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在从古到今的社会生活中,有关儿童的题材创作十分丰富,在瓷器、绘画、金银器、铜器、丝织品等方面都有表现,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在宋元瓷器的纹饰或造型上,有许多关于儿童题材的一些作品,已有学者通过对当时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的研究发现,各个窑口在烧制的有儿童题材的瓷器作品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宋元瓷器中儿童题材作品的分类
宋元时期,有关儿童题材的作品丰富多样。仅瓷器中就有许多关于儿童题材的图案,其中在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烧制的瓶、罐、盘、碗、枕等器物上最为常见。这种关于儿童生活嬉戏的图案,现在一般称之为“婴戏纹”,此外还有一种儿童模型的瓷塑,在我国许多窑口的考古发现中都有出土。因此,我们根据儿童形象在瓷器中图案和造型的区别,将瓷器中有关儿童题材的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儿童形象直接或刻印或绘花在器物的表面,成为器物装饰的一部分,是平面儿童形象的表现;另一种作品中,儿童的造型是塑造出来的,有立体的效果,给人以更加直观的印象。现根据这样的区别将宋元瓷器中包涵儿童形象的器物分为两类:
(一)甲类作品中,婴戏纹图案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但总体看来,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型:第一种主要是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把儿童和另外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有吉祥含意的图案,是人们内心中所希望的在日常的使用器物上的体现。第二种则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期儿童日常的生活,描绘了孩子们在游戏玩乐中的生活场景,能够真实再现当时儿童所喜爱的活动和游戏内容,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爱动爱闹的天性,乡土气息浓厚。
第一种类型儿童纹饰经常与植物纹、动物纹相配合,组成一幅幅寓意吉祥的图案。在宋元时期瓷器上的婴戏纹中,这是一类主要的内容。“婴戏牡丹”、“莲生贵子”“百子图”等图中,既反映着人们对孩童天真烂漫的喜爱,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件四婴戏葡萄纹瓶上(图一),图案中的四婴都是胖胖的大头圆脸形象,留有短发,戴项圈、手镯和脚钏戏,有的身穿兜肚。整体图案以葡萄果实为主体,枝叶为辅,四童婴分别攀于枝条上。其中一婴双手攀枝,头向下看,悬空;一婴单手攀高枝,一手抓矮枝骑在枝上;一婴一手攀枝左腿搭在树枝上做跨跃状;另一婴一手攀枝,一手踩枝,身躯微斜做游荡状。童婴的烂漫童真、顽皮可爱尽在其中,逼真地刻画出一群可爱的童婴嬉戏场面。
在富有吉祥意义的图案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就是化生类婴戏图案,这类图案的出现有着很深的佛教文化的因素。按照佛教《金刚经》中的说法,世界上的众生的出生分为“四生”,即人和哺乳类为抬升,鸟类为卵生,虫类为湿生,无所依托、借业力而突然出现者则为化生。化生象征着多子多福,其纹饰图案有莲花化生、牡丹化生、鱼化生、螺化生等。在这种图案中,有的孩童赤脚站立于莲心上,双手捧举,身披飘带;有的则骑在海螺上,还有的踩在莲枝上,各个孩童化生的图案不尽相同。如下图中的鱼化生图案(图二),孩童为大头圆脸,戴项圈,神情天真活泼,双手抱紧鱼头,骑在这条大鱼上,在波浪滔滔的海水中前行。
第二种类型又可以分为三个类型,A类是描写儿童钓鱼、赶鸭、学习等乡间日常生活图案,B类反映儿童进行蹴鞠、捶丸等体育活动图案,C类则反映儿童自由自在玩耍的场面,比如放风筝、骑竹马。再现了宋元时期乡村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也让人切实感受到童年的乐趣。
(二)乙类作品也分为两个大型,第一种是单独捏塑出孩子的形象,塑造成为婴孩的模型;第二种则是做成孩儿枕,儿童的造型大多作为瓷枕的底座,增加枕的美观。
第一种作品从性别的角度来看,有男孩也有女孩;从民族来看,不仅仅塑造汉族孩童,也有其他民族的孩童;从孩童的姿态来看,有些孩童是站立的,身体前倾,弯腰弓背,双手抚膝,有些孩童盘腿而坐,双手放于大腿之上,还有孩童两腿叉开坐于石墩上,目光向前,双手合十;从孩童的动作上来看,有抱着宠物如猫狗之类,有抱着挂果的,还有击鼓的、抱盒的多种动作。孩童中不仅有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有身着羽毛编成的道服、手中持净瓶的道童形象。瓷塑孩童身上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有身穿窄袖长袍的,有着圆领窄袖的,还有一些孩子颈部带有项圈。这些不同性别、民族、姿态、动作、服饰的孩童瓷塑,让我们全面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儿童的活泼可爱。在一件元代枢密府的釉瓷洗上(图十一),塑造着四个孩童的形象,该洗为正椭圆形,澡盆状,内塑四个洗澡的儿童,儿童均展开双臂用手抓住池沿。人物塑造真实细腻,开脸稚气,四肢及脚趾的刻划都十分精细到位,洗底部及内壁共塑四张荷叶,又环绕每个儿童头顶处塑出四条藤茎供儿童抓握。这件瓷塑中,将四个孩童的形象自然地放于一个洗中,构思不可谓不妙,而做工又相当的细腻,是瓷塑作品中的精品。
宋元时期的孩儿枕中最著名的一个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定窑白瓷孩儿枕(图十二),该枕造型以小孩背部作为枕面,婴儿侧卧于榻上,孩童眉清目秀,体态圆润,双目微开,小手放于头之下做欲睡状,两脚弯曲交叠,状态悠闲,形象非常生动。而枕的做工上,从花纹到衣饰都精雕细刻,逼真流畅,显示出杰出的制瓷与雕刻工艺,是宋代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而孩儿枕上孩童的数量,不仅有一个的,并且会有一个孩儿枕上塑有两个孩童的形象,如湖田窑发现的一件孩儿枕作品(图十三),枕体塑成两个手持莲枝的孩童背向交体侧卧于扁平长方形垫板上。左侧婴孩右手支头,左手抱莲枝;右侧婴孩左手支头,右手抱另一婴孩的胖腿。婴孩都头扎双髻,身体胖乎乎的。孩儿枕上婴孩的造型,多为孩童手持荷叶,这多与当时的“摩喝罗”有关。
无论平面儿童形象的表现,还是立体的捏塑儿童的形象,在宋元时期的各个窑口都有发现,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作品中。
二宋元时期儿童题材的窑系特点
婴戏纹图案以及孩童造型的瓷塑是我国南北方瓷窑都喜爱的装饰题材之一,描写儿童生活的画面很多,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系烧制的瓶、罐、盘、碗、枕等器物上最为常见。
耀州窑瓷器上的婴戏纹图案种类繁多,董彩琪在《耀瓷婴孩纹饰》分为婴孩与植物纹、动物纹和水族纹饰组成的图案;婴孩模型玩具及瓷塑;孩儿枕及其枕面上装饰婴孩纹饰;化生类婴孩纹饰。在技法上,耀州窑以刻花为主,印花少,刻花工整流畅,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瓷塑作品也较多。
定窑瓷器中,婴戏纹饰多为体现吉祥如意的图案,多见于碗、盘、碟、洗之类的器物内壁上,孩儿枕也有发现。其技法多为印花、刻花工艺装饰图案,图案布局严谨、繁复,层次分明。孩儿枕的雕塑水平和造型能力也显示了定窑在制瓷工艺中的成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景德镇窑烧制的婴孩形象多见于孩儿枕上,孩童的形态多样,数量也有一个和多个之分。而在婴戏纹图案中,多为孩童戏花之类,工艺上使用刻花的技法,纹饰中的线条颜色富于变化。
磁州窑瓷器上的婴戏图案主要是反映乡土生活气息的日常生活图案,所表现的内容也非常的丰富,婴孩的数量在一件器物上多为一两个,很少有多个婴孩同在一器物上嬉戏的图案,并且多饰于平整的枕面上。在这个窑口也生产刻划有婴戏牡丹之类纹饰的图案,但总体来看,最能反映磁州窑婴戏纹特色的为前一类。磁州窑的瓷器在北宋时期很少见有婴戏纹饰,到了金代,婴戏纹开始大量出现,多为绘花工艺,很少见有刻花、划花的工艺用于婴戏纹的创作。
这四个烧制儿童题材作品的窑口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说甲类作品和乙类作品在各个窑口都有烧制,只是比例不同而已。但是这四个窑烧制的作品还是有一些不同:(1)磁州窑婴戏纹饰多为彩绘技法,虽有剔花、珍珠地划花等其他技法,但较少见;而其他三窑多以印花、刻花为主,几乎没有彩绘纹饰。(2)景德镇窑、耀州窑、定窑中的作品中的孩童形象多为群婴图,而在磁州窑中孩童多为一两个,很少见两个以上的作品。(3)磁州窑婴戏纹乡土气息浓厚,多为甲类作品中的B型,反映的儿童活动种类多样,而景、耀、定三窑作品则是甲类作品中的A型,多表现一种祝福、期盼的心情。(4)磁州窑婴戏纹饰多装饰在平整的枕面上,易于发挥彩绘的直观性,其他三窑多饰于盘、碗、碟、洗的底部。
三宋元时期儿童题材瓷器流行的主要原因
瓷器上的婴孩纹饰丰富多样,装饰风格也变化多端,使得婴孩形象在宋元时期的瓷器上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些充分说明婴孩纹饰在瓷器上的流行,而瓷器上婴孩纹饰大量出现的原因又为如何,笔者做一个简单分析。
首先是受中国传统多子多福观点的影响。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认为子孙多为家族兴旺的表现,而婴戏纹图案中还经常与莲花组合在一起,构成婴戏莲花图,人们取其谐音“连生贵子”之意,表达人们对这一愿望的渴望。
第三,佛教文化的影响。化生图案的出现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婴戏纹饰中的“荷叶化生、鱼化生、螺化生”等,都是受佛教的影响,表现了人们企求平安吉祥的愿望。
(图十四)集古名绘册宋李嵩《市担婴戏》(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五,从各个瓷窑的角度来看,当时瓷器已经不是皇宫贵族的专用品,瓷器的大量买主为平民阶层,既然民间有对婴戏纹图案的喜好与需求,烧制出大量的有关儿童题材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结语
宋元时期瓷器中的儿童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从图案中的内容来看,既有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吉祥图案,又有能让我们了解当时儿童生活真实场景的彩绘图案;从立体的瓷塑作品中看,不仅能看到儿童的造型装扮,更让观者感受到了造瓷匠人对人物刻画的细腻程度和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当时我国有众多的窑口烧制儿童题材瓷器作品,但不同的窑口烧制的瓷器有不同的特点,从而也看出各地人们的审美心理的不同。而当时瓷器中出现如此多反映儿童形象的作品,是具有多种原因的,既有历史传统,又有当时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总体来看,儿童题材的瓷器作品,作为瓷器烧制中一类特别的种类,本身便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珍贵的艺术品,它所体现出的历史考古艺术价值对我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