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9日讯说到野生动物油画家张东光,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或许很陌生,但如果看过他的画,相信会印象深刻。凭借震颤人心的画作,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张东光成为加入国际自然保护艺术家协会(简称AFC)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从黑龙江走出去的。
AFC是世界上主要的支持环保的艺术家团体,聚集了近30个国家的500名世界顶级自然艺术家会员,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无疑是对张东光及其画作的一种高度肯定。近两年,张东光相继携作品参加了AFC嘉年华·中国青岛——保护自然生态国际艺术节、第八届国际艺术家动物生态保护主题展、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办的艺术家国际自然艺术展等国际性展览,所到之处总是格外引人注目,不单因为他这张中国面孔,更因为他令人震撼的画作。张东光在现场听到国外观众评价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
张东光的作品凭何令观众如此震撼?以他的作品《我自己的牙》为例,268×208cm的大尺幅画面,聚焦在一只象最精彩的牙、鼻子和耳朵的部分,大象皮肤的每一处褶皱、纹理甚至每一根“睫毛”都被细致呈现,张东光甚至曾经在大象的眼睛里画了一个持枪瞄准的人影,后来被他抹去了。再看他的另一幅作品《雪豹达娃》,也是远超实物大小的大尺幅,画面聚焦雪豹的面部,张东光不仅将雪豹皮毛的质感刻画得细腻逼真,甚至连雪豹的瞳孔、鼻尖处细微的斑点都丝毫没有放过。张东光的作品给人以写实甚至近乎超写实的感觉,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这种放大镜式地聚焦动物的头部,让观者感觉,仿佛下一秒画中的老虎、大象就会破画而出,扑向自己。这种极尽贴近式的对视,让观者走进野生动物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过程当中,黑龙江这片土地给予了张东光创作的基因。林都伊春是张东光生长的地方。年少时,张东光便喜欢钻进林子,顺着林间窸窣的声响寻觅野鸡、狍子、梅花鹿之类野生动物的踪迹。他还曾自制木筏去漂流,穿越原始森林,与黑熊偶遇……这样的生长环境在张东光与大自然、与野生动物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情感。
如今,张东光早已不再局限于画虎,他的题材涉猎越来越广泛,包括丹顶鹤、梅花鹿、狮子、大象、雪豹、熊猫、金丝猴、狐狸、狼等等,但无论题材如何变换,张东光都没有改变初心:画他喜爱的野生动物。坚持走这条路对于张东光来说是艰难的,也是孤独的。一路上,张东光因执着于绘画而数次搬家,曾有稳定的绘画创作岗位向他抛出橄榄枝,也曾有人劝他改路子,画其他销路好的题材,但只有张东光自己知道,如果他的画笔不用于画野生动物,那他将痛苦不堪。
然而,如此痴迷执着的张东光也曾有过迷茫,也正是这次迷茫让张东光迎来了艺术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很多年前,张东光在北京王府井一家书店发现了一套关于世界野生动物绘画大师作品的丛书。在书中,张东光第一次欣赏到极富西方色彩的野生动物油画,同时也让他了解到,国外已有一批人在从事野生动物绘画,并且在做公益事业。翻着这套书,张东光辗转难眠,沮丧涌上心头。自己一直执着追求的野生动物油画国外早已有人在做,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经历了一番内心挣扎,张东光没有放弃,而是意识到,如果想要实现超越,就只能另辟蹊径。
不单是技法上,张东光深知,艺无止境,他不断给自己充电,在油画中注入更多自己的思想,用心把野生动物绘画做到极致。在张东光看来,除了艺术性、装饰性,通过绘画艺术呼唤环保的意识和自觉,更加具有感染力,于是他用画笔为保护野生动物发声。
在张东光的作品《梦回马赛马拉》中,一头雄狮卧在非洲草原上,目视远方,而事实上,这头雄狮是张东光在北京动物园采风时发现的。在张东光的记忆中,当时这头雄狮已近暮年,它以默契的姿态供人拍照,没有名字,没有后代,只有代号031。这让张东光不禁伤感它的一生,如果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它可能是只威风凛凛的狮子王,儿女无数,可非常遗憾,从它的眼神中,张东光读出了一种企盼和无奈。基于此,张东光把背景换成了非洲草原,取名《梦回马赛马拉》,耐人寻味。《非洲!非洲!》《面对第三者》《对视》……张东光的每一幅画都讲述着那些关于生命的感人故事,让观者与动物、与自然、与自己对话,发人深省。
从热爱绘画与野生动物到走上职业绘画之路,从坚守初心到钻研技法,从以画呼吁环保到走上国际艺术舞台,张东光以画之名,对话生命,并非偶然。前路初心不改,张东光计划继续完善自己的绘画体系,形成作品系列和板块,为未来举办个人作品巡展做储备,让更多的人感知野生动物油画的魅力与内涵。他希望把巡展的第一站放在家乡黑龙江,回归他魂牵梦萦的大森林,让艺术与心灵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