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广州的非遗“名片”,不能不说通草画。
通草画(亦称蓪画),是十九世纪在“欧洲中国”“广州一口通商”等历史背景下,由广州十三行民间画匠绘制的一种外销画。
通草画以由通脱木茎髓剖削而成的通草纸为材料,以中国工笔画技法为基础,并融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明暗透视等技法绘制而成。基于通草纸本身的材质特性,以及绘制技法,使通草画在阳光照射下,能呈现出宛如绣品一样的纹理质感,具有一种超越平面的立体感。作为外销贸易品的通草画,题材囊括岭南地区的习俗节庆、花鸟虫鱼、社会百态以及中西贸易往来的盛况,广受外国来华客商欢迎。根据记载,在十九世纪中叶大约有30多家画室绘制出售通草画,一年销往英国的通草画可达十万张之多,因而被誉为“清末的广州明信片”。
2022年10月,通草画入选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人来人往的越华路43号,穗南大厦6楼,有一间“熊呱蓪画”工作室。工作室里有只主色调是狸色的小猫,名叫“熊大旧”,身宽体胖,动作敏捷。
不久前,工作室的主理人、通草画绘制技艺传承人颜康平和弟子黄碧丽接到了羊城通的合作邀约,双方携手推出“熊呱非遗通草画系列”虚拟卡。在用手机刷卡出行时,刷卡页面上显示的就是通草画,让艺术走进生活,将科技导入传统。
而颜康平的三件作品则传统风味更浓,分别描绘了龙、醒狮和石榴水仙,热烈的龙年新春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员的颜康平,对通草画这种“亦中亦西、不洋不土”的画种,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不仅与同行者们一道探讨用通草画来表现当代题材的多样可能,也不断尝试将通草画与“跨界”的许多内容结合起来,让它从单纯的“工艺品”变成生活中亲近可人的文化元素。“熊大旧肖像画”的诞生,以及它与羊城通的嫁接,就是一个最新的有趣例子。
“我们是在家里的宠物猫在宠物医院留医时,偶然和‘熊大旧’认识的。一开始,我们还以为“熊大旧”也是住院的病友,后来才知道它竟是因为曾有泌尿系统的毛病便被人遗弃在医院里”,颜康平说。他说,其实早在第一次见到它时,便觉得它脑袋圆滚滚的特别可爱,显得十分老实憨厚。于是在和医院商量后,他们便领养了“熊大旧”,让它成为非遗工作室的一份子。
“熊大旧”原来并没有名字,考虑到它作为工作室“有编制”的“正式员工”,颜康平、黄碧丽他们便以工作室的字号“熊呱”中的“熊”为其冠姓,再命名为“大旧”——粤语中即大块头的意思。“熊大旧”虽然长得虎头熊脑,但骨子里却是一枚性格温驯的“暖男”。因此,它在工作室主要负责“接待”前来参观交流的大小朋友,也经常陪伴画师们进行通草画的创作和文创品的设计开发,“这个过程中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灵感。”就这样,它逐渐成长为了非遗工作室可爱可亲的“IP形象”。
“这个小画师形象也是根据我们平时使用的绘画技法,旁边搭配了我们通草植物的一个展示”,黄碧丽说,“很多大众市民其实都不太了解通草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植物,卡通形象是想用更通俗易懂的绘画来让大家去认识它。整体颜色比较丰富,就像我们通草画其实颜色饱和度也是很高的,给人一种活力积极向上的感觉。”