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醴陵陶瓷界的领军人物黄小玲瓷艺作品的艺术规律。通过实地走访、资料调研和作品分析,走近黄小玲的艺术世界。挖掘出黄小玲艺术瓷作品的三个特点:在“艺术生活化”方面,守正创新,坚持“薄施淡染”的工艺技法,融入生活经验感悟,贴近现代大众生活;在“整体设计观”方面,注重器物造型、陶瓷材料和色彩装饰等多方位因素配合来达到整体美感;在“立象达意论”方面,主客融合,营造富丽和弦的画面,创造雅俗共赏的画境。黄小玲的陶瓷艺术实践,推动了醴陵陶瓷业的蓬勃发展,她的独特风格使醴陵瓷艺更加丰富多彩,她的设计理念也为传统陶瓷的现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关键字:黄小玲;釉下五彩瓷;艺术生活化;整体设计;立象达意
作为釉下五彩瓷原产地的醴陵,自清代雍正年间开始一直到光绪年间,醴陵所产的“土瓷”,由于工艺设备、制瓷技术、操作水平等各方面的不足,大多品味较低,质地粗简。清末民初,在熊希龄的倡导和践行下,醴陵引进日本瓷业熟练的技术人员、先进的工艺设备,进行了大量的颜料、瓷胎、工艺等方面的细瓷实验,开发出了我们今天著名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创造了“三烧制”法[1]。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推动醴陵细瓷进入了规模化的生产阶段,醴陵陶瓷从此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陶瓷业终究无法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大量技术工人和材料设备流散在民国纷乱的战火之中。建国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老一辈制瓷艺人的努力奋斗下,一度步履维艰的醴陵陶瓷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设计的“毛瓷”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级用瓷问世,为醴陵釉下五彩瓷博得了“红色官窑”的美誉。
图1黄小玲(1968~)
黄小玲出生于瓷业世家,父亲黄玉金是群力瓷厂的陶瓷艺人。受到家庭影响,她从小便已接触到陶瓷制作,与醴陵陶瓷结下不解之缘。1987年(19岁),黄小玲进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拜师学艺,学习瓷器制作。黄小玲师从陈扬龙注1大师,研习其“薄施淡染”技艺,系统习得陈氏技法精髓。1989年(21岁),她进入“醴陵出口工艺瓷厂”工作,直到1999年(31岁),她潜心研习釉下五彩技法,逐渐成为厂里核心技术人员,在此期间,她积攒下大量的艺术创作经验。进入21世纪,醴陵陶瓷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她前往上海汉光陶瓷公司交流釉下五彩瓷的设计制作工作。2000年(32岁),带着在上海学习到的先进的陶瓷企业管理经验,她回到家乡创办“醴泉窑艺”。
纵观黄小玲的艺术瓷作品,从中领悟到她整体设计观、艺术生活化、立象达意论的陶瓷创作理念。黄小玲守正创新,基于传统的“薄施淡染”体系,创新画面表现,促进陶瓷艺术融入当代大众生活,使得现代陶瓷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黄小玲的陶瓷作品,注重以器物造型、陶瓷材料和色彩装饰等多方位因素的配合来达到系统的整体美感。她的陶瓷艺术强调立象达意的哲学理念,在大量写生的基础上,提取自然物象,升华出艺术意象,主客融合,既有富丽和弦的意境美感,也有通俗易懂的意蕴内涵。
1.守正创新、贴近生活
在黄小玲对于自己的艺术观念的表述中,她提出了“艺术生活化”的主张,运用传统艺术手法,注入时尚元素,作品恬淡秀丽,独具灵秀,极富个人色彩。[2]这种理念,一方面体现为传承经典技法,突出强烈的个人色彩风格,并且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田园生活气息,守正创新。一方面,以现代人的眼光,寻找传统中的经典元素,以更为现代的形式语言来进行表现,给艺术品注入亲和、亲近的力量,同时积极融入传统符号,使高雅的瓷器艺术平易近人,使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
图2竹报平安2011年
图3竹报平安2011年
传统物质生活对中国陶瓷艺术的产生与完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陶瓷产品不仅拥有着一定的审美功能,还有着生活使用功能,这是与其他艺术存在区别的根本性特征。[3]黄小玲秉承艺术生活化的创作观念,为传统陶瓷艺术融入现代生活进行了大量努力,让今天的陶瓷艺术更亲近群众、贴近生活,从艺术生活化的角度探索陶瓷艺术的发展新路径。
2.形色材饰、整体设计
图4虞美人2009年
在陶瓷艺术中,造型、材料和装饰虽然各有自己独立的美学内涵,但是它们三者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融为一体。陶瓷造型赋于陶瓷艺术形象的图像气质,陶瓷材料构成陶瓷艺术形象的肌肤肉质,陶瓷装饰则造就陶瓷艺术形象的英姿丽质。[4]因此,在陶瓷设计中,只有把器物造型、陶瓷材料和色彩装饰放在统一的艺术形象的背景下整体考虑,才可望创造出动人心弦的艺术佳品。黄小玲的作品《虞美人》(参见图4、5)就是这样,在整体考量造型、材料和装饰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精品。
图5虞美人2009年
从整体设计入手,巧妙经营花卉位置,与造型相互映衬,上色手法结合瓷器本身特性,描绘自然植物,达到良好装饰效果,精准切合植物本身蕴藏的意象,才能造就如《虞美人》这般不可多得的瓷艺精品。从中也可以看出,在黄小玲秉承的这样一种“形色材饰”(即造型、材料、装饰)相结合的系统的整体设计观,不是将瓷器绘画仅仅作为一个传统装饰性的艺术来看待,而是秉承现代综合的美学理念进行的艺术创造。
3.主客融合、立象达意
瓷器绘画主要是指以毛笔和天然矿物质或人造化合物制成的颜料在瓷胚表面进行描绘,多采用中国绘画的题材内容、构图布局、笔墨设色等方式,进行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的表达。[7]可以看出,今天我们所说瓷器绘画,与传统的中国绘画在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所以传统绘画中许多理论也可以用来论述瓷绘的艺术特征,魏晋时期哲学家王弼注3在《周易略例》提出了“言、象、意”的辩证关系,“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8]可以很好地用以概括黄小玲创作瓷绘所秉承的创作方法论。
图6国色天香2019年
观历代画论,以“立象尽意”这一哲学命题衍伸至画理者并不鲜见,也因而生发出诸多有关绘画之意象空间的美学理念,而黄小玲在瓷画创作之中,就尽力将“立象”做到极致。立象首先要做的是“观物取象”,“观”是对于外界物象的外表模拟,也就是强调写生。采访中黄小玲常常谈到考察写生的重要性。比如要画好一只牡丹花(参见图6),不是依靠照片描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写生亲身体察其结构,观察花、枝、叶的不同形态以及生长的规律。所以,建立在大量写生基础上的黄小玲的陶瓷艺术显得就比较自然,富有生动之妙,所谓以造化为师者也。“观物取象”的“取”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和创造,[9]黄小玲的写生并不是一模一样地将物象从现实世界搬到二维平面,比如她会注意观察花朵其物象之下隐藏着的内在特性。不同环境下的牡丹,或简洁规整、或蓬勃狂放,通过角度的选取,造型的变化,元素的取舍,秩序的调整,颜色的渲染等等手法,使得每幅画面最后都能精准地表现物象之内的意蕴空间(参照图6所示)。
图7荷瑞乾坤2019年
黄小玲的作品,是在准确把握“象”的基础之上,追求超以“象”外、传情达“意”的结果。“外师造化”强调立象必须根植生活,强调大量的写生基础。立象达意,要求“中得心源”,力求主客融合,发挥艺术家的能动作用,通过画面的刻意编排,物象的概括和意象,“立”精神田园的恬静之“象”,“达”物象蕴藏的吉祥之“意”。
湖南陶瓷产业在一代又一代陶瓷艺人守正之中开拓创新,在陶瓷界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引来八方喝彩。黄小玲的作品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又具有时尚活力,可谓当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代表性人物。纵观她的作品,可以领悟到她强调整体设计、追求贴近生活、注重立象达意的陶瓷创作理念。黄小玲在“薄施淡染”技法的基础上,营造更加明艳亮丽的画面表现,加强情感张力,在她的陶瓷艺术中融入田园美感,创新传统陶瓷审美的艺术视角,促进传统艺术融入当代大众生活,使得现代陶瓷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也蕴藏更深厚的精神力量。黄小玲的陶瓷作品,注重以器物造型、陶瓷材料和色彩装饰等多方位因素的配合来达到强烈的整体美感,并更好地进行物象的内涵表现。黄小玲的瓷艺强调立象达意的艺术内涵,深深植根写生,糅合物象意蕴,主客情景交融,画境一如阳春白雪,韵味不拒下里巴人,有雅俗共赏的效果。
探究黄小玲的陶瓷艺术作品特点,使我们更深入地明晰了醴陵瓷艺发展现状的一个侧面。黄小玲的陶瓷艺术实践,推动了醴陵陶瓷业的蓬勃发展,她的独特风格使醴陵瓷艺更加丰富多彩,她的设计理念也为我们探讨传统陶瓷的现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注释注1:陈扬龙(1941~2013),湖南醴陵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注2:许之衡(1877~1935),字守白,广东番禺人。曾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注3:王弼(226~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中国古代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湖南传统手工艺的高校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K20ATW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方志豪吴卫(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简介1.方志豪(1998~),男,湖南岳阳人,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设计与理论研究。通讯地址:湖南师范大学德智园二栋宿舍,410006。TEL:18216395936。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为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湖南省设协设计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视觉传达理论及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研究和包装设计及应用研究。
Keywords:HuangXiaoling;underglazefivecolorporcelain;artlife;overalldesign;LixiangDa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