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是什么?实施的意义何在?职业院校在制度里的职责是什么?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提出哪些新要求?理清这些问题,对于职业院校做好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至关重要。
一、1+X证书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1+X证书制度中“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证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由此看出1+X证书制度不是简单的“学历+证书”,有别于过去职业院校实施的双证制度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1]。这里的“1”和“X”体现的学习成果均给予相应学分,学分通过认定、积累,最终可以相互转换,实现“书证融通”。1+X证书制度的提出,使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质。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终身学习通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职业院校的办学标准和模式很多还是参照普通教育,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不高,办学缺少企业有效参与和行业先进技术引入,存在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脱离职业、学生脱离岗位等问题[2]。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深化改革。1+X证书制度,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融合,从传统的单一学历文凭模式转向学历和职业能力并重模式,形成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社会力量有效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有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推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3]。
(三)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终身学习通道
技术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面对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人才素质与能力的新挑战,职业院校应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和不同类型学习者的职业发展需求,提供标准的教育与培训。1+X证书制度通过“书证融通”与“学分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互认和衔接。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在校生成功进入职场的能力,还要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在职者的职业能力,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将学习成果进行积累、转换,以获得学历证书和更高级别的职业技能证书,扩宽了终身学习的通道。
二、职业院校在1+X证书制度试点中的职责
三、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提出新要求
四、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一)打造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新”团队
(二)构建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教材
(三)探索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新”教法
五、结论
1+X证书制度下,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相融通,体现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1+X证书制度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终身学习通道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职业院校层面要承担起实施1+X证书制度的责任担当,与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紧密合作,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所需的配套制度。同时应严把证书引入、培训、考核和学生毕业等关键环节,提高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