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要让学生重视和投入学习,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丰富并优化生物的作业形式内容,其中紧扣课题的双基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生物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生活实际,大胆尝试设计以提升学习能力的各种作业任务和题目。它的多样性不仅是书面的题目还有动手实践的任务,结合我个人教学实践,就一些常用提高学习能力的生物作业形式和内容作阐述。
一、画图型作业
生物绘图能力是综合素质培养的组成内容,它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准确思维、多方表达的能力。
二、设计型作业
传统的书面作业是单一的接受知识模式。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基础作一下综合反馈的表达。设计型作业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并丰富了想象力。
三、探究型作业
探究型学习是新课堂注重的内容。探究型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不断总结。从而达到对课堂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探究型作业激发探究生物生命奥秘的热情。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比如,学习《种子的结构》中,学习对双叶子植物种子的结构形态及功能认识之后,结合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各部分结构形态变化的理解。自己在家培养一皿豆芽,在培养过程中亲身观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形态变化。对其中生物现象的奥秘更有深刻的领悟。当一皿豆芽蓬勃葱绿时,感受了劳动成就感,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四、摄影型作业
五、实验型作业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得以解析。一些生物体的结构通过实验器具才能观察解剖。生物的理论也是在很多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动手做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比如,在学习“鸡卵的结构”时,学生利用家用的鸡蛋和简易器具可以操作。器具包括:放大镜、剪刀、镊子、烟灰缸、牙签。按照正确的步骤有序地解剖观察鸡卵的内部结构。从而对其细微的结构部位了解更为深刻。并理解卵生动物为什么能适应陆地环境的繁殖方式。再比如,“叶子的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检测实验。可以通过在家庭做小实验。家庭的小制作还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在实验前给予学生指导方法和步骤,安排足够的时长。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上台操作,以再次验证他们的实验能力。对提高实验的融合成功效果和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实验中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