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的大数据监测、企业访谈和分析师评审,最终上榜的十大火锅品牌是:海底捞、小龙坎、朱光玉火锅馆、巴奴、七欣天、季季红、蜀大侠、德庄火锅、怂火锅厂、许府牛。
在当前的消费大环境下,需要精打细算的当然绝不仅仅是海底捞,哪怕这会引发吐槽、登上热搜。因为如果不这么做,那么集体降价的火锅企业,谁能活下去可能要打个问号。
火锅赛道也刮起了9块9的风。今年6月初,怂火锅进行了新一轮菜品和价格调整,门店贴出的“认怂公告”称:“锅底8元起,荤菜9.9元起,素菜6.6元起,焖饭6元任吃。”5月底,海底捞实行8.8元冰粉自助,十余种小料任选任加。此外,巴奴推出团购套餐,呷哺呷哺宣布套餐单价普遍下调10%以上,等等。
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呷哺呷哺、海底捞、湊湊、巴奴的客单价,跟去年6月相比分别下降了1%、2%、5%、9%;怂火锅的降幅则要大出一截,达到26%。
这表明,在降价大潮下,一些火锅店撑不住了。显然,此时更需要精打细算、降本增效。
今年3月,海底捞宣布开放加盟绝对是餐饮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NCBD(餐宝典)的《2023—2024中国火锅行业年度发展报告》中也被列为火锅行业十大事件第一。看上去最不可能开放加盟的餐饮大佬,居然也加入到了加盟连锁的大军中。当然,海底捞的开放加盟跟其他的有所不同,主要在于“千万起步”的投资门槛,并且不考虑普通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
实际上,据餐宝典观察,海底捞如果说要实现火锅的加盟连锁,那很可能会通过它的子品牌“小嗨火锅”来做。这是去年9月推出的副牌,最先叫“嗨捞火锅”,因为名字在两广带有贬义,后来改为现名。小嗨火锅在今年也降价了,例如原价19.8元的鸳鸯锅底降至9.9元。
餐宝典分析师认为,小嗨火锅前景良好,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价格有优势。海底捞出品,人均五六十,火锅,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不用怀疑没有竞争力;二是海底捞懂火锅,做火锅得心应手,小嗨的起点比一般火锅企业要高;三是小嗨目前进驻的基本都是三四线城市,海底捞显然是想通过它来打下沉市场,如果小嗨在下沉市场能够跑通,那未来很可能就会开放加盟,成为海底捞加盟的主力军。通过高性价比的模型,加上加盟的加持,海底捞很有机会通过小嗨火锅再造一个海底捞。
作为海底捞的子品牌,小嗨火锅如果开放加盟,最早也要到今年9月;不过怂火锅的子品牌“山的山外面酸汤火锅”,却是在今年2月就走出了这一步,只不过名义是“合作”,品牌方与合作方按一定比例投资开店,合作方负责具体的管理。
在火锅加盟连锁方面,门店数超800家的小龙坎经验丰富,并一直有所创新。2023年以来,它在运营层面深度贯彻“请回来、走出去”思想:请回来,是指邀请加盟商到成都,分批次参观新门店新模型新产品,输出新的管理运营方式;走出去,是指总部人员到全国多个城市组织开展了线下交流游学活动,切实赋能各地店,帮助合作伙伴解决运营管理问题。
6月21日晚,海底捞对外宣布换帅,“最牛服务员”杨利娟转任特海国际CEO,7月1日起生效。事实上,杨利娟曾主导了海底捞品牌的出海进程,分别于2012年、2013年在新加坡、美国成功布局,可以说特海国际的基础就是她打下的。如今,时隔多年后,海底捞再次选择让她出战海外市场,让最猛的人去“啃硬骨头”,这充分说明“火锅一哥”对国际市场的重视。
在特海国际看来,中式火锅的国际市场将继续大幅增长。这自然是行业共识,而海底捞也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同行。
据窄门餐眼数据,2023年中国餐饮出海TOP30中,前十均为火锅品牌。2023年,呷哺呷哺在新加坡开出海外首店,宣布成立海外事业部专攻海外市场;同年4月,朱光玉火锅馆也启动了出海战略,目前其在澳洲、美国的门店正在筹备中。小龙坎、大龙燚、蜀大侠、朝天门等知名火锅品牌,则早已针对海外市场布局多年。
早在2017—2019年间,国内火锅品牌曾掀起过一轮出海潮,当时的目的地是东南亚,如今则纷纷瞄向了欧洲市场。目前,小龙坎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表现较好,海外门店已超过40家,未来还计划成立海外办事处,推进品牌全球化发展战略。大龙燚在马德里、伦敦等地也有门店陆续开业。
火锅出海,风头正劲。其中既存在包括供应链在内的一些老困难,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现象,比如不只做华人的生意。以小龙坎为例,它在2023年提出了本地化的发展方向,目前在欧洲很多门店本地化率超过70%,也就是说店里有七成以上顾客都是外国人。这也成了他们在选址、菜单、营销等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即要基于当地人而不仅仅是基于华人市场来做。这当然会有挑战,但属于“难而正确的事”,否则没法走太远。
火锅作为新一轮餐饮出海潮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正把一份份热辣滚烫传递给世界。
NCBD(餐宝典)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为9758亿元,同比增长4.4%,预计2024年将突破10000亿元。
市场持续增长对从业者而言意味着有新机会,不过同时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地沟油问题就像一颗毒瘤一样常年存在着,隔三差五就被曝出来恶心人,甚至还有人专门教授“口水油”回收技术。此类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