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再低一点儿,看这里,1、2、3……”从湘子庙旁拐进200多米长的德福巷,一眼望去,法式拱形窗、木质栏杆、大红灯笼……中西文化元素巧妙的融合与碰撞,充满创意和个性的场景,让来自成都的大学生小张和同学大为惊喜,他们不时在这里驻足拍照。
春节期间,记者曾来到德福巷,这里人头攒动。2月26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德福巷看到,不少店铺门头造型别致,还布置着“福气满满”的拍照场景,增设娃娃、鲜花等拍照道具。有的店铺还挂起“龙年直接起飞”“升级加薪一条龙”等条幅,吸引许多游客驻足拍照打卡。
图源:西安文旅之声
记者从一些面包店、餐饮店、民宿、咖啡店了解到,春节期间,街区的游客数量众多,绝大部分店铺生意都还不错。与上个春节相比,人气已经明显提升,老板们都纷纷对街区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网红”店增多吵闹的酒吧成了“过去式”
记者发现,与一年前相比,巷子里的酒吧明显经过了“优胜劣汰”,那些吵闹的酒吧几乎成了“过去式”,现在人气最高的一家酒吧因软实力升级,加上老板的“天籁之音”,拥有一众拥趸。在原本传统、怀旧氛围的基调下,新增加了现代、简约的咖啡店、民宿、饮品店、面包店、轻食餐厅等各具特色的“网红”店铺。整个街区给人一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氛围感,让人感觉惬意、放松。
“随便一拍都出片呀!”“一杯咖啡的成本就能发朋友圈,很有性价比!”……很多游客都对德福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北可到粉巷、钟楼,向南可达湘子庙街、永宁门、明城墙,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德福巷成为很多年轻人CityWalk(城市漫步)的首选。
德福巷社区办公地点位于德福巷北段,一年来,社区党委书记张吉迪见证了众多商铺的转让和业态的更新:只要有新店开业,街区的老板们都愿意去捧场,大家既是朋友也是客户;优惠活动一起搞,像张丹璇经营的汉服店与隔壁的民宿合作,凡是民宿的顾客,进店都享受9折优惠,部分汉服还限时试穿;部分新的经营者主动来社区,希望社区引荐,听取其他经营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街区的基本情况……
张吉迪认为,德福巷街区之所以能“翻红”,主要是经营者看重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家抱团发展,才终于“枯木逢春”。“很多新店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老板更多的是‘80后’‘90后’。有想法的年轻人在前面引领潮流,年长的经营者思路也跟着转变,大家都注重产品质量和网络口碑,积极学习利用网络增加店铺的影响力。”张吉迪说。
经营者希望有统一的业态规划和管理
“要想实现街区长远发展,不但需要政府政策支持,还需要有统一的业态规划和管理。”德福楼老板王阿健说。1998年开业的咖啡馆德福楼是这条街上的老店,王阿健也是这条街上大家都敬重的“老大哥”。2023年,王阿健在德福巷南段又投资了一家对标年轻群体的咖啡馆,同时他还拥有一家民宿。在他看来,历史原因导致德福巷没有统一经营管理的物业公司,商户“一盘散沙”,管理和营销力度都有限。随着这波街区热度的增加,他和很多经营者都担心,以后新进的商家会“跟风”做某一类业态,与街区整个定位和风格不符,形成恶性竞争,重蹈过往酒吧经营者的覆辙。
“希望在政府的监督下,我们能合法成立商会,保留街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氛围感,由商会聘请第三方运营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和建设,街道一级成立‘管委会’,管理部门之间划分好权力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有效地提升街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街区的长远发展。”王阿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