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邵盖、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仲美、陈光甫、沈君用、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沈子澈、陈辰、徐令音、项真、陈子畦、陈六如、陈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郑宁候。
清代主要壶艺家
陈鸣远、许晋候、陈隐龙、项圣思、陈汉文、徐飞龙、华风翔、蔡乾元、惠逸公、锦春、邵元祥、彭君实、蒋志雯、史万全、史继长、邵兰孙、周候祥、杨友兰
、杨继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杨怀仁、陈文居、陈文柏、葛子厚、潘虔荣、于廷、潘大和、杨季初、张怀仁、陈滋伟、陈殷尚、邵裕亭、范章恩、邵旭茂、邵友兰、邵友廷、潘缄雄、陈曼生、杨彭年、杨葆年、杨风年、邵二泉、邵恒昌、钱弘文、徐温庭、蒋良玉、杨履曾、陈绶馥、薛怀、邵景南、陈寿福、蒋德休、吴月亭、陈觐候、朱石梅、陈荫千、瞿应绍、邓奎、申锡、邵大亨、邵形龙、何心舟、梅调鼎、华祯祥、华君德、许升候、潘沂宝、邵正来、潘仕成、史维高、魏孟民、王元美、吴芷来、陈用乡、胡耀庭、邵柏原、路衮补、陈文叙、蕉雪子、吴阿昆、周永福、于子良、冯彩霞、黄玉麟、余生、赵松亭、金士恒、吴阿根、蒋裕泰、陈光明、程寿珍、陈懋生、潘志茂、王东石、王胜长、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云甫、沈瑞田、陈伯亭、陈研卿、卢兰芳、邵维新、俞国良、邵云如、韩泰、江案清、蒋万丰、王玉林、范鼎甫。
民国时期的壶艺家
李宝珍、吴虎根、杨莲生、蒋燕亭、范大生、程金寿、光裕、冯桂林、汪宝根、陈少亭、王玉仙、吴纯耿、沈孝鹿、邵陆大、范勤芬、刘福兆、江祖臣、金阿寿、汪生义、范臣甫、裴石民、顾景舟。
当代著名壶艺家
在紫砂收藏界,顾景舟如制壶领域的泰斗一般,其作品可遇而不可求,在拍场上,只要品相完好、流传有绪的作品,都会引发买家激烈的争夺。在2005年,其制作的壶最高成交价为几万元;5年之后的2010年,其制作的相明石瓢壶成交价为1232万元;2011年更是顾景舟紫砂壶拍卖成交的高点,在保利秋拍中,顾景舟所制“提璧组壶(共计11件)”创造了1782.5万元的高价,刷新了紫砂拍卖的世界纪录,而其在2009年秋拍的成交价仅为313.6万元。截止目前为止,顾景舟制壶超过千万元的一共有6件,其中5件均为2011年成交。其中包括顾景舟、韩美林合作的“提梁盘壶”(1150万元成交),顾景舟、魏紫熙合作的“矮井栏壶”(1035万元成交),顾景舟制“云肩如意三头茶具”(1023.5万元成交),顾景舟制“高线三足套壶”(1288万元成交)。
自明末以来,由于有关紫砂壶的著述和文献比较稀少,加之近年来的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少之又少,所以给鉴别紫砂壶的真伪带来一定的困难。从明代中期侍童供春向金沙寺老僧学习壶艺开始,多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从选砂、打泥片、装身筒到落款刻字,这些步骤全由一人操作,其造型设计也全凭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做,是完全“各自为政”式的独立经营,是纯粹个体作坊式的民间艺术生产。历代的名家作品在当时就有仿制,在这一点上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同时代的仿品我们很难区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紫砂界的高手都被聘往上海,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精心仿制,烧制出了难以统计的仿名家款作品。这些仿品水平极高,与原作相比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这部分作品现遗存至今,给我们今天的鉴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明清两代紫砂壶的生产完全是家庭式的作坊制,器物侧重反映的是紫砂艺人的个人风格,或规矩严谨,或粗放豪迈,或素面素心,或装饰华丽。“自古茗壶似名人”是说壶的风格与古代文人雅士一样,各有千秋,而绝不雷同。艺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展示出个性风采。各具特色就形成了同一个时代个性之间的极大差异。目前紫砂壶的鉴定则还处在摸索探求阶段,大体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考虑。
(一)造型
对于紫砂壶的鉴定,首先要明确各个时期砂壶造型的特点,以及演变发展的规律。其造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带装饰的光货,这是最见设计者工夫的作品。第二类是仿动物、植物的花货。第三类是筋纹造型,其特点是在光货的基础上出有各式的棱角,多在嘴和把手处出筋。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风格古拙、圆浑。壶体偏大多提梁,有硬提软提之分,无足宽平底,光素而少华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另外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识增多,附加的装饰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二)胎质
(三)制作工艺
制作砂壶的成型工艺,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认识的凭据之一。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另外也有制壶大家仍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他们所制作的壶已达到炉火炖青的境界,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著名紫砂学家顾景舟先生在谈到紫砂鉴定时曾讲过“成型手法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每个制壶家作壶嘴及壶把的方法不同,都有个人的风格。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
(四)款识和铭刻
(五)从风格品位上判断
名人名壶,第一不可以逾越出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第二,必然体现他一贯的壶艺特点,展现出高品位、高层次的思想内涵和制作水准,否则就有伪作之嫌,从造型、作品的风格品位去认识作者,这个方法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的鉴定也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艺手法、款识以及泥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特殊性。有些名家往往出人意料的显示出本人的全面性,例如陈鸣远,他的壶以自然仿生的花货为主,也有光圆的几何形,其风格多变、格调高雅,富有文人气息是陈鸣远紫砂器的最大艺术特色。随着紫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收藏紫砂热潮的风起云涌,仿品也是越来越多,而且仿得也是越来越精。面对目前这种状况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掌握鉴定紫砂器的基本知识,通过造型理清时代的脉络,了解各个时期各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层次,就一定能去伪存真,还古代紫砂器的本来面目。
由于宜兴紫砂壶特殊的材质,使其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越发的醇郁芳沁。
3.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即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
4.传热慢,而且保温,若使用提携无烫手之感。
5.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
6.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壶色富于变化颇耐人寻味。
7.宜兴紫砂有很好的可塑性,入窑烧造不易变形,所以成型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器形,使紫砂器的花货、筋纹的造型能自成体系
8.独特的透气性能。所制的花盆透气不透水,栽培花木极易成活,不容易烂根。另外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而且隔夜茶也不会馊。
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价格一般上万元,明代名家名作可达10-15万元,清代名作也要5-10万元。国内最贵的紫砂壶是清朝制壶大家邵大亨的作品“龙头一捆竹”,市价达40万美元。由于明清紫砂大师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杨凤年的作品十分难得,因此给现当代紫砂大师如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的作品留下了升值空间。如已于1996年去世的现代名家顾景舟的茶壶,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价格才380元一把,而它的价位已在数十万了。此外,蒋蓉等的作品价位一般也在10-20万。
顾景舟提璧组壶拍卖成交价1782.5万
时大彬制圈扭壶拍卖成交价1344万
陈鸣远南瓜壶拍卖成交价842万港元
蒋蓉、范曾合作莲藕倒流壶拍卖成交价134.4万
最贵的壶
1782.5万元!这是紫砂壶拍卖的最新世界纪录,就在刚刚结束的北京保利2011秋季拍卖会上,由顾景舟提璧组壶(共计十一件)创造。
顾景舟的提璧组壶(共11件)以1782.5万元的价格拔得“中国当代高端工艺品紫砂壶专场”的头筹。这组提璧组壶原为宜兴紫砂博物馆收藏。顾景舟通过自己的制作将紫砂润如珠、温如玉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顾景舟原名景洲,江苏宜兴川埠上袁村人,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界尊称为当代“壶艺泰斗”。
世界最大
其他
一件取名为“承前启后——智圆壶:智欲圆行欲方”,锈刻上从明代供春开始,陈鸣远、时大彬一直到到民国范大生这十一位卓越的古大师,并在壶肩上配上诗句:“紫砂陶土塑宗师,修得绝艺留人间。”。另一件取名为“继往开来——丰圆壶:丰功硕德、天地方圆”壶身则锈刻解放后为振兴紫砂业,由政府特聘的七位技艺精湛各有所长的艺人为辅导,之中有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及新中国第一个国级大师顾景舟,壶艺女泰斗蒋蓉,在此壶肩上配上诗句:“五色紫泥七辅导,泰斗绝技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