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考核心功能,夯实语文核心素养
杭州外国语学校正高级教师倪江
浙江省青田中学正高级教师杨仕威
2021年高考浙江省语文试题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落实考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命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上稳步推进。
一、文道统一,立德树人
二、情境载体,素养立意
语言文字运用题“微纪录片”选段,要求根据文本谈谈对微纪录片的“真实性”的理解,考查考生的梳理概括能力;《散文的时态》兼具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特征,拓宽阅读视野,考查考生对复杂文本的信息辨析、整合推断能力;小说阅读第12题是自2018年以来第4次考查“语言特征”或“语言风格”,突出“语言风格”与“人物品格”的对应关系,考查考生在特定情境下分析问题的能力。《意难忘·山家》20题是继2017年考查古典诗歌“叙事艺术”后的“卷土重来”,引导考生多角度分析古诗词的叙事特点。《论语》题要求考生根据语境“举例分析”,学以致用。命题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避免套路答题。
四、结构微调,题型稍变
语言文字运用题第5题连续3年考查的是语言“连贯”,主观题,今年为选择题,考查内容为“得体”。客观题分值增加。现代文阅读(一)改变了连续几年用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的形式;《论语》21题“变”为两小题。这些“变化”有利于高考发挥“引导教学”的作用。
数学
稳中有变守正出新
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高级教师顾予恒
杭州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蒋瑞龙
一、总体平稳,难度控制合理
2021年的浙江高考数学卷坚持“起点低、坡度缓、层次多、区分好”的命题特色,控制“文头理尾”的难度标准,各类题型的难度逐步加深,分散压轴,做到“易在该易处,难在当难时”,与考生对题目难度预估的心理承受契合度比较高,因此最后两道大题的难度尽管较大,但考生依然可以接受,较好地完成整卷的解答。
基础题送分到位,着重考查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彰显了试卷的人文关怀;中档题可做能做,主要在多个知识交汇处考查知识技能,如第9题是函数、数列与圆锥曲线轨迹问题的综合考查;难题考查能力,如第10、17、21、22题以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对考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推理论证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突出创新性和选拔性,起到了很好的区分作用。稍感意外的是第22题考查了指数函数的求导公式,虽是课本中的基本公式,但容易被师生们忽视。这正中了当前高考复习的软肋,因此回归课本,回归基础才是高考复习的正道。
本次命题在“回课本、重概念、考通法”上用意明显。纵览全卷,许多试题似曾相识,都源自于教材中素材的移植和改编,体现了数学试题的基础性和公平性。试题充分考虑了解题方法的普适性,努力在通性通法上下功夫。绝大多数试题的背景亲切熟悉,设问方式常规,解题方法基本,贴近日常教学。如第14,15,16题都是考生熟悉的解三角形、摸球模型、椭圆与圆为情境,不难为考生;如第6,7题考查了空间线面位置关系、函数图象与基本性质等通性;如第19题考查了立体几何中的证明线面垂直和求线面角的基本方法,第20题考查了数列和与通项的关系,错位相减法,恒成立问题的参变分离法,第22题(I)(II)问考查了用导数分类讨论单调性和研究函数零点个数等通法。考生只有在浩瀚的题海中找到通性通法这叶扁舟,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三、守正出新,导向核心素养
英语
有效渗透学科育人,科学考查核心素养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特级教师钱剑英
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高级教师周建林
2021年6月浙江省英语高考卷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秉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切实发挥了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
二、坚持全面考查,突出关键能力
本试卷试题在坚持往年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突出阅读、写作和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试卷除了考查考生阅读理解部分的阅读能力外,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都需要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知识;读后续写需要考生在读懂故事前半部分的基础上作后续的写作。
注重思维品质的考查。听力第5题要求学生概括谈话内容,第17题推断对话者之间的关系;阅读第23、27、30题学生需要通过概括选定标题和主旨大意,第26题通过语境猜测词义;“七选五”考查考生理解语篇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能力;读后续写需要考生根据故事前半部分所给情节,构思故事合理的发展和结局。
三、试卷结构稳定,题目设计友好
在试卷结构设计上,稳定维持多年以来由听力、阅读理解、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四部分组成的试卷结构。材料和试题难度与往年基本持平。
试卷充分展示了人文关怀。听力的材料,阅读B篇,完形填空和应用文写作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话题;阅读题目设置的难度水平呈阶梯分布,A篇阅读最为简单,“七选五”相对较难;读后续写语篇语言平实,几乎没有生僻单词;语篇主题都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保持稳定心情,使学生能够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作答,能让学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思想政治
注重社会热点落实立德树人
嘉兴教育学院正高级教师沈毓春
浙江省乐清中学正高级教师张恩丰
2021年6月思政选考卷保持了浙江命题理念、风格的稳定,结合重大主题,突出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强化价值引领。试卷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联系社会热点,考查学科内容
试卷结合“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将学科内容的考查置于复杂社会生活情境之中,强调学科知识的运用性,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试卷选用了“红色基因的传承”“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全球气候治理”“中澳关系的处理”等社会热点问题,优化案例,发挥情境的功能,考查学生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的核心知识,强调在知识与事实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实现融会贯通,把握知识的运用性和发展性。
二、聚焦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试卷坚持以学科任务为导向,考查学生运用学科内容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能力,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如多道选择题的题肢,将情境语言与教材语言融合,这对于考核学生的关键能力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又如综合题39题通过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与育人价值的呈现,引导学生从文化与哲学的视角对如何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的理由以及为什么要传承红色基因等问题进行“解释与论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三、强化使命担当,落实立德树人
历史
素养引领启智润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戴晓萍
绍兴市阳明中学高级教师张晓华
一、聚焦“四史”教育,试卷架构主题鲜明层层递进
试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历史学科教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聚焦“四史”,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四道主观题的设计,主题鲜明且层层递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结合到融通发展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沃土。26题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考查的是一定时期内法家代表人物及法家的命运和“以‘封建’‘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
27题从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切入,分析新经济政策和“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经济建设模式。28题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分三个材料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后形成的高潮”,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和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在“满足这个国家需要”上的理论探索。
29题立足世界历史,从英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到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及WTO“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历史的发展体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全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唯物史观统领,体现核心素养综合考查理念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四道主观题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的辩证关系。第20题更是直指“唯物史观”。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试卷重视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第3题结合地图、考古遗址呈现“辉煌灿烂的丝绸文明”;第10题判断媒体所载的“近代上海新式交通工具”;第22题分析漫画所示的“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都体现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的综合考查。第9题根据《定军山》剧照分析历史现象;第17题从航海日志分析航海家活动;第23题从“美国《租借法》的主要供应类别及主要对象国”表格考查历史事件,都体现出对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综合考量。
试卷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要求为依据,体现出基础性和发展性,也反映出新课标下历史“教学评一致性”。
通过基础情境融合概念要义,强调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思维、基本方法。如选择题第5、12、14、15、18、21题。
通过增强历史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重点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更高层次:能够从不同视角观察历史,能够准确运用历史术语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如第24题要求考生能够在辨别某学者意图的基础上对“电视的发明使用和影响”这一历史现象作出解释。第25题要求考生能够选择“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方法。第28题的(3)问要求考生能够依据马克思的论述,选择党史中的某个重要历史时段,尝试验证核心观点或提出新的解释。
地理
学科特色鲜明育人功能彰显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郭剑峰
桐乡市教育局教研科研室高级教师马宏杰
2021年浙江选考地理试卷在题型、结构、难度、风格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试题呈现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平稳考试心态,发挥正常水平。试题体现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考核了高中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有助于引导高中地理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紧扣时代脉搏
二、凸显核心素养
三、彰显学科特色
地图是地理的学科语言,它承载着试题众多的信息,试卷在图表呈现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全卷有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不同风向成雾频次图、气候直方图等20多幅,图表有原理图、结构图、统计图、区域图等多种类型,图文并茂,生动鲜活。学生通过获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就能有效的进行解题。如通过GIS图层信息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利用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表判断区域发展特点;根据长三角交通圈域空间变化图分析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等。
试题基于真实情境,既有学生熟悉的城市、购物中心等生活情境,也有复杂的学习探索情境,如西北太平洋海雾的发生、珠江口西岸的经济发展等,打通了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联系,呼唤高中地理教学向生活世界回归。
物理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沈启正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特级教师赵惠松
全卷基于物理课程标准,合理设置考点分布与考试难度,试题结构与题量基本保持稳定,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能力立意。主要特点有:
一、紧扣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设计试题情境
试题设计平实中透新意,稳定中求变化。创设情境均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如第1题“电子伏特”这一单位的物理含义,第2题在似是而非的具体情形中的质点模型,第5题在非正弦交流电时的电压有效值,第6题在陌生情形下的电场等势面,第13题的德布罗意波长估算,第14题的核反应类型辨别等,都要求学生透彻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辨析概念使用条件的细微变化与差异。又例如第8题计算微波有效作用距离的球面波模型,第9题绳波的叠加原理,第10题的空间站机械能是否守恒,第16题的薄膜干涉问题等,都要求考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运用常用的方法加以分析。
二、基于操作过程考查学生对物理实验原理的理解
本卷实验题更着重于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第17题第(1)小题“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中发现势能的减少量小于动能的增加量,分析其原因;第(2)小题“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判断条纹不清晰现象的处理方法,这些都需要自己真正动手做过实验,才能印象深刻,实验原理的理解也才能活化与深化。第18题是经典的测量电阻的实验,第(1)小题考查伏安法测电阻时电流表选择“内接”还是“外接”,要求考生根据实验原理加以判断;而第(2)小题测电阻的实验原理却是等效替代法,这就要求考生真正理解实验设计的思想才能掌握实验系统误差产生原因。
三、应用物理观念和思维方法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观念与方法是物理思维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模型的建立需要相应物理思想和观念引导考生检索所学知识和方法。例如判断第3题火箭发射台四周高塔的功能,就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假设、对比、论证、反思进行综合评判;第20题是力学的双质点多过程问题,涉及直线运动、动量守恒、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等知识,需要运用很多物理观念与思维方法,例如运动与力的关系、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极值问题处理方法等;第21题是磁场与电磁感应综合题,可用“i-t图线所围面积表征电荷量”的图象法;第22题判断离子在磁场中运动情况是个难点,对考生空间立体想像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对运动独立性原理有深刻理解,在多维运动干扰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应用这一物理重要观念分而析之。
综观全卷,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应该注重理解物理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通过适当的练习悟通悟透就行,万万不能用一知半解的题海战术应对,考前猜*更不可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四点:1.夯实基础,加强物理知识的类比与迁移;2.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强化规律的纵横联系;3.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注重实验设计原理的教学;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
宁波市北仑中学正高级教师赵喜平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沈彩娣
试题继续保持了近几年的题型结构和难度,试题覆盖面广、思维容量大,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体现了“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
一、聚焦必备知识,凸现基础性
试题突出考查化学学科的必备知识,如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变化与规律,物质转化与应用,实验原理与方法等。如选择题以及26、27题,试题保持了对化学用语、物质分类、基本概念、实验基础的考查,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化学能及其转化、阿伏伽德罗常数、结构决定性质、简单计算等,体现了学科经典试题的价值。
二、突出关键能力,凸现综合性
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仍是化学的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突出了对理解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如第20、23、24、29题等,根据实验数据、关系图表,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分析、判断反应历程,推测温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及平衡变化的影响;再如第28题,要求结合所掌握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试题提供的信息碎片,基于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进行推理。凸现了对学生提取、识别信息并加以运用等关键能力的考查。
三、重视情境素材,凸现应用性
试题强化化学实验的考查,涉及的实验问题达20分,如第4、10、11、12、25、28、30题等,既注重了实验仪器、实验基本技能的考查,还突出对实验安全、实验现象分析和推断、实验方案设计等“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考查。
生物
聚焦关键能力彰显学科价值
浙江省萧山中学特级教师金松涛
嘉善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王红梅
一、强调学科育人,落实社会责任
二、创设丰富情境,强化知识获取
试题情境新颖、丰富,如用文字结合曲线图、柱形图、流程图、模式图等多样形式创设了丰富的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搜索与整理等知识获取能力。例如,第21、26、29题等创设了生活情境,第20、15、19题等创设了科研情境,第18、22、23、25、27、28题等创设了实验情境,要求学生从相应的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强化对知识获取能力的考查。
三、设置多维问题,深化思维认知
四、注重实践操作,突出学科本质
技术
(信息技术)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高级教师李伟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级教师魏雄鹰
一、难易适中,保持整体稳定
二、注重基础,突出核心知识
整卷体现了重视考查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的一贯方向。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浏览器与搜索引擎的使用、进制转换、图层操作、图像容量计算等都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是历次考查的重点。数据库设计、多媒体作品创作、算法流程图阅读、对分查找、数据排序等核心知识的灵活应用,也几乎是每次必考的内容,且考核的要点也很明晰。体现了通过考查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注重学科核心知识融会贯通的风格。
(通用技术)
守正出新,体现教学导向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级教师张方军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何威年
2021年6月的通用技术选考卷严格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考试说明》的要求命制,立足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技术应用情境,围绕学科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整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在能力考核和素养导向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试卷突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及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核,充分体现了通用技术学科的技术特色,试卷题型稳中有变,变中求进。本次试卷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特色
本次试卷除了延续以往对“图样表达”、“创新设计”、“物化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外,还较大幅度提升了“工程思维”的考查力度,进一步体现通用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如第3题的提高钢索夹紧装置可靠性的连接件选择;第7题的连杆机构受力形式分析;第8-9题的自动对位控制系统的分析;第14题的钢板剪切机的分析及第17题窗帘自动控制电路的分析等均从“工程思维”维度考查学生知识实际运用和决策分析能力,具有很强的技术味儿,凸显学科特色。第15题河面漂浮物拦截装置的设计与前几次考题比较,既延续了以往“通过设计把电机转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机械运动”的设计理念,又在此基础上对设计产品功能上做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强调了对“创新设计”和“图样表达”的考查。
二、基于真实的技术应用情境,强调技术问题的解决
三、围绕学科内容,重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学科内容是核心素养形成和培养的重要载体,本次试题依据技术的概念和原理,强调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运用的基础和要求。如第4题工具的搭配使用、第5题尺寸的漏标、第6题选择合理的加工流程、第7题分析连杆机构受力形式分析、第10题传感器的选择、第12题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分析等试题强调学科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避免了从孤立的学科知识角度罗列知识清单,引导教学回归基础与教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