免费邮寄家信形成制度,并一直延续下去,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子弟兵的关怀爱护之情。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土地革命战争馆里陈列着两枚木质邮章。一枚是“红军家信免贴邮花”,印面为22毫米×18毫米的长方形;一枚是“红军家属信件免贴邮票”,印面为35毫米×20毫米的长方形。这两枚珍贵的邮章是我军最早军邮制度建立的历史见证。2001年,在安徽省六安市皖西革命烈士陵园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五周年展览”上,展出了我党领导下的人民邮政中最早的邮戳,堪称“赤色邮政”第一家。这个邮戳盖在红4方面军11师31团1营1连指导员卢炳银写给父亲卢义章的一封信上。这枚邮戳的发现,标志和证实着自1932年开始红军就有了自己的邮政,并有了详尽完善的邮政区域划分。邮戳为双层同心圆形,颜色为红色,外圆从左至右书有“赤色”二字,上方写“赤城县”(今安徽省金寨县一带),下方写“第一区”,内圆从右至左竖排有“邮政支局”四个字。经专家鉴定,邮戳为钢质,在当时已属稀有,其做工细腻精致,笔划清晰流畅,近70年的岁月过去了,颜色依然鲜艳如初,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解放战争中,各野战军相继建立了军邮局、站,专办军邮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军队通信系统内设立统一的各级军邮组织,并沿用军邮局的名称。1957年中国的军邮业务除少数地区外,移交国家邮电部门办理。
三、军用邮票
邮票产生于军人的通信。据说英国数学家罗兰·希尔1838年在苏格兰一个偏僻的村庄避暑。一天,他在村中散步,看到了一个少女不愿接收邮递员送来的信。她对邮递员说:“我已看过了信封,请把这封信退回去吧!”希尔感到很奇怪,问少女:“这是谁来的信?你为什么不收信?”少女回答说:“我家里很穷,没有钱取信。这是我未婚夫来的信,他在军队中服役,我们预约他每星期给我一封信,然而,我一周的收入几乎和邮资相差无几。所以我们俩约定,如果他身体好的话,就在寄来的信封上画个圈圈,我见到这个符号,就不再付邮资取信了”。希尔既同情这位少女,又感到邮受信人付邮资会在邮政上造成漏洞。于是,希尔就向英国政府建议:寄信邮费由发信人出钱购买邮票,将其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不再向收信人收费。
1840年1月10日英国政府采纳了希尔的建议,并设计了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为图案的邮票,于1840年5月1日开始发行,5月6日正式使用。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邮票。英国的做法实行后,其它国家纷纷仿效。中国也于公元1878年(清朝光绪四年)开始发行了邮票。
关于军事邮票,有人把其仅理解为是“军人免费或减费邮票”或是“专供现役军人寄递邮件贴用的邮票”。实际上,军用邮票除军人贴用以外,还有专供军事机关贴用的邮票,即各种各样的军事机构专用公事邮票。如美国1873年、阿根廷1913年发行的国防部、军事部专用邮票、英国1896年和1903年发行的陆军部和海军部专用邮票等。还有为更方便有效地进行军事邮递工作而专供军事邮政机构标志军事邮件类别的邮票,如奥地利1853年发行的军事新闻纸邮票,英国1884年在埃及和贝专纳等地发行的军事电信邮票,比利时1939年发行的军用包裹邮票,意大利1942年发行的军事快信、军事航空、军事航空快递邮票等。因此,军用邮票包括军人贴用邮票和专供军事机关贴用的邮票。
就一个国家而言,发行军人贴用邮票大多只为一种类型,但也有两种以上的情况。如瑞典从1929到1951年8次发行军人贴用邮票,开始仅为应召军人发送服役通知书的邮袋而使用的,后来演变为战地军人专用,最后所有的军人均可使用。芬兰在苏芬战争时发行战地专用邮票,战后即为所有军人使用等等。各国发行的军人贴用邮票虽然分为有面值和无面值两种,但有面值的除个别国家外,大都由国家或军队补贴,统一结算,个人并不纳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