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养宠人来说,与爱宠相伴的日常,除了撸猫、相拥而睡等温馨治愈的瞬间,更有喂食、铲屎、生病等日复一日耗费心力的劳动。爱与付出是相伴而行的。
同时,“宠物”作为一个现代发展起来的概念,为人的情感服务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养宠家庭将宠物提升至与家人平等的地位,但对于一些只想获得情感慰藉而不想付出劳力的人来说,“长生不老”、“虚拟而不需要担责”的宠物也是非常被需要的。
近年的“云吸猫”之潮流便是由此诞生,而更早的时候,此种概念的表现形式则是“电子宠物”。
一、电子宠物一览
·日本电子宠物机
世界上最早以及最有名的电子宠物机,由日本万代公司所发明。1996年,日本万代推出了这款名为“たまごっち(Tamagotch)”的玩具机,在中国被称为“电子宠物”或“电子鸡”。
虽然这款宠物机的显示屏只有粗糙的像素点,但它开创性的模拟饲养系统让当年稚嫩的90后们极大地体验到了养宠的乐趣。
电子宠物机的玩法非常简单,为宠物喂食、喂水、洗澡、铲屎,如此循环,把宠物养大直到死亡,重启之后电子宠物又可以复活。
·美国PetoiBittle:手掌大小的机器狗
近年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仿生机器人出现,比如那只爆红网络、被开发者又踢又踹还得努力干活的“波士顿动力狗”。
相比老外的机器狗,华为机器狗擅长于负重,追踪,识别等。
但截至目前,机器狗这一“黑科技”只作科研用,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还很遥远。已经上市的波士顿机器狗,售价高达53万美金。
不过最近国外某家公司推出了一款“迷你版”的机器狗。这款名为PetoiBittle的机械狗是美国一个叫Petoi的团队推出的。
PetoiBittle是一个活动灵活、手掌大小的机器狗,它必须由发烧友根据指导说明自己手动组装。
将顶级实验室或巨头公司的豪华机器人系统简化缩小,使其能够负担得起大规模生产,Petoi团队为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新思路。
·日本仿真AI宠物
日本一家公司推出过一款AI宠物“Moflin”,其外观设计力求对小动物进行仿真。无论是毛茸茸的手感还是卖萌的小动作,其产品设计几乎囊括了人们对于宠物的所有期待。
二、电子宠物VS真实宠物
·物质上的便捷性
从养宠的物质成本来讲,相对低廉的门槛、养宠的便捷性(基本的喂食、铲屎不用实操)和生老病死的零风险成本,让电子宠物在“爱吸宠群体”中相当受欢迎。
同时电子宠物作为一种变相的“宠物产品”,其外观能搭配众多颜色和设计方案,为拥有者带来“随身装点”、“炫酷装备”的作用,同时在发烧友之间引起话题度,甚至可为拥有者带来炫耀的资本。
·情感上的羁绊
在日本,年轻人由于压力太大,自杀率非常高。很多公司不得不通过宠物来缓解紧张的工作氛围。
日本东京某IT企业有一项特殊的福利,即员工可以带着自己的宠物一起来上班。而在国内,像是头部宠物平台波奇、知名硬件企业小米、社交网站豆瓣等公司的办公室也早就出现了宠物的身影。
宠物可以缓解孤独,但人在与宠物的长期相处中容易产生依赖感,一旦发生意外,其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有可能是致命的。
2011年,一名英国人13岁的猫咪突患中风离世,八天以后,主人因难以走出悲痛在家中服药自杀,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2017年,日本著名企业尤妮佳公司宣布实施新的一项休假制度,员工可以在自家宠物离世时获得为时一天的特别假期。
更有甚者还会持续失眠、食欲不振甚至患上抑郁症。浓烈的情感羁绊,成为部分人选择养宠的最大障碍。
与之相对的,电子宠物则没有太多的情感羁绊。低廉的养宠责任和风险使主人不用承担压力而只获得乐趣,主人也很少收到养宠风险带来的挫败感与愧疚感。
电子宠物只需要虚拟喂食、洗澡,看病和玩耍。由于抽象化的外观形象,宠物甚至没有品种之分。加之没有了起名这个过程,玩家与宠物之间的情感羁绊大大不如真实的小动物。
总的来说,电子宠物的娱乐性大于真实性,其对人心的慰藉作用有限,也不会有增加新的心理创伤的风险,不失为一种闲时心情的调节器,因此目前也无法完全取代真实宠物的地位。
三、电子宠物衍生之问题
·AI技术的进步正使人将虚拟当成现实
纵观电子宠物的演化史,电子宠物在技术层面越来越新奇、有趣,其性能越来越多样,形态也更加逼真。
部分电子宠物也能实现和人类的情感交互,有人甚至开始把没有生命的电子宠物视为家人。
然而,不对等的情感交流使AI电子宠物涉及社会伦理问题。除了伦理问题,电子宠物的使用也引发了人们对个人隐私的担忧。
谷歌中国前负责人李开复博士曾公开抨击使用人工智能照顾老年人的行为,尤其是在情感方面。他认为让老年人与虚假的、没有生命和情感的机器人交流是一件残忍的事。
·摆好个人心态
人们如果能通过与宠物的相处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活力,而不是把宠物当成唯一的精神依靠,能够正确的看待宠物的生老病死,那么无论是养电子宠物还是真正的宠物,都会是一个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