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装饰变形装饰绘画基本类型基本形式中国有着悠久的装饰艺术史,从原始时代的彩陶到秦汉的青铜艺术,壁画艺术,再到明清时代的文人绘画,直至当今艺术界,艺术作品都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既来自客观生活,又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和文字素养培植出的一种再创造。有人说;西方绘画是坐着看世界,中国绘画则是转着看世界。此语未免过于自大,但却客观地体现出中国绘画中的一种主观意味。因而可以说中国绘画是一种装饰的艺术。变形又是装饰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艺术中,装饰变形是创作形式美的有效手段,如;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夏商周战国时期的青铜艺术;秦汉时期的大型兵马俑和墓碑石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唐代的壁画泥塑;宋代的山水人物,无一不闪烁着装饰变形的奇异光彩。
一、装饰变形的基本类型
1.依物变形。通过写生,观察或者记忆默写所搞得变形,即依物象为根据的装饰变形,它是装饰变形的第一种形式。这种变形一般变化的幅度比较小,结构和动态受自然形态的约束而较拘谨,但是,作为学习的过程,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wwW.133229.cOM
2.依情变形。这种方法随意性比较强。俗话说:“得意忘形”,“情动形移”,讲的都是依情而变。这种变形一般幅度都比较大,可谓随心所欲,甚至无法无天。但它仍然是具象的,具有与物象本质基本一致的形体和结构,这可以说是装饰变形的第二阶段,比依物变形又高了一个层次,这种变形的难度比较大,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练习和艺术修养,否则,就会破坏物象本质性联系,成为无目的无内涵的“乱变”。
3.主观意象变形。它不是依物或者依情变形,而是依据主观意象的发挥,它并不注重物象的形态和结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物象加以歪曲改变,这种变形多用于寓意和象征的艺术处理,艺术家所表现的主要不是物象的外貌形态,而是画家自我情感的表白和发泄。
二、装饰变形的几种形式
1.平面变形。首先把物象从三度空间移到二度空间里,这是个创造性地魔变的过程,很多装饰变形首先从这里开始,平面化本身就意味着变形,一般采用把物象展开,压平,用线在平面上展示出物象的平面结构和景象效果。
与会发言者围绕审美文化当展的基础原理研究、审美文化与传媒艺术融合共通的机遇与挑战、审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拓展的可能性与实践问题、审美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等四个议题展开,探讨了审美文化这一前沿学科在学理建设和功用实践上的新发展与新问题。与会者认为,作为当代人文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审美文化研究不仅仅致力于美学原理的普适性探讨,更要将审美视为一种地域性的、语境性的现象加以理解和阐释,从具体现象的把握入手,揭示感性审美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人的本质力量。。
在现代文化产业中,大规模的文化复制行为,使审美的非功利的文化创造走向功利的为市场诉求而进行的文化生产,使文化的接受由侧重审美价值、膜拜价值走向市场的展示价值和交换价值,二者同时演进。这就为审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范周教授在题为《文化产业视野中的审美文化反思》的发言中以“798艺术区”和“大芬村”为例说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属性和“创意”属性,都是本质属性。文化产业是介于文化性和产业性之间的一种间性存在。如果从主客体两方面的辩证关系来论述,审美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体现了人类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从而具有审美性质,可供人们审美观照、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并可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种审美愉快的文化。耿波博士的题目正好与范周教授的相反,名为《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文化产业反思》,以“超级女生运用了大量的叙事因素的创意策划”和“《功夫熊猫》中形式化的规律组合的中国元素”为例说明文化产业的创意灵感来自于审美形式感。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即是文化创造主体与产业逻辑客体之间保持审美张力的产业形态,所创造的就是霍金斯所说的“想像与现实的交汇点”。
一、审美能力的涵义
二、美术绘画作品的阐述
三、美术绘画赏析是提高和塑造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美术绘画作品对审美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
美术绘画作品是最为典型的、也是在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艺术形态,它以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功能以各种形式或形态存在于社会民众的生活和生产当中。有学者称美术绘画作品是培养和提升大众审美能力的捷径。笔者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美术绘画作品对于审美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以期探索培养审美能力的方式方法,促进大众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快速提升。
(一)增强审美的意识
(二)培养高尚的情操
美术绘画作品的作者都有着独到的审美理念和认知,他们基于现实客观事物,并结合自身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技能进行加工、创造,以赋予美术绘画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和艺术形态。大众通过对于这些画家所绘制的作品进行赏析,可以从画面的艺术形态上领悟到作家关于美的认知,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笔者以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笔下的《八骏图》为例来进行说明。徐悲鸿先生的这幅《八骏图》是向从战场上凯旋而归的陈纳德将军致敬的著名画作,它以细腻灵动的笔调描绘出八匹昂首奋蹄的骏马,虽然画面上展示的是马的写意,但将这幅画置于当时的历史时期,这其中虎虎生威的八匹骏马无疑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整个画作所散发出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氛围让众多受众深深着迷、叹为观止,大众的性情得以陶冶,爱国主义情操亦被激发。
(三)丰富审美的体验
五、结语
作者:王虎森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涂晓玲.对高中美术高效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思维与智慧,2016,(23):24.
[2]李书志.现代美术绘画作品赏析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6,(02):83.
[3]方云定.论现代美术作品赏析对大众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展望,2015,(31):239.
关键词:绘画艺术;语言形态
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构图和一定的形式进行搭配组合而成,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绘画作品的主题有表现形式的作用、有作品内容和作者精神的体现。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绘画语言包含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相互制约和渗透的有机整体,美术工作者的感情是靠绘画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美术工作者的艺术表现力,来彰显出艺术水准。
美术工作者对绘画语言运用不同,而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在欧洲,就形成了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美术工作者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发展和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其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后形成了“古典主义”画风。
区别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的造型过程中,主要用的是形体和色彩语言,即使是没有线在其中的运用,它的造型也不会受到重大影响,依然可以构架绘画形态;即使是运用线来界定轮廓,如在轮廓外上调子,就会成为立体画面。因此,西画中线是作为表现形体的特殊手段。
各类画派的美术家,都借助语言形式来体现作品的情感。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产生了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崇尚文、意、趣,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美术家们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产生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的表现是画家对画理的悟性。画一定要有笔墨,没有笔墨就不成画,笔墨技巧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最佳作品。这种艺术法已成为中国独有的绘画语言。
完成绘画作品不仅是表现形式的作用,而且还要有内容的体现,精神内容的传达,既所谓的绘画主题。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就愈强,愈具特色。所以,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绘画语言是有机的形式体现,是构成绘画艺术中多种可视因素的总结构,是一种在长乘宽的二维平面上,利用点、线、面或黑、白、灰和色彩、肌理等手段,传达美术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绘画是人类艺术追求的一种方式,它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就绘画来讲,不同的表现题材和工具材料都有其特殊规律、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我想只要是符合人类追求审美观的任何绘画语言方式都应该发扬光大。
美术家对绘画中的情态和语言形态,在不断地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的转型,形成个性的绘画语言是其共同追求,并探索绘画形象与象征符号的关系。绘画语言是一种精神产物,绘画把技巧、知识、直觉、感情和材料融合为一体,传达美术工作者的审美观和美好理想。
一、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寓绘画于游戏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
二、给幼儿以绘画的自信,根据不同的绘画形式或内容,采取不同的指导
要正确地指导幼儿进行绘画,首先应了解幼儿绘画的特点。幼儿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幼儿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幼儿的绘画能力,是靠本身的理解认识和感受力来发展的。作为教师不可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幼儿身上,要求幼儿模仿,这等于抹杀了幼儿所特有的灵气,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我先了解一下幼儿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成人的作用在于鼓励、帮助幼儿把自己所想的绘画下来。“鼓励”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方法。
“鼓励”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树立绘画的自信心,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在绘画教学中,我肯定幼儿的想法,肯定幼儿绘画的成果,让每个幼儿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不同的绘画形式或内容,相应的指导方法也不同,指导的重点也有所侧重。如在蜡笔画的构图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把根据主题进行构图,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合理的添画、想象,这样幼儿的绘画容易重点突出,而且有自己的创意,杂而不乱,从而提高幼儿的美术能力,逐步提高了幼儿绘画的技能技巧。
三、重视幼儿作品的评价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态度,对美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抽象绘画;少儿绘画;美术教育
抽象绘画源起于20世纪的西方,它是对20世纪的西方模拟自然美术,传统美术的反叛,当我发现少儿将他们的绘画融入抽象绘画时,小有启发,就从抽象绘画入手去探讨少儿绘画,并试着将其理论运用到少儿美术教育教育教学中去,我坚信这个论题将会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可使得人们对少儿美术有更新的认识。
一、抽象绘画
二、少儿绘画
三、抽象绘画对少儿美术教育的几点启发
1.抽象色彩在少儿美术中的运用
少儿在绘画时对色彩具有很强感受力,首先孩子对色彩的认识很单纯,他们很少注意生活中丰富多层次的灰色调,而且孩子们还大大夸张其色彩的程度,他们有自己多彩丰富的少儿世界,通过绘画色彩能真实反映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对客观事物的想法。也正因此少儿绘画的色彩多是鲜艳明亮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适度相信少儿对色彩的应用,让他们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尊重孩子的思维,让他们创造性地表达主观的色彩,不断创新。
2.抽象造型在少儿美术中的应用
儿童处于基本感性认识的时期,缺少理性分析,带有戏剧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情感色彩,所以孩子在绘画时,有时夸张,有时削弱,有时浓烈,有时淡雅。很多时候,画家难以处理的绘画,孩子竟以其特殊的方式加以处理,很多绘画造型讲究神似不追求形似,但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体而言,少儿绘画的造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天真性,无拘无束,自由发挥;(2)情感性,少儿通过对其事物的造型来表达自我情感;(3)随机性,少儿绘画自然,随心所欲,不修饰,不改动;(4)幼稚性,少儿画的天真和可爱,是因为他们心智个年龄所构成的特点;(5)自由性,少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绘画风格,是许多画家所追求的,孩子构画是会大量采用平涂的方式运用到画面中,自由,大胆,别具一格的绘画方式,也毫无保留地展现了稚拙的情感;(6)故事性,少儿绘画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幅画都代表自己经历的小故事。遵循少儿绘画的造型特点,教师适当进行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绘画发展以及其自身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