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形式,看图讲述是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图意的一种活动,主要训练语言表达中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当今社会,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已成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组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
关键词:幼儿园;看图讲述;组织
一、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含义
二、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特点和分类
(一)幼儿园看图活动讲述的特点
1、讲述活动有一定的凭借物
幼儿园的讲述活动,一图片,让幼儿讲述语言“快乐星期天”,幼儿则按照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叙述星期天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主人公如何做的、怎样感到快乐的,等等。可以说在讲述活动中,一定的凭借物往往成为幼儿讲述的客体,对幼儿的讲述起着重要的作用。
2、讲述活动有相对正式的语境指讲述
与其他几类语言游戏教育活动相比较,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好似一中学习和运用比较正式的语言的场合。要幼儿既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与别人交谈,又能够经过比较严密的组织、使用比较正规的语言来表达个人对某物、某人过某事的认识,就需要培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能力。
3、讲述旨在锻炼一种独白语言
讲述活动是幼儿语言交际的一个场合,幼儿要学习的讲述是一种独白语言。独白,顾名思义,需要说话人独自构思和表达对某一内容的完整认识。在谈话活动中,幼儿的语言交流是双向或多向的。交谈的对象是明确的,交谈的话语是是简短的并相互紧扣连接的。而在讲述活动中,幼儿的语言交流对象是不明确的,往往由一个人讲给多人听,说话的话语相对较长,彼此所说的饿一段话并不需要上下紧扣,而是相对独立、个成篇章的。
(二)幼儿园看图讲述的分类
1、创造性看图讲述活动
在讲述活动中使用图片来帮助幼儿讲述,是人们所熟悉的看图讲述。在这类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图片,可以是印刷出版的图画;可以由教师自己构图制作;可以是半成品的边讲边画的图画;可以由幼儿画成图来讲述;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几张图来作字选拼图讲述。无论是用什么方式、提供什么样的图,看图讲述的凭借物都是图片即平面的具象画面。这类凭借物表现静止瞬间的暂停形象,在指导幼儿观察、理解和进行讲述时,需要帮助他们联想静止之外活动的形象和连接的情节。
一般的看图讲述,主要是对画面的观察分析,而创造性看图讲述主要是由画面引发的想象。创造性看图讲述是发散型的,其答案是不确定的。发散有多向性,有多种可能、多种出路、多种结果,所以创造性看图讲述具有可发散的余地。
2、迁移性讲述活动
在讲述活动中,仅仅会讲述图片提供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幼儿实际操练新经验的机会,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获得这些知识。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有一些具体做法。一是由A及B。当幼儿学习了一种新的讲述经验后,教师立即提供同类不同内容的机会,让幼儿用新的从讲A的思路去讲述B。例如:幼儿学习讲述一件玩具的顺序后,教师让幼儿用同样的思路讲述另一件玩具的顺序后,从而帮助幼儿掌握所学新的讲述经验。二是由A及A。在教师示范新的讲述经验并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后,让幼儿尝试用新的讲述方式来讲同一件事,同一情景。般都有一定的凭借物。这里说的凭借物,指讲述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或幼儿自己参与准备的图片、实物、情景等。教师通过提供讲述活动的凭借物,给幼儿有划定讲述的中心内容,使他们的讲述语言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例如:教师提供
3、续编故事讲述活动
续编故事讲述活动是在幼儿对提供的图片本身的学习,理解和体验已经到达了较好的程度,这时候,教师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象,续编出故事接下去的情节。教师可以在故事情节推向顶峰时突然停止,让幼儿积极想象,编构出可能出现的发展进程。在组织幼儿编构“有趣情节”时,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感受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这种特性的人可能做出的事情,这样幼儿才能顺利地编出故事情节的高潮与结局。
5、拼图讲述活动
拼图讲述是通过幼儿摆摆、贴贴,理解物体与地点、动作与情节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将自己拼贴出的图画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介绍给同伴。
6、实物讲述
这种讲述形式使用具体的物体来帮助幼儿讲述,有真实可感的特点。它以实物,包含真实的物品、玩具、教具和外在的自然景物,等等。指导幼儿感知理解实物并进行讲述时,最重要的是帮助幼儿把握实物的特征。
7、情景表演讲述
情景表演讲述,要求幼儿凭借对情景表演的理解来进行讲述。情景表演由扮演的角色来实地演出一系列动作、发展情节,表现连续性的事件。情境表演讲述可以包括真人表演的情景,或是真人与木偶共同表演的情景。
三、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组织
(一)看图讲述活动的组织要点
1、提供材料的难易应合适
在选择图片是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角度,图片要颜色鲜艳,形象可爱,动作性强,情节深动有趣,夸张。
图片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和事件的再现,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它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情节简明,能引起幼儿的联想和想象,而观察、联想的结果,必然产生表达的愿望。图片既是教具,又是具体形象化的教材,更是幼儿讲述的依据。进行看图讲述教学,首先要对图片中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思考什么样的图片更适合组织看图讲述活动?无论是情节性的图片还是非情节性的图片,内容上应该是图像丰富、主次分明、线索明确、图与图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有让幼儿充分想象与讲述的空间;形式上应该是体现美感(艺术的享受)、体现多样性(漫画、动画、课件等)。
2、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抓住幼儿注意的特点,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探索事物的关键所在,兴趣越浓,探索的意识也就越强。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新颖有趣、活动多变、有声音的教玩具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应抓住幼儿的注意的特点,向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注意的图片,因为只有当图片的内容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时,才会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如卡通片中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造型不拘一格,深受幼儿喜爱,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我就把卡通片中的宠物小精灵、蓝猫、黑猫警长、葫芦娃等形象搬进画面,由于原来幼儿对它们的喜爱,加上出现在与卡通片完全不同的背景中,往往会令幼儿产生一种不同于观看卡通片的新奇感,注意力马上被吸引,由此而产生了探索的兴趣。其次,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图片应是多种形式的。除了印刷出版或老师绘制的图片、图书,还可以利用电脑、多媒体设施制作和放映幻灯片,屏幕上活动多变的画面更能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各种构图材料,如积塑玩具、贴绒、磁铁教具、七巧板、泥工等,引导幼儿根据一定的主题自由构思,拼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并进行讲述。由于是幼儿自己动手构图,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加激起了幼儿对作品探索的兴趣。
3、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二)幼儿园看图讲述中的提问
1、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简单明了,能快速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
2、提问要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层层深入,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找出图片的因果关系,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如《鼹鼠的皮鞋车》这个活动,图片展现的是一个废物利用的故事:一只破皮鞋,在小松鼠眼里一文不值,但是在勤劳、聪明、能干的小鼹鼠手里却成了一辆漂亮的皮鞋车,它送小兔子上学,为小松鼠送松果……教师要抓住“破皮鞋变成皮鞋车”这条线索,提出适合幼儿能力水平的问题,并对幼儿的回答要以积极的态度应答,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形成积极的互动。
《纲要》新思想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当幼儿的讲述脱离了图片线索时,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因此《鼹鼠的皮鞋车》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观察小鼹鼠。
《上海托幼》2010年2期
在绘本的情景中教学
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应彩云
随着国外大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涌入,儿童教育资源一下子变得丰富而生动起来。广大幼儿教师借绘本故事对早期阅读重拾热情,纷纷展开深入的运用研究。
由于自己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长期以来我一直重视幼儿的阅读教育。可是,当绘本教学成了一种教学时尚时,我不禁思忖:阅读,对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绘本,对孩子而言最本质的魅力在哪里
我曾经和孩子们一起做过这样的调查游戏:在一次公益活动之后,为了褒奖孩子们的劳动,我提供的奖励是看一段歌曲表演视频或者听我讲一个绘本故事。当我出示一本关于强盗的绘本时,所有的孩子都坐到了我的面前,而空留那个歌舞画面在一边孤独地热闹着。
瞧!几乎百分之一百的孩子是向往阅读的。因为见识有限,所以对孩子而言,绘本展现的画面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因为经历有限,所以对孩子而言,绘本展现的情节是一次离奇的经历。
可是,孩子们向往的阅读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拿到绘本最想知道的又是什么呢
可见,拿到绘本,孩子最想知道的是: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我们应该在绘本的情节中展开教学。
我的同行潘浩瀚老师曾经告诉我:中国的幼儿体育课喜欢在情景中开展活动,而国外的幼儿体育课从来不用情景。我很纳闷,也一直不得其解。终于,在一次赴欧考察中我找到了答案:那个幼托中心的体育课是一个教师带3个孩子,而中国的体育课是一个教师带30个孩子。所以,在现有的师生比例下,教学需要情景来引导众多孩子投入活动。
我们可不可以利用绘本的情景,开展适合孩子需要的,也能体现教师期待的教学呢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以重复而富有节奏的文字和充满人情味的画面,描述了约瑟和智慧勤劳的爷爷之间的相互信赖与亲密的感情。在教学中,我依据情节让孩子亦步亦趋地跟随爷爷,为约瑟改制了一系列的物品:第一环节,将毛毯改成外套(要求:对称剪);第二环节,将外套改成最大的背心(经验:剪去越少越好);第三环节,将背心变成一件心仪物(巩固:剪去越少越好);第四环节,剪两个一模一样的最大的纽扣(拓展:对称剪、剪去越少越好)。
孩子们随着绘本故事的情节,像爷爷一样,在情景交融中完成了学习。
像这样并不拘泥于绘本,而是借用绘本的情节在情景中开展教学的实例,效果也很不错。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活动中的体验,既加深了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又增进了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感知。我以为这样的教学,拓展了绘本的教育空间,提升了绘本的价值。
在细细研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之后,我的教学设计是:当孩子们欣赏到“它们来到山脚下”这个情节时,让孩子在此情此景中富有情感地展开语言学习。这样一个将学习主体融入学习客体的过程,有助于强化孩子对故事情感的体验和理解。于是,每次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会大声对我表白:“应老师,猜猜我有多爱你!”
绘本,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着瑰丽而多元的情景,在绘本的情景中,教学可以更加洒脱。
让绘本的情景成为孩子成长中设疑和解惑的桥梁。
让绘本的情景教学成为教师体验多元教育元素的有效捷径。
这样,书才能成为我和孩子们不离不弃的好朋友!
《幼儿教育》2009年12期
知识类图画书的早期阅读活动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陈思
知识类图画书是幼儿园早期阅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结构和语言几个方面,知识类图画书与故事、散文、诗歌类图画书有所不同。知识类图画书的内容包含自然和社会的真实信息,结构清晰,一般以知识和方法的罗列、比较居多,语言则以平实的说明性文字为主,生词和专用词汇较多。
近年来,知识类图画书在幼儿园早期阅读实践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国际专家和学者的认可。国外研究表明,知识类图画书能有效支持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早期研究发现.儿童通过与知识类图画书的多次接触。能将阅读重点从理解故事和图画,转向理解其中包含的有效推理和结论。[1]然而,在目前汉语儿童丰富的早期阅读材料中,知识类图画书的地位略显尴尬。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重点仍集中在故事、散文、诗歌等“文学”题材,有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知识类图画书也是早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它与科学活动的联系较紧密,与早期阅读活动关系不大。
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资源的研究”课题中。将知识类图画书的早期阅读活动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团队历时一年多,在全国选取七所幼儿园。从知识类图画书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过程的开展、系列活动的延伸等几个方面,对知识类图画书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进行了探索。
一、知识类图画书的核心经验与早期阅读活动目标
(一)接触和熟悉说明性或解释性的书面语言
早期阅读活动的核心经验是儿童书面语言意识和行为的萌发与成长(知识类图画书能提供独特的包含自然与社会的各种有用信息的说明性或解释性语言,这类语言是儿童在日常生
活中接触信息的主要载体,理解和掌握这类语言是儿童今后学习的必要条件。例如,知识类图画书《小机械立大功》,介绍了杠杆、斜面、滑轮、轮轴、螺旋等,书中以提问和陈述为主,虽然配以有趣的画面,但没有出现叙事性文本所必需的角色、故事等。又如《好吃的水果》一书,配以各种水果图片,不仅介绍了各种水果的名称、颜色、味道,还解释了水果的种子与剖面的知识。儿童熟悉和掌握这类语言,将有助于理解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大的文本。
(二)从阅读中获取知识经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图画书的早期阅读活动目标与故事、散文、诗歌类图画书有着很大的不同。故事类图画书的早期阅读活动强调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感受故事所表达的情感,而知识类图画书早期阅读活动更着眼于说明性或解释性的书面语言的学习以及从阅读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小班上学期的故事类图画书《没有声音的运动会》的活动目标为:1.仔细观察画面并猜测故事内容;2.理解故事中人物爱与被爱的温馨感。[3]小班上学期的知识类图画书《好吃的水果》的活动目标为:1.用简单的词汇描述水果的颜色和形状:2.尝试在图画书中找到特定问题的答案;3.涂画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并用简
单符号标示。[4]从中可以看出,同样是图画书,不同类型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活动设计理念。
二、知识类图画的特点与早期阅读活动内容
研究证明,教师应该在儿童接触知识类图画书的过程中,教会他们一些特定的技能,帮助儿童更快地抓住图画书的要点,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并将其应用在
具体的生活情景中。
(一)简单的概括
阅读和理解知识类图画书的一个要点是从较复杂的文本中概括出主要内容。例如图画书《小机械立大功》,看似洋洋洒洒介绍了很多种机械,其实是让儿童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工具的用途。如果拘泥于复杂的句子、丰富的内容,教师往往会产生“知识类图画书太难了”“词汇对幼儿园孩子来说太深了”的想法。事实上,儿童并不需要详细了解每一件工具的用途、用法,但可以通过阅读活动理解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将活动内容聚焦于艰深的专业词汇、机械原理,而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活动令儿童对某个领域的知识产生概括性的理解。在活动的提问、交流环节,教师应该特别设计一些能锻炼儿童简单概括能力的内容,使儿童习惯在知识类图画书的阅读中学习概括和归纳。
(二)信息的识别
知识类图画书包含着大量的内容,但儿童并不需要掌握其中所有的知识点,教师应该教会儿童从大量的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例如,在图画书《好吃的水果》中,教师应引导儿童将精力放在自己不认识的水果上,从中学习新的知识。具体到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避免要求儿童逐个学习知识点,而应支持儿童分析图画书中新的、有趣的知识是什么,并与儿童充分讨论这些内容。
(三)思维的外化
研究证明,知识类图画书的早期阅读活动能够很好地锻炼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预期、假设、质疑、反思几个环节,儿童能够极好地锻炼作为一个成功阅读者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国外的研究者们提出,教师在知识类图画书的早期阅读活动设计中必须强调儿童“思维外化”的过程,以期达到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6]“好的阅读者总是在思考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教师在活动内容设计上应该特别给予儿童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并作出榜样,使用类似“我觉得书上说的没道理,因为……"“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我最好翻到前面一页再重新看一遍”的语言来充分表达。这些谈话也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对图画书的掌
握情况,并可根据儿童的回答和叙述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在这些环节中提问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可以引导儿童针对图画书的关键信息提问,逐步锻炼儿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表达观点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儿童使用书中常见的词汇和句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儿童使用客观的、陈述式的语言而非叙事性语言。
三、知识类图画书的经验扩展与早期阅读系列活动
阅读知识类图画书的目的是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能力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例如:儿童在花园里抓到一只奇怪的昆虫后,可以通过阅读昆虫图鉴,识别这只昆虫的名字、习性;阅读《好吃的水果》之后,儿童能知道草莓表面的“芝麻”就是它的种子,木瓜剖开后滚出来的“黑珠子”也是它的种子,等等。教师有必要为儿童阅读知识类图画书设计系列活动,支持他们对图画书的内容进行扩展,并主动为儿童铺设从图画书到现实生活的多种联系通道。
(一)创设丰富的环境
许多幼儿园教师在墙面上根据主题张贴了有关挂图、照片,并请儿童共同搜集感兴趣的内容。儿童每天到幼儿园都能阅读和发现新的内容,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内容气.从而扩展阅读经验。
另外,提供多种多样的知识类图画书也十分必要。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这类阅读活动融入日常的主题活动中,在活动室的图书角、讲述区等投放知识类图画书。一旦儿童在主题活动中遇到问题,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儿童从书中寻找答案,自主解决问题,并做一些简单的
记录。这能帮助儿童养成从知识类图画书中寻找答案的习惯,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创设“科学探索平台”也是有益于儿童理解和熟悉知识类图画书的方法。例如在《小机械立大功》的早期阅读系列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科学探索平台”投放简单的滑轮、杠杆、斜面等,并请儿童利用它们完成一些搬运任务。通过这些操作活动,儿童有机会检验书中的知识,并了解知识类图画书的实际用途,从而养成阅读和利用书中信息的习惯。
(二)提供多样的讲述机会
(三)设计多元的纵深活动
教师在知识类图画书的早期阅读活动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支持儿童利用书中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例如,《看一看,猜一猜》是一本内容独特的知识类图画书,书中的一组照片反映的是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的日常生活事物的“不为人知”的独特面目。教师在设计系列活动时可预先在区角投放放大镜,提前让儿童感受放大镜的神奇效果,记录事物在放大镜下的样子,使其在阅读图书时有所准备,使讨论更加深入。而在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物以及它们在放大镜下的图片,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实物后与图片配对,并讨论这样配对的理由。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提高儿童阅读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将图画书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知识类图画书也可先于主题活动投放。例如在进行“昆虫”主题活动前,教师不妨提供《昆虫躲猫猫》一书,让儿童预先了解一些昆虫的习性。在后续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儿童在大自然中观察这些昆虫,并回忆图画书中的内容,使儿童了解到图画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汉语儿童知识类图画书早期阅读活动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希望这一领域有更多研究者提出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技巧和策略,提高知识类图画书早期阅读活动设计的水平,从而支持儿童成为有潜力的、成功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1]PHILLPIPSGWENNETH,MCNAUGHToNSTUAKT.ThepracticeofstorybookreadingtopreschoolersinmainstreamNew[J]DUCKKN,KAYI.CanIsayonceuponatime:Kinder—EarlyChildhoodResearchQuar—terly,1998,13(2):295—38
[2]周兢.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研究的新进展[R].成都:第四届全国幼儿语言教育研究年会,2009.
[3][4][7]周兢,张杏如.幸福的种子: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课程(教师用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SMOLKINBLDONOVANAC.Supportingcomprehensionacquisitionforemergingandstrugglingreaders:Theinteractiveinformationbookread-aloud[J]Exceptionality,2003,11(1):25—38.
[6]DUCKKN,KAYy.CanIsayonceuponatime:Kinder-gartenchildrendvelopingknowledgeofinformationbooklanguage[J]EarlyChildhoodResearchQuar—terly,1998,13(2):295—381.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图像到文字:儿童早期汉字习得过程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为41192533。
《幼儿教育》2009年7、8期
阅读活动中开展同伴合作学习的策略
奕阳教育研究院李轶雄
早期阅读是培养幼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活动,目的是让不会读书的幼儿变成喜欢读书的自主阅读者。这一过程的实现,一方面依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支持、引导、促进幼儿阅读;另一方面有赖于教师随着幼儿年龄、能力的增长适时地撤掉
支架,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阅读的机会,促进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更积极有效地掌握
阅读策略。这是幼儿学会自主阅读的必由之路。
首先,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忽视同伴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幼儿表达机会不均,学习任务与年龄特点不符。一方面,在大班额的集体阅读活动中,由于面向全体幼儿的互动机会有限,幼儿又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很难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表达、表现的机会,阅读活动成为少数幼儿表现的舞台。另一方面,阅读活动中学习任务的难度与幼儿年龄特点不符。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能力、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很少为幼儿提供同伴互动、自主阅读的机会,这不利于幼儿尽早实现自主阅读。
其次,阅读活动中的同伴合作学习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合作,目的不清,效果不明。在阅读教学中,同伴合作学习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形式化,为了合作而合作,只为变换一种活动形式,或让幼儿由静到动,并不考虑合作学习任务的适宜性和最终要达成的目标;二是无序化,有的同伴合作学习虽然目的清楚,但忽视步骤与细节,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目标不能达成。
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在阅读活动中组织幼儿开展同伴合作学习时应该明确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幼儿期同伴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依赖、封闭、接受的学习方式,更强调学习状态的积极主动、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与人合作的态度及能力,这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核心体现。中大班幼儿在心理上已经具备了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得到发展,交往技能明显增强,这对他们的去自我中心、认知发展、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合作学习应该作为中大班幼儿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但由于受年龄特点制约,儿的合作学习并非一定是程序严格、结果明确的。教师在组织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幼儿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帮助他们掌握同伴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还应明确在同伴合作学习中,合作过程比结果重要,合作意识比表现重要,合作方法比内容重要。
二、注重同伴合作学习形式的选择
基于对同伴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应在幼儿阅读的不同阶段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形式的同伴合作学习。同伴合作学习可以采用同位合作、小组合作两种方式。
1.同位合作
2.小组合作
三、注重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与材料运用
幼儿的合作学习不仅是单纯的讨论,更多的是共同制作、合作表演等需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更依赖具体的任务与操作材料。所以,活动的任务设计和材料运用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有效地展开。教师在设计任务、运用材料时要注意两点。
1.任务、材料的互赖性
2.任务、材料的异步性
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小组活动中可以互补与相互促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种发展基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不同难度的活动任务与材料。任务与材料的异步性体现在一次活动中教师设计几种不同形式与难度的任务供幼儿自由选择;也体现在一次活动中教师设计一种任务,但提供有难度区分的材料,对应不同水平的幼儿。这些不同难度的任务与材料,并不影响幼儿与同伴合作及完成任务。如,在进行“你最喜欢什么颜色”拓展活动时,教师提供了难度不同、形式不同的几个小组活动:涂脸谱、配色游戏、自带U图书、服饰表演,请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并力所能及的活动,与同伴配合共同完成。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供不同难度的任务又保证了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体会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又如,在上面“超市”拓展活动的例子中,教师提供的超市关键地点和各物品区的卡片是用汉字、图画、照片等不同方式体现的,这种对材料差异的控制,目的是对应不同水平的幼儿,使其在操作中能基于自身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注重合作学习的过程引导与适宜评价
幼儿阶段同伴合作学习的重心应放在合作意识的形成、合作学习方法的感知和积累上。为了达成有序有效的同伴合作学习效果,教师必须在同伴合作学习的步骤、分工、过程控制、引导评价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明确的指导并让他们反复练习。同伴合作学习的基本步骤有布置任务、分组、完成任务、记录结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教师可以根据任务的难度、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当简化这些步骤。在组织同伴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各步骤,让幼儿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同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方法与规则方面的指导,即每一步应该怎么做,注意什么。教师可以设计图表,用记录的方一式帮助幼儿明确步骤,梳理合作学习成果同时为后续的表达、交流提供支架。
《上海托幼》2009.11
发挥散文的语言教学功能
——大班语言活动《梦姐姐的花篮》评析
宝山区七色花幼儿园陆明凤
《梦姐姐的花篮》是一篇散文,它以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在春天的夜晚,“梦姐姐”来到熟睡的小动物们身边,撒下一朵朵色彩各异的花瓣,让小动物们的梦境变得奇异又美妙无比的情景。作者将现实与想象十分自然和巧妙地有机联系起来,让“梦姐姐”撒下花瓣的色彩与小动物梦境中出现的景物和色彩相一致,非常符合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爱幻想的年龄特点。作品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节奏和韵味,能使幼儿通过欣赏和表述习得语言,激发想象和体验美感。
语言活动凸显文学要素
星辰科技幼儿园滕幼老师执教的语言活动,在设计时能紧紧抓住散文的文学特性,着力凸显文学语言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师将活动目标定位在语言的学习和形象思维的激发上,注重引导幼儿通过倾听和观察等欣赏手段,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启发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注重鼓励幼儿通过积极的表达和表现体会散文的意境,抒发内心的情感。教师在活动第一环节,作品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将图像\色彩和音乐融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整合性。
语言活动聚焦幼儿的语言习得
为激发幼儿对作品中优美语句的敏感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有两点做得较好:1.重视通过倾听作品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该散文共有三个段落,每一段落都由五个短句构成,且句式规整。这样的作品为幼儿理解作品内容,习得关键词语,并进而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和韵味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如先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幼儿完整了解作品,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特意不出示相应的图片,而是配以丰富的动作和表情,以及柔美的背景音乐,意在让幼儿养成全神贯注倾听的习惯,提高幼儿对语言信号的敏感性,为接下来理解作品的词语和句式、学习有感情地朗诵作品作了有力的铺垫。
2.由词到句到段,由学说到仿说到创编,采用逐步递进的支持性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段落采用了不同的切入方式,且逐步递进,为幼儿的语言习得给予有效的支持。
如第一段落“小鸡的梦”采用的是先听后问的方法,让幼儿对内容和句子结构有具体直接的了解。第二段落“青蛙的梦”则从颜色着手,以前一段落的句式为参照,让幼儿猜想青蛙梦中的颜色以及梦见的景物,然后再出示图片,让幼儿在图片的提示下有序地仿述作品。最后段落是“红颏鸟的梦”,教师在幼儿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内容整体抛出问题,让幼儿主动发现散文句式的排列规律,然后看着图片整段完整复述,体现了幼儿从仿述到完整复述的进步。
活动的最后环节体现了幼儿经验的拓展。让幼儿任意挑选自己最喜爱的颜色,教师扮作梦姐姐撤花瓣,让幼儿在模仿作品语句结构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梦境,既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幻想力,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次教学活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活动还原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特征,即幼儿语言教学的功能,让幼儿在习得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体验美感,喜爱文学。
附:大班语言活动
梦姐姐的花篮
执教/宝山区星辰科技幼儿园滕幼
活动目标
(一)感受散文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激发幼儿对作品的喜爱之情。
(二)理解内容,学说散文中的段落并尝试仿编。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讲讲猜猜,引入活动
1.(出示三个字——“梦姐姐”)这几个字小朋友认识吗?猜一猜梦姐姐是做什么的?
(教学意图:教师先出示“梦姐姐”这三个字,起到了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活动的作用。这一方法在整个活动中多次运用,显然是因为教师考虑到大班幼小衔接的要求,所以抓住适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识字能力。)
2.(出示两个字——“花篮”)这两个字认识吗?请连起来读一读。梦姐姐和花篮会有什么关系呢?梦姐姐让谁做梦,又梦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散文《梦姐姐的花篮》。
(教学意图:此环节的提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完整听赏
1.梦姐姐用什么方法让小动物们做了不同颜色的梦?梦姐姐分别把什么颜色的花给了不同的小动物?小动物们都梦到了什么
(教学意图:教师朗读作品,让幼儿先完整地倾听了整篇散文。教师朗读时没有出示相应的图片,但配上了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增强散文的感染力。)
2.我们来仔细听一听小黄鸡在哪里睡觉的它梦见了什么它的梦是
什么颜色的?
(教学意图:在幼儿完整欣赏散文后,此环节显然是过渡性的,是为了给接下来的分段学习作个铺垫,意在启发幼儿要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倾听作品的内容。)
(三)分段听赏并复述
1.小黄鸡金黄色的梦
(1)(先听提问)小黄鸡在哪里睡觉为什么小黄鸡会睡得很香甜(出示图片)
(教学意图:此环节采用先欣赏后提问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掌握语句结构。教师要求幼儿谈谈对“香甜”一词的理解,意在让幼儿感受句子中的好词。教师出示图片后追问,目的在于让幼儿感受睡在妈妈怀抱中的温暖、安心和舒适感。)
(2)梦姐姐是怎样来的她撒下了什么颜色的花给小黄鸡?小黄鸡做了什么颜色的梦梦见了什么?
(教学意图:这几个问题围绕着花的颜色、梦的颜色、梦见的景物来设计,可以启发幼儿理解小黄鸡的梦与颜色的关系,感受作品的语句结构规律,为接下来幼儿的复述作铺垫。)
(3)教师再把小黄鸡的梦说一遍,愿意的小朋友可以看着图片轻轻地跟着教师一起说。
2.小青蛙绿色的梦
(1)(先看图后复述)小青蛙在哪里睡觉为什么梦姐姐给了小青蛙绿色的花?它梦见了什么?
(教学意图:此环节采用的是让幼儿先观察图片后复述的方法,显然教师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而且此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较前更为概括,意在让幼儿对描述梦境的语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接下来完整复述作准备。)
(2)请幼儿跟着教师,看着PPT图片一起学着说说。
3.红颏鸟红色的梦
红颏鸟是怎么睡觉的它梦见了什么?谁能看着图片试着说一说
(教学意图:教师让幼儿注意红颏鸟睡觉的地方不同,并重点指出什么是火红、什么是晚霞,是为了增进幼儿对红颏乌美丽色彩的记忆与感受。此环节教师放手让幼儿看图复述,教师的要求对幼儿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四)完整复述并感受
1.你们最喜欢谁的梦为什么
(教学意图:设计此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为接下来的完整复述打下基础。幼儿只要能够讲出各自喜欢的理由,教师均应给予认可并及时提升幼儿的经
验。)
三个小动物做了不同的梦,但是它们都在梦里遇见了自己的最爱,它们的梦都很美。
2.(教师和幼儿一起复述作品)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小动物们的美梦好吗?
(五)仿编作品
教师扮作梦姐姐;请幼儿从花篮里取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的花瓣,讲述各自的梦境。
幼儿讲述句式:梦姐姐在我身边撒下了一朵花,于是我就……
幼儿讲述举例:
幼儿:梦姐姐在我身边撤下了一朵红花,于是我就梦见了红红的太阳,我穿着红红的连衣裙在红红的花丛中跳舞。
教师:是啊,穿着红红的连衣裙在红红的花丛中“翩翩起舞”,多美啊!
梦姐姐的花篮(散文)作者/陈铁影
在一片深绿色的树林里,住着美丽的梦姐姐。梦姐姐长着一对会飞翔的翅膀,胳膊上总是挽着一只轻巧的花篮,花篮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白天,梦姐姐是很少露面的。可是每天夜晚,梦姐姐都会提着花篮从林中轻轻飞出来。小黄鸡正靠在妈妈身边香甜地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了一朵黄色的花。于是,小黄鸡就做了一个金黄色的梦。它梦见金黄色的太阳,金黄色的田野,田野上开满金黄色的油菜花。
小青娃正在水草边静静地睡着。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了一朵淡绿色的花。于是,小青蛙就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它梦见了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荷叶,荷叶丛里有一支碧绿的莲蓬。
红颏鸟用脚爪抓住树枝在树上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了一朵红色的花。于是,红颏鸟就做了一个红色的梦。它梦见了火红的枫叶,火红的浆果,天边照耀着火红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