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糖画,每个中国人大概都听说过,或者多多少少都看过有关的图片或者信息。
小编想起儿时在校门口卖糖葫芦、冰袋(棍)、小面包的小贩,他们经常会摆个摊,就开始叫卖。每次路过在一家超市门口时,我总会看到一群人围绕在一起。走上前去,发现原来是一位老爷爷正用汤勺在一张很小的画板上用糖画画,这就是我记忆中关于糖画最早的记忆。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之间,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
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都可见糖画小摊。
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坚瓠补集》中有一首诗,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在这美丽的糖画背后,他们是怎么把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形象捏出来的呢?
做糖画,在做之前要先熬糖,熬糖前,要先准备一块大理石板,上面刷上油,油刷得要薄一些,这样可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
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底。水温要逐渐升高,水开之后,把水蒸汽排到空气中。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糖液开始起大泡了。
空气在排放的过程中,会在糖面上起一些大泡。这时候温度还不够。熬糖的合适温度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
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摊成糖片,以便在糖画绘制中使用。待颜色变黄,泡也变小了,火候就差不多了,趁热把它倒在大理石板上。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之后就会冷却、凝固。
待糖液完全凝固后,把糖片切碎,收入盘中。质量好的糖块在常温下,半个月都不会溶化。这样熬制出的糖透明度较高,非常脆,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为绘制糖画的材料。
在绘制糖画之前,首先要化糖。化糖就是把准备好的糖块放在糖锅内溶化。溶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会焦。用温火将糖慢慢溶解,当糖完全溶解后就可以绘画了。
糖画的工作台很简单,一个画满吉祥瓜果、飞禽走兽的木质转盘,一块平整的大理石台面,小炉火上正在加热的糖稀,一把铜勺,一把细长的铲子。
而做糖画时,手工艺人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他们的头脑里,做起糖画必须胸有成竹,要趁热一气呵成,他们汲取了传统皮影制作的特征及雕刻技法,十二生肖喊来就来,张飞、赵云、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便大功告成。
平时,最常见的“糖画”是平面糖画。除了平面画,手艺好的艺人还会在大理石板上将平面“零件”拼接出风格各异的立体画来,像极一件装饰品,令人不忍吃掉。比如做一个花篮,要先用糖稀做个圆糖饼,再接着倒一个小一点的圆圈,利用两次糖稀的冷热不同,一提,立体的花篮筐底就出来了。再加提梁、花卉等,整个花篮不再是平面的糖画,而是立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了。
其实糖画除了有不同的制作方式,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制作题材。它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等不同的类型,其中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
民间艺人们在长期实践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
借助短视频的再创作,这些抖音作者的糖画创作,仿佛带大家重新回到了热闹的春节庙会中、传统节日的街边小摊,用不一样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美好与快乐。#美食达人糖画挑战赛的tag在抖音的播放量超过了8000万次。
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展示的一块重要阵地,也成为现代大众审美之后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早在2019年4月16日,抖音就宣布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好奇心,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
在繁忙的生活和工作间隙,跟随抖音,大家也在流行文化包裹中,得以回望和了解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九月说“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情。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面对质疑的时候,我们也会多一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